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可不是一般的老头范增怎么死的。刘邦称帝后还说,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而不被重用,我有萧何,张良,韩信三人所以得天下。可以说范增没有被高估。
范增是安徽巢湖人,年仅七十开始辅佐项梁。他觉得楚公的预言“楚虽三户,灭秦必楚”是有道理的,他给项梁提出立楚怀王之后为“楚怀王”,以聚集楚人,聚集楚人反秦的人心。项梁立熊心为“楚怀王”后,使得他领导反秦的武装越来越壮大了。
项梁战死后,范增辅佐项羽,项羽称其为“哑父”。在刘邦进入咸阳后,范增听说刘邦在咸阳“立法三章”,不要美女与金银珠宝,认为刘邦野心不小,于是极力建议项羽攻打刘邦。“鸿门宴”上他也主张项羽杀了刘邦。只是,项羽没有能听从他的意见,失去了难得的机会。
在楚汉之争时,刘邦与项羽对峙于荥阳,一边派韩信收复魏,赵等地。范增建议项羽集中力量,一鼓作气消灭刘邦,不能长久的对峙。结果项羽不听,反而中陈平的反间计,怀疑起范增了。范增感到天子已定,不能挽回,就告别项羽回家养老去了。结果,他没走到彭城便脊疮复发去世了。
项羽没有听范增的建议,成了终身的遗憾。
范增的智谋手段究竟如何比得过张良吗
感谢邀请。
范增与张良分属两个阵营,一个辅佐项羽,一个帮助刘邦,最后是刘邦集团成功逆袭,取得胜利,建立了大汉王朝。范增是悲剧人物,在离间计的作用下,项羽舍弃了范增,最后在回乡的路上给冻死了,真是我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失去范增的项羽最后也落得乌江自刎的下场,那么范增与张良在智谋手段方面谁更胜一筹呢?先说范增,初到楚军大营便受到项梁,项伯与项羽的认可,在楚营积极谋划,为项羽的胜利增添一次又一次的助攻,在与章邯对战时,积极分析秦将的战斗失败率,后果断建议项羽迂回进攻,最后得以大破章邯部队,可见范增虽然年纪大了点,但是不妨碍他成为一名出色的军事指挥家。在初见刘邦时,范增就对项羽提出过建议,应该立刻除掉将来的对手刘邦,项羽只是笑了笑,觉得刘邦一个泥腿子出生,无论是战斗力,还是所拥有的士兵数量,都远远落后自己,何惧之有?在鸿门宴时,项羽好不容易接受了范增的建议,想借机除掉刘邦,可在刘邦认怂的态度中,项羽打消了除掉他的意思,一旁的范增老头不答应了,于是就暗示项庄出手,可惜被刘邦所带的张良与樊哙化解了,范增那个气啊,事后一直在责备项羽是妇人之仁,此时的项羽也只是好好的劝慰了一下,说范增过度紧张,刘邦只是市井无赖,翻不出大浪,结果却是项羽的掘墓人,可见范增的眼光毒辣,智谋也是顶尖的,可是在具体的处理上不够细致,导致功亏一篑。再说张良,原本是韩国的没落贵族,在刺杀始皇帝失败后,机缘巧合下遇到了刘邦,张良觉得只要是反秦的义士自当给予帮助,在多次接触后感觉刘邦的志向远大,有明主的心胸与胆识,于是辅佐之,就这点而言,张良略微逊色于范增,可是在计谋方面却比范增要强一些,同样是鸿门宴,范增作为攻击方败给了防守方的张良其差别在于,没有后续的安排,思虑事情的范围与眼光差距巨大,才导致防守方最后的成功。再有就是他张良的“智”比范增要高,这里的“智”不是指智力,而是指他们两人的情商,范增再怎么说也是一介谋士,是下属,对项羽的安排不满意会有情绪化的表现,鸿门宴更是让老板项羽听下属范增的,这样的做法是很不明智的,是情商低的表现。反观张良呢,只是在劝谏,及时恪守自己的身份底线,遇到事情是先分析给刘邦,然后让刘邦决定,你是老板的话,你会喜欢范增敢不给你面子的臣子,还是同样能力不俗,但是却能给你合理建议,知进退的下属?所以就智谋方面而言,笔者倾向于张良更高一筹。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