“中心开花”山崎之战,包围与反包围,张灵甫其实在孟良崮也是这么想的,只是他没能坚持到援兵抵达就全军覆灭了,《亮剑》里的山崎大队也在日军增援部队到达前在李家坡被独立团全歼,没能实现“开花”。遗憾的是,在真实的战史上,关家垴战斗的日军“冈崎支队”残部,真的挺到了八路军撤围。

山崎之战:《亮剑》山崎大队仅500人,日军司令为何抽调3个旅团前来营救

山崎之战:《亮剑》山崎大队仅500人,日军司令为何抽调3个旅团前来营救

山崎之战:《亮剑》山崎大队仅500人,日军司令为何抽调3个旅团前来营救

山崎之战:《亮剑》山崎大队仅500人,日军司令为何抽调3个旅团前来营救

当时的战场形势就是八路军九个主力团在内线包围着冈崎支队,而外线日军数个旅团及支队又形成反包围态势,准备一举聚歼八路军主力,为避免全军被动,八路军在消灭冈崎支队400余人并击毙冈崎中佐后,主动撤出了战斗,此时日军推进最快的田中支队距离关家垴战场只有不到4000米了,形势非常危急。

山崎之战:《亮剑》山崎大队仅500人,日军司令为何抽调3个旅团前来营救

《亮剑》中日军的战役目标与抗日战史相同,自然是以山崎大队为饵,吸引住八路军主力,同时调集重兵在外围形成“一个巨大的包围圈”,这句话是剧中师长同志说的。以当年八路军的装备和火力,是完全不具备与日军主力部队进行大兵团作战之能力的,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三个旅团,国民党中央军三到五个师都不是对手,可至少中央军的弹药是充足的。

因此如果不能在敌援兵抵近之前解决战斗,就有陷入全盘被动的可能,386旅旅长之所以严令程瞎子772团撤下来,就因为没有时间了,必须叫李云龙一击而中。“狗娘养的山崎大队”既然是饵,就有被吃掉的风险,所以日军对于能够有机会歼灭八路军主力,其实看得远比山崎大队的那500人重要,因为八路军在敌后战场以分散作战为主,轻易不会进行这样的大规模战役集结,经常让日军抓不到所谓“决战”的机会,既然有此良机,日寇岂会善罢甘休。与其说是来救援山崎大队,不如说是冲着129师主力来的。

按山崎中佐下面的参谋报告所说,兼程赶来的日军有第四旅团、第九旅团和第十六旅团,这几乎是日寇山西第一军机动野战兵力的三分之一,如果八路军各部撤围不及发生正面碰撞,以1940年双方战斗力之悬殊,我八路军必然遭至惨重损失。左权副参谋长牺牲的大扫荡中,日军也不过出动了30000余人,折算起来大约四个半旅团左右。

孟良崮战役,华东野战军五个纵队围歼整编74师,四个纵队在外围阻援,而国民党军队集中了十个整编师进行反包围,当时的情况也异常紧张,如果不能在5月16日解决掉张灵甫,华野也得撤围而去。所幸第三次总攻终于奏效,攻上孟良崮山顶消灭了整74师师部,然后迅速打扫战场跳出敌人十个整编师的合围圈。

这与国民党军队各部之间的协同较差关系甚大。在这一点上,国军部队远不如侵华日军,日寇是一部被围,无论兵力大小其他各部必然拼死来援,粟裕将军在车桥战斗中消灭了日军五批援兵,规模最小的只有一个小队,可见一斑。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日本陆军精锐都在中国战场,现役老兵多,确实不好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