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早年最为中意的当然是他的太子了,不然也不会纵容太子,对他做错的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在废太子之后复立太子,导致几个儿子们都心痒痒的康熙传位给谁。但是随着第二次废太子之后,康熙真正对太子死心了,也就开始考虑其他的儿子。
康熙选继承人还是有他自己的原则的,没有能力的不要,结党营私的不要,兄弟之间使阴招的不要。这么一算的确只有四阿哥胤禛合适,不信我们仔细分析分析其他的几位皇子吧。
康熙长子胤禔就是犯了兄弟不和的大忌,而且这个儿子十分没有眼力见,明明康熙自个儿还对太子抱有希望,他竟然在第一次废太子的时候凑上去怂恿康熙杀死太子,还有魇阵太子之事真是宫中的大忌讳。且不说太子到底有没有犯了该死的大罪,就是胤禔这心思也够恶心他老子的了。嫡子一死,老大怎么着也有了夺权的底气,看起来当仁不让啊。这么蠢的儿子,康熙也不想要了,马上被处革爵囚禁。
再说三儿子胤祉吧,就是他将大阿哥用巫蛊之术的事情告诉了康熙,康熙当场对这个三儿子还是比较嘉奖的,心里面却对他格外嫌弃起来。太子失势,大阿哥被囚禁,这个三阿哥也是打得一手好算盘,以为换位就轮到自己了。只是康熙老了,却不糊涂,心中早早就将胤祉排除在外。
八阿哥胤禩伙同老九、老十已经暗地里了朝中许多臣子的支持,八阿哥被称为贤王,情商颇高。只是树大招风,当时的康熙还没有彻底放弃太子,老八已经蠢蠢欲动,利用群臣举荐来为自己争取王位。可康熙看多了朝中争斗,最是讨厌这种拉帮结派,胤禩此举已经被康熙厌弃到家了,明确表示不会让胤禩继承王位。
所以,最后能和四阿哥一争的只有自己的亲弟弟十四阿哥。而十四阿哥明显是不可能的,后人传闻的四阿哥篡改了康熙的遗诏,抢夺了十四阿哥的皇位,这明显是有人在恶意污蔑雍正。至今这封诏书一式四份还保存完好,分散在四处展览,满汉双语书写,书写十分严谨,不可能出现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的情况,更何况繁体“於”笔画复杂,不好随便修改。
最后再看看康熙老爷子在生前所做的几件事,都曾经暗示过四阿哥才是他心目之中的继承人。康熙十分喜爱雍正的儿子弘历,曾经将弘历亲自接到身边教育抚养,甚至和军机大臣商讨国事的时候也不避讳这个孙子。这种待遇只有曾经太子的儿子才有过,康熙诸多皇孙之中,几乎没有让康熙这么喜欢的。后来雍正传位给弘历也是看在康熙的面子上,到了祭拜康熙的日子,也是第一个想到让弘历去祭拜皇爷爷。
而且在康熙觉得自己快要不行的时候,将十四阿哥派去西征,做了大将军王。不会有皇帝会在临死之时将自己中意的继承人调到偏远之地,而且十四阿哥军队的后勤全部被安排在四阿哥手上,京中防务也给了和四阿哥关系走得很近的隆科多,可以说康熙已经在尽力为四阿哥铺路了,传给四阿哥是他的本意。
康熙传位给雍正到底对不对为什么总有人说错过八爷
九子夺嫡最后老四胜出,康熙看似而已很多,但是能选择的不多。
1.老大,舅舅是明珠,但是缺乏政治觉悟,有勇无谋,为了推翻太子,居然用魇镇的方式,最后被终身圈禁。
2.老二,正宗的嫡子,可惜太子之位呆的时间太长,被众多兄弟轮流挖坑,两次被废,成为政治牺牲品。
3.老三,历史上文武双全,最有希望成为太子人选的,后来见到夺嫡之争的残酷,老大被圈禁,心生惧意,争大位的心气弱了。
4.老四,城府深,旧太子一党,办实事,为数不多的能臣之一,但是有点刻薄寡恩。后期积极参与夺嫡之争,但是是通过做事情来为自己争取。
5.老八,出身不好,有才,但是拉拢人心方式犯了康熙的忌讳,康熙是以仁治理国家,老大是用仁义来收买人心,所以康熙有处处学他却处处学的不像的感慨。
6.老九,老八的心腹和铁杆,善于敛财和阴谋,母亲就是康熙微服私访记中宜妃。
7.老十,老八一党,属于八爷党的鼓手和出面摇旗呐喊的人,但是母亲家族势力比较大,雍正最后也没清算老十。
8.老十三,和老四走的最近,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老四的坚定支持者,但是老好人一个,不适合政治斗争。
9.老十四,八爷党,后自立门户参与夺嫡,也是有希望的人选之一,后来被派到西北打仗,估计要是康熙活的时间长点,老十四选为太子爷有可能。
10.康熙晚年为了太子人选,真是煞费苦心,最后无奈之下选择了做事刚猛的雍正,以求改变吏治腐败的朝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