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现在四川大多数人来自其他省份,这与历史上湖广填塞四川有关。

湖广填川指清代的一次大规模移民。当时,湖北、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都是移民。

元末明初明末清初,四川经历了战争,人口急剧减少。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吸引外国移民。其中,湖广省人口最多,客家移民是仅次于湖广人的第二大移民群体。湖广移民和客家移民分别占当时四川总人口的40%和33%。

以成都为例,晚清的《成都概览》曾描述“今天的成都人都来自其他省份”,包括湖北15%、湖南10%、河南和山东5%、陕西10%、云南和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和浙江10%、广东和广西10%、福建、山西和甘肃5%。

就时间而言,湖广填川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四川移民的初始阶段一般为顺治十六年(1659年)至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此时,虽然清政府占领了四川,但旧金山叛乱很快发生,移民入川的效果很差。

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第二阶段移民四川持续了112年。在此期间,由于官方颁布了“开荒自土”等土地政策,四川出现了大规模移民潮。

进入四川的第三阶段移民始于嘉庆元年(1796年),结束于同治(1862-1874年)。这时,四川爆发了“白莲派起义”,又发生了一次动乱。此外,土地基本上被早期移民瓜分,因此只有少数移民进入四川。

湖广填川的积极影响在于,它为四川带来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为四川注入了新鲜血液。就连四川无与伦比的吸引力和同化力也来自深厚的移民文化。这些来自其他省份的移民也成为大多数四川人的祖先。

但它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湖广填海对四川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