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了活命,他曾出家当过和尚,他出家的那个寺庙,叫做“皇觉寺”。
   穷屌丝在哪里都让人瞧不起,到哪里都受人欺负,寺庙里的和尚,同样有嫌贫爱富的毛病,朱元璋在皇觉寺里受欺负,便成了家常便饭。
   尽管心里憋屈,但也只能忍气吞声,屈辱度日。
   有一天,老和尚又来捏这个软柿子了。
   这一回是老鼠咬坏了大殿上的蜡烛,逮不着老鼠,就拿朱元璋出气,骂他只晓得吃干饭。
   朱元璋心想,蜡烛又不是我咬坏的,与我何干?
   但他又不敢与老和尚顶嘴。
   老和尚一走,他也找了个出气筒——当他看到威风凛凛的伽蓝神仿佛正用嘲笑的目光看着他,气不打一处来,心想你才是个白吃干饭的东西,连自己面前的东西都管不住,还管什么寺庙,害得老子白挨一顿骂。
   他越想越气,忍不住在迦蓝神背后,偷偷写下“发配三千里”五个字。
   后来的故事,就是神话了—— 干了这种事,自然耽误了时间,朱元璋有点急,边扫边念叨:“大菩萨、小菩萨,快快站到一边去,别妨碍我扫地。”
   话音刚落,大大小小的菩萨,都自觉地站到扫过的那一边。
   扫完地,朱元璋又说:“大菩萨、小菩萨,地已打扫完毕,就各就位吧。”
   大小菩萨们,又听话地回到原来的位置。
   后来,这些事被人告到方丈那里,方丈来果然看到伽蓝神身上有那五个字,又看到朱元璋扫地时“命令”菩萨让路,本想惩罚他,又觉得这人连菩萨都怕他,还是别惹的好,便借口寺里粮食不够吃,打发他走了。
   老王:这都快成神了。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自然就有了不少秘书,其中包括生活秘书。
   一般情况下,领导的秘书只要把领导伺候好了,将来都有这样那样的好处,不是升官就是发财。
   负责给朱元璋打理容颜的“整容匠”,虽然没多少文化,但也明白这个道理。
   有一天,整容匠替朱元璋修理完指甲,小心翼翼地把剪下来的碎指甲包好,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
   朱元璋觉得奇怪,问他想干啥。
   整容匠说此物来自皇上圣体,岂能乱扔?卑职要拿回家去,好好珍藏起来。
   朱元璋说你小子休息骗我,你为朕修了十几年指甲,难不成都珍藏起来了?对方说全都珍藏起来了,一点也不少。
   朱元璋不信,派了一个锦衣卫看住整容匠,再派人到他家里去取指甲。
   派去的人果然从整容匠家里捧来一个红木匣子,里面全是朱元璋的碎指甲。
   使者还告诉朱元璋,这个红木匣子是供在佛龛上的,匣子前面烧着香烛。
   朱元璋一高兴,马上让整容匠当了中央机关事务局局长。
   老王:变态。

 
   朱元璋是个大老粗,却有着惊人的联想力。
   有一年元宵节,老朱微服出行,到街上去看热闹。
   他来到南京聚宝门外,看见一户人家门前挂着一只彩灯,彩灯上面画了一个大脚女人,怀里抱着一个西瓜。
   朱元璋顿时脸色大变——“怀”“西”不是“淮西”的谐音吗?而淮西,是他老家呀。
   这幅画的意思,不是讽刺他老朱的老婆是“淮西大脚妇”吗?
   结果这户人家惨了,一家九族三百多口全被朱元璋指使锦衣卫杀了个精光,管他老的少的男的女的,一个不留,他家所在那条街上所有的居民,全都被发配到鸟不拉屎的地方充了军。

 
   洪武初年的时候,有人觉得朱元璋“行政苛严”,官员们累得很,希望他老人家放宽一点,让官员们“喘口气”,最好“无为而治”。
   但都知道朱元璋的脾气,不敢当面提。
   于是有人就在城外一座废弃寺庙的墙壁上,画了一个布袋和尚,然后在画的旁边题了一偈:
   大千世界浩茫茫,
   收拾都将一袋装。
   毕竟有收还有散,
   放宽些子又何妨。

   那天朱元璋大概无事可干,带人出来溜达,不知不觉就到了这座寺庙,看到了那个和尚和那些字,仔细一看,发现墨痕还是新的,显然刚画上去不久。
   这简直是恶毒攻击党的领导嘛,一定要严肃处理!
   可是寺里寺外都找遍了,连一个鬼都没找到。
   朱元璋冷笑一声,下令一把火把寺庙烧了。

 
   一天,言官向朱元璋奏本,反映京城各大衙门政纪松懈,官员人浮于事。
   当天晚上,朱元璋便亲自去调查走访,吏部户部礼部等衙门都有人值守,唯独兵部空无一人。
   “给老子把招牌摘了!”朱元璋命令随行的士兵。
   士兵摘下兵部的招牌后,朱元璋又叫他扛走。
   但没走多远,一个兵部吏员就朝他们跑来:“这是我们的招牌,你为毛扛走?还给我!”
   但阻止无效,吏员也抢不过士兵,招牌被扛回皇宫。
   第二天,朱元璋问兵部尚书昨天晚上谁在衙门值班,得到的回答是“职方司郎中及其所属吏卒”。
   “来抢招牌的那个小吏是干啥的?”朱元璋又问,对方回答说“该吏亦属于职方司”。
   朱元璋便下令把那个不值夜班的职方司郎中杀了,其职位由那个抢招牌的小吏接任,又下令兵部不准挂招牌,作为对兵部的处罚。
   从那天开始直到永乐皇帝迁都,南京的兵部尚书衙门都没挂招牌,时间长达40多年。

