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2020乐山大佛再次闭眼,佛像闭眼的罪魁祸首是酸雨,或者叫酸性沉降,这是一种能够使非金属建筑材料(混凝土、砂浆和灰砂砖)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出现空洞和裂缝,导致强度降低,从而损坏建筑物的降水。酸雨还会导致建筑材料变脏、 变黑,,从而影响城市市容质量和城市景观,因此被人们称之为 “黑壳”效应。
而我国的酸雨正呈蔓延之势,是继欧洲、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四川盆地、贵州、湖南、湖北、江西,以及沿海的福建、广东等省。由于乐山大佛处于四川盆地,近代以来由于空气污染导致酸雨现象加重,加上该地区空气湿度比较大,因此发生了大量的酸雨的湿沉降,即经过复杂化学反应形成的硫酸或硝酸气溶胶被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腐蚀建筑和树木。
佛像闭眼正是一种典型的酸雨“黑壳”效应的体现,佛像上眼睑变黑,多处表皮脱落,造成了佛像闭眼的视觉效果。1962年,乐山市政府因佛像破损,专门拨款对佛像进行了全面维修,这也是为什么1963的时候佛像又重新睁开了眼睛。[1] 这也是为什么乐山大佛建成一千多年来,直到建国之后才出现大佛闭眼的情况。
在我国大力发展工业之前,煤和石油的燃烧较少,空气质量比较高,自然也就不会有酸性物质的沉降。佛光则是光的自然现象,是阳光照在云雾表面所起的衍射和漫反射作用形成的,因其形成的要求较高,所以较为少见。
答:网传有闭眼现象,真正的原因是因为酸雨的污染导致佛像的上眼帘黑色素增加,从视觉上看,就感觉佛像闭眼了。其实真正的原因就是因为大气中的致酸性气体增多,乐山又属于一个雨水相对较多,空气湿度大的城市。以前古时候,空气没受污染的时候,就没有佛像闭眼的说法。
前两年因为佛像污染实在太严重了,乐山市政府组织了一次对大佛的全面清洁工作,那几天大佛景区都停票了的。清洁过后,大佛的眼睛就又明亮,又大了。 一、乐山大佛闭眼流泪事件回顾:分别是1962年、1963年、1976年。 乐山大佛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凿,当时开凿不是为开发乐山旅游,而是在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的汇流处经常发生沉船事故,乐山凌云寺僧释海通为减杀水势,造福民众而发起募集人力物力修凿大佛,至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完工,前后历时90年,耗资数以亿贯,距今已有1200多年了。
大佛背靠凌云山,脚踏三江(大渡河、岷江、青衣江),气势雄伟。 四川乐山大佛取弥勒造像,体态端庄,比例匀称,设计巧妙,排水设施隐而不见,它历经千年风霜,至今仍然安坐在滔滔江水之畔,大佛静观人间的沧海桑田。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世界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
乐山最高的建筑物68米,不是乐山市没有经济能力盖更高的楼,而是有语:矮佛 三分,也就敬佛三分。乐山大佛高71米,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眼长3。3米,肩宽28米,手指长8。3米,脚背宽8。5米。乐山人民人人敬佛,亲切地称这尊大佛为“大佛老爷子”。
传言是因为百姓饱受自然灾害,大佛却无能为力
乐山大佛脚被水淹没会意味着什么
古代乐山三江汇流之处,来自于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洪水灾害非常严重,每当夏季洪水季节,江水直冲山壁,常常有船毁人亡的悲剧发生。当时海通禅师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于唐代713年开凿乐山大佛,直至803年,断断续续历经90年才完工。
通过乐山大佛的修建,也在告诉我们:历史上这里的水灾就已经非常严重。那个时候人口较少,人们选择在高处位置定居,标准定在大佛脚趾高度,相当于百年一遇的洪水,灾情就会减少。
可是经过1300多年的发展,四川没有多少兵荒马乱,人们得以休养生息,人口大量繁殖,地域空间越来越狭小,不得以突破原来的居住底线,慢慢地向低处发展,所以有了洪水涨到大佛脚 ,乐山淹没半个城的洪灾。
这次四川洪水灾害应该是乐山大佛建成后,规模较大的洪水,历史上大渡河、青衣江、岷江并没有现在的水利工程,而现在仅大渡河上水电站就有20多座。岷江16座,青衣江9座水电站,这么多水电站多属于拦蓄式。试想这三条江上,没有这些水电站,恐怕是不只是给大佛“泡脚”这么简单了,可能齐腰身了,大佛还要学会游泳了,所以这次洪水超常规。
从这次降水量来看也是很惊人的,从8月10日起,雅安北部芦山县出现了特大暴雨天气,日降雨量达到420.9mm,超日降水历史极值188mm(1978年7月27日),位居历史第一。8月10日以来,截止到18日,四川盆地中西部累计雨量普遍超250毫米,部分地区400至600毫米,德阳、绵阳局地达1000至1197毫米。仅仅一周的降水量接近一个季度的降水,远远超于历史上洪水灾害。
乐山大佛泡脚事件也在告诉我们,四川西部由于地形原因,降水量会超常,从去年开始,华西秋雨在增多,也许大佛泡脚不是第一次,才刚刚开始,所以我们要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对三江的河道疏通,每当夏季提高蓄水式发电站防洪等级,以防洪为主,降低发电收益,调低汛限水位,力争在汛期期间,把发电站当成蓄洪水库。人间有爱,水火无情,真正做到防汛期间,安全至上。
另外,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将会频繁发生,今年长江梅雨灾害,7月份空台,山东十年九旱,南部雨涝灾,处处是极端气候表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新的天气变化趋势下,预防极端气候给我们带来的洪水灾害,积极加大水利工程的投资,加强小流域海治理,把小流域几十年一遇的洪水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