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八年的正月陈坚之死,刘基刘伯温病重,丞相胡惟庸带着御医前来探望,刘基吃下他送的两服药之后,病情反而加重。朱元璋写了一道手谕,派人把刘基送回浙江的青田老家。四月十六日,六十五岁的刘基死在家中。
一般的观点认为,刘基之死是遭了胡惟庸的黑手,而胡惟庸敢于这么做,是得到了朱元璋的授意。那么,不管这件事是谁在主使,刘基为何被害,他惹了谁?
在明朝的开国功臣当中,刘基算是死得比较早的,这时候朱元璋对大臣们相对是比较宽容的,也还没有诛杀功臣的做法,所以刘基的死,原因在其它方面。
第一就是刘基的出身和个性,决定了他和朱元璋集团的成员不是一路人。
刘基是浙江人,考中了元朝的进士,做过官。而朱元璋和他的亲信都是来自社会最底层的贫贱者,李善长虽然有文化,也是落魄文人,都无法和刘基相比。
刘基精通星象之学,性格刚正严明,自视甚高,这些都让别人不太舒服。而且他是外省人,很难融入朱元璋的核心圈子。
第二,刘基得罪了李善长、胡惟庸等人。
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任命刘基为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不久又让他兼任御史中丞,负责整顿官纪,这个职务让他得罪了很多人。
洪武元年,刘基处罚中书省一个名叫李彬的人,丞相李善长出面求情,但刘基坚持处死李彬,让李善长大恨,在朱元璋面前批评刘基太专横。刘基对杨宪、胡惟庸等人的评价也很低,而且毫不掩饰他的鄙视,让他树敌很多,在朝廷中没有什么朋友。
第三,最关键的一点,刘基让朱元璋感觉到了疑惑,这一点才是最致命的。
刘基是朱元璋的重要谋士,做出过很多有益的建议,朱元璋登基之后大封功臣,只给了三位文臣爵位,刘基就是其中之一,得到一个诚意伯,也证明朱元璋对他的肯定。
但朱元璋对刘基并不是言听计从,比如当初营救韩林儿,后来建造中都等大事,朱元璋都没有听从刘基的建议。
洪武元年大旱,身为太史令的刘基趁机反对朱元璋的一些做法,比如让阵亡军人的妻子集中居住在寡妇营,大量征调工匠导致许多人惨死,把张士诚的许多部下充军等。朱元璋采纳了刘基的建议,但仍然没有下雨,气得朱元璋打发刘基回家为民。
那以后,刘基建议设立谈洋巡检司,管理浙江和福建之间的大片区域,防止违法的贸易活动。当地有军人反叛,刘基让儿子刘琏赶到南京,绕开中书省,直接向朱元璋奏报。丞相胡惟庸非常不满,新账旧账一起算,指责刘基设立谈洋巡检司是为了赶走当地的居民,把自己的墓地建在那里,因为那里有王气。
这种指责最能打动朱元璋,他下令夺去刘基的食禄。刘基赶快赶到南京去,向朱元璋引咎自责,那以后他就留在南京,不敢回老家,防止对手再对自己下黑手,方便随时向朱元璋辩白。
《明史》记载,刘基临死前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让朱元璋不放心了,他拿出一本《天文书》交给儿子刘琏,告诉他赶快把这本书呈献给朱元璋,而且千万不要让后代子孙研究这本书。
当上六国丞相的苏秦,最后为何落得五马分尸的下场呢
苏秦同学绝对是古代励志青年的榜样,其刻苦学习的“英勇”事迹一直激励着后世仍至今天的我们。苏秦也是穷人家的孩子,早年到齐国求学,拜鬼谷子为师,曾与张仪同学。学成后,游历至秦国,向秦王上书十余次阐述自己的治国主张,仍不被任用。后盘缠耗尽,穷困潦倒,只得狼狈归乡。他老婆正在织布,见他落魄回家连织机都没停,继续织布。他嫂子见他这样回来,也没有马上要给他做饭吃。而他的父母见他回来,连话也没和他说一句。苏秦见到这般情形,心里非常难受,长叹到:“这都是我的过错呀!”于是他连夜找到了姜太公的兵书战策,埋头诵读,反复选择、熟习、研究、体会。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针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
经过刻苦攻读,苏秦再度出山,游说于东方六国提出合纵之策以对抗强秦。赵肃侯最先采纳了苏秦的“合纵”主张,并资助他去游说各诸侯国加盟,以订立合纵盟约。东方六国为求自保,相信了苏秦“团结就力量”的游说,订立了合纵盟约,并先后拜苏秦为相。这样,苏秦身配六国相印,达到了人生的的巅峰。合纵成功后,苏秦自楚北上,向赵王复命,途经家乡时,他的妻子不敢正面看他,他的嫂子跪拜于地,他们父母也把家打扫的干干净净的迎接他。苏秦感慨万千,说到:“同样的一个人,富贵了,亲戚敬畏;贫贱时,连亲戚都轻视。此后,苏秦成功组织了六国联盟抵抗秦国,致使秦国十五年内不敢出兵攻打六国,获取了六国十五年的和平生活。
世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后来,苏秦的合纵之盟,在张仪的连横之术下瓦解了。燕国与齐国为了土地和历史恩怨相互攻伐。苏秦有感于燕昭王当年的知遇之恩,与燕王相约在齐国为燕国做卧底,事发。苏秦死的很惨烈,气急败坏的齐湣王将他残忍的车裂了。但是苏秦没有白死,燕将乐毅率领的军队横扫齐国,连下七十余城,齐国只剩下莒光和即墨两个城市苟延残喘。九泉之下的苏秦应可瞑目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