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李莲英之前李莲英是好是坏,慈禧太后身边受宠的大太监其实是安德海。而安德海这个大太监的地位,几乎可以说是用生命换来的。

李莲英是好是坏:李莲英为什么会被慈禧赏识

李莲英是好是坏:李莲英为什么会被慈禧赏识

在热河时,慈禧想要联合北京的恭亲王奕䜣合伙干掉肃顺,安德海充当了中间的联络人,相当于拿生命在传信,而这次事件也使他成功获取了慈禧的信任。安德海死后,李莲英有了上位的机会,但他并没有类似安德海一样的舍命救主功绩,这让他十分苦恼。

李莲英是好是坏:李莲英为什么会被慈禧赏识

一日,李莲英在一本书中偶然读到一个典故,讲的是三国时期吴国的李信纯外出喝酒,醉倒在一片干草地上不省人事,不巧又赶上一伙猎人在草地上放火围猎,李信纯饲养的狗为救主人,跑到附近水沟里将全身打湿,再用身上的水打湿主人身旁的草,以此救了主人一命。

李莲英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他在慈禧太后身边一定要忠心不二,一心为慈禧考虑,在她身边做一只摇尾乞怜的小狗,这样才能一步步取得慈禧的信任。

在斗蛐蛐这件事上就能以小见大。李莲英先摸清了慈禧的喜好和她蛐蛐的实力,然后总是险胜慈禧,胜出之后的蛐蛐他不会带走,而是用更好的陶瓷罐子装好献给慈禧,将慈禧的内心想法看得相当透彻,手段非常高明。

秦始皇到底是“好”还是“坏”

评价一个皇帝是好皇帝还是坏皇帝,最重要的标准是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按这个标准,秦始皇就是好皇帝,因为他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当然推动社会的发展表现在很多方面,这里只说一点,就是他统一了文字。先从一个故事谈起吧:有一年,余秋雨教授在考察埃及的卢克索太阳神庙时,发现神庙里很多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可是谁也解读不了这些文化木乃伊蕴含的意义,因为这些文字已经消亡!余秋雨不禁想到了我们的汉字,中华文化历经几千年而不衰,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汉字,如果汉字消亡了,我们就读不懂《老子》,《论语》……那么中华民族的思想就消亡了,我们读不懂《史记》,《汉书》……那么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断层了,今天我们读老子,读论语,就像读乡下爷爷来信那么亲切!中国的面积那么大,方言那么庞杂,但是一落到纸上,谁都会会心一笑,因此汉字蕴含着我们民族的历史,承载着我们民族的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当初日本鬼子让我们学习日语,这是最恶毒的文化侵略,远比军事侵略可怕得多!如果他们得逞了,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我们要感谢一个人,是他统一了文字,使中华文化历经二千多年而不衰,这个人叫秦始皇!不管他的历史功过如何,在统一文字这件事上,中华民族都应该感谢他!

历史上有没有名声好一点的太监

太监又被称为中官、宦者、内侍、内臣、内官,是历史上为宫廷服务的一类特殊群体,他们是一群不是男人的男人。

李莲英是好是坏:李莲英为什么会被慈禧赏识

这群人身份低下,平时不得干政,只能干杂活,但因与皇室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特殊情况下也能权倾一时,比如魏忠贤、赵高。

李莲英是好是坏:李莲英为什么会被慈禧赏识

从历史上看,很多太监确实干了不少坏事,太监的整体名声一直不太好,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群小人,加上许多戏剧作品对这群人的黑化,太监已经彻底的成为负面词。

李莲英是好是坏:李莲英为什么会被慈禧赏识

其实,不管是历史还是戏剧作品,都是人创作的。只要是人,就有自己的主观立场。尤其是历史人物,很难用是非、黑白、好坏来定义,比如曹操或雍正,做过不少好事,却留下滚滚骂名;刘备是一个地方军阀,坏事也没少干,名声还好得不要不要的。

李莲英是好是坏:李莲英为什么会被慈禧赏识

立场不同,评价的标准就不同,只要得罪过读书人的人,不论是是君王还是太监,很难留下好的名声。比如,明朝的太监与东林党斗得不可开交,东林这帮人就一定是好人吗?但他们是知识分子,会打“口水仗”,掌握着名誉定价权,不管太监做过什么,反正就一个劲地对其进行抹黑。

李莲英是好是坏:李莲英为什么会被慈禧赏识

正是因为古代读书人从整体上看不上太监,能够留下好名声的太监可谓少之又少。

李莲英是好是坏:李莲英为什么会被慈禧赏识

帝王中的太监,太监中的帝王——曹腾曹腾是东汉沛国谯人,《三国志》记载他是曹参的后人,从小就入宫中当宦官。汉顺帝继位之后,曹腾还升任小黄门、中常侍,在宫中有了一定的地位。

李莲英是好是坏:李莲英为什么会被慈禧赏识

在汉桓帝的继位过程中,曹腾又立下拥戴之功,被朝廷封为费亭侯,还升职为大长秋。

曹腾在宫中当了三十多年的太监,言行上还算本分,胸怀也比较大度,曾为朝廷举荐过不少名士,比如赵典、堂溪、张奂、虞放等人。曹腾曾被益州刺史种暠弹劾过,但他并没有公报私仇,反而夸奖种暠是能干之臣。

曹腾这辈子最大的成就是收了一个养子——曹嵩,曹嵩又生了一个优秀的儿子曹操,曹操统一北方,成了三国的枭雄,后来曹操的孙子曹睿当皇帝后,追封曹腾为高皇帝。于是,曹腾成了历史上唯一被正统王朝承认的太监中的帝王。

改进型造纸术的蔡伦蔡伦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从就熟读儒家经典,还学习过冶炼、铸造,种麻、养蚕等技术,十八岁才进宫当宦官。

凭借自己的才华,蔡伦入宫之后,一路高升。还因皇帝的信任,当过中常侍兼尚方令,这可是负责铸造以及保管皇帝尚方宝剑的职位。后来,蔡伦因邓太后所赏识,被封为龙亭侯。

可能过多的参与了政务,邓太后去世后,蔡伦的靠山没了,他的“旧账”被安帝翻出。最后,蔡伦不得已,只好饮鸩自尽。

蔡伦虽然在朝堂上成就不大,却改进了造纸术,让纸张从奢侈品逐渐走进千家万户。这项成果,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蔡伦也因此拥有了世界级的名望。

军师太监——高力士高力士本名冯元一,是冼夫人的六代孙子,出生于唐朝的官宦世家,因家道中落而被人领养。他天生谨慎,心思缜密,刚入宫时,还曾受到武则天的赏识。

在宫廷中成长,高力士看透了人心险恶,于是也学会了见风使舵,“神龙政变”中,高力士良禽择木,押对了李隆基。后来,高力士又帮李隆基出谋划策,先后铲除了韦后与太平公主,因此成了唐玄宗最信任的心腹。

随着皇帝的信任的加深,高力士的权利与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身份与地位也水涨船高,一直做到了冠军大将军、渤海郡公,朝廷的许多政务都由高力士裁决,李隆基曾说过“力士应承于前,我歇息则安稳。”

唐玄宗能够开创开元盛世,高力士献过一些良策,也尽了一份力。高力士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事情有两件,一是他撮合了唐玄宗与杨贵妃这段千古姻缘;二是“力士为李白脱靴”。

此外,郑和在历史上的名声不太好定义,他对明成祖忠心耿耿,在“靖难之役”中也立下功劳,但“七下西洋”的目的毕竟只是耀武扬威,还劳民伤财,加重了百姓负担,到底算不算好事还有待商榷。所以,郑和只能算半个好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