 
   俗话说,有错就改,善莫大焉,但要皇帝有错就改,那比登天还难,何况像朱元璋这种出身草根的皇帝,自尊心本来就强,要让这种人改正错误,简直是对他的侮辱。
   一个叫卢熊的,就是由于不懂这个道理,把命都丢了。
   卢熊,江苏昆山人,由于人品文品都不错,被吏部推荐到朝廷做官,后被朱元璋派到山东去当兖州知州。
   卢熊拿起官印一看,傻了眼——“兖州”成了“衮州”,而这个官印,是根据皇帝的诏书刻制的。
   也就是说,朱皇帝字写错了,“兖”写成了“衮”。
   不愧是个书呆子,他想也没想,就给朱元璋上了一份奏章,山东只有兖州,木有衮州,要求皇上更正,重新刻制官印。
   朱元璋一看奏章,顿时勃然大怒:“这个姓卢的,也不知吃了几个豹子胆,竟敢跟朕咬文嚼字!山东有个兖州,难道朕还不知道?兖就是衮,衮就是兖,分明是同一个字,都怪你们这些文人多事,偏偏要把它念成‘滚’,是不是想叫老子滚蛋?刑部尚书听旨,把这个活腻了的家伙,拖出去斩了!”
   可怜一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被一个字害了!

 
   江苏省徐州新沂有道特产,叫“捆香蹄”,据说与朱元璋有关。
   这道菜原来不叫“捆香蹄”,而叫“捆猪蹄”,是一个姓王的屠夫发明的。 相传朱元璋小时候,曾在新沂沈圩他舅舅家放牛,与王屠夫是忘年交,每次放牛回来,王屠夫的熟肉卖不完,都要给他一点,多半是肉少骨头多的猪蹄。
   有一天,一个白发老头来吃猪蹄,边吃边称赞味道不错,就是骨头太多了,不好啃。
   王屠夫听了老头的话,便琢磨如何改进。
   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把猪蹄的皮剥开,骨头抽调,筋去掉,然后填满瘦肉,配好香料后用布捆扎起来,最后放进鸡汤里煮,名曰“捆猪蹄”。
   这样整出来的猪蹄,香得不得了,人人爱吃,做再多都不够卖。
   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一直记着这道美味,叫王屠夫进宫去,专门给他做。
   王屠夫大概明白伴君如伴虎,打死也不去。
   朱元璋还算仁慈,没有杀他,只是以“猪”“朱”同音为由,不准他再做这道菜。
   朱元璋心想,老子断了你的生计,你总得就范。
   谁知王屠夫把“猪”字改成“香”字,照做不误。
   与一个屠夫死缠烂打,显得太没追求,朱元璋一阵苦笑,只得放过他。

 
   朱元璋小时候贪玩,帮舅舅家放牛时,经常和小伙伴们不是玩打仗,就是捉迷藏,“聪明”的牛便趁机干坏事,把主人家田里的秧苗吃了差不多半亩。
   出了这种事,回去肯定会挨打,朱元璋便把别人家田里的秧苗,拔了几十把,补载在被牛吃了的田里,老远一看,还真看不出来,他舅舅也没发现。
   没想到收割时,补载的那半亩稻谷,看起来明显好于其他田里的稻谷,产量竟然高了一倍不止。
   朱元璋虽然不明白是何道理,但把这事记在了心上。
   后来,朱元璋在江南称王,把这事说给刘伯温听。
   刘伯温便用一百亩水田做实验,一半撒种一半栽种,栽种的那一半,产量果然大大高于撒种。
   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就下旨全国不准继续撒种,统统改为栽种,粮食产量大大提高。
   很多人知道栽秧这种种植方法产生于明朝,却很少有人知道与朱元璋有关。

 
   朱元璋文化水平不高,却酷爱作诗,早在转战江淮时,他就作了一首,差点把一个老和尚吓死。
   那时的朱元璋,没有后来出名,认识他的人,自然不多。
   只不过长相有点奇特,不认识他的人难免要多看一眼。
   比如太平府一座寺庙的一个老和尚,乔装出行到此的朱元璋,便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见朱元璋长相不一般,便缠住他问个不停。
   朱元璋不耐烦了,提笔就在墙上来了一首:
   杀尽江南百万兵,
   腰间宝剑血犹腥。
   老僧不识英雄汉,
   只管哓哓问姓名。

   老和尚不识朱元璋,却晓得这些字的意思,当即吓得尿了裤子——奶奶的,这是反诗啊!
   朱元璋一走,老和尚怕受连累,赶紧用水洗了。
   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还记得这首大作,可是派去查看的人报告说,您的大作早就被人洗掉了。
   朱元璋让人把那个寺庙的和尚押到京城,打算全部杀掉。
   杀人之前,他问为什么要洗掉他的诗,老和尚也在里面,急中生智,吟诗作答:
   御笔题诗不敢留,
   留时常恐鬼神愁。
   故将法水轻轻洗,
   尚有毫光射斗牛。

   朱元璋这才转怒为喜,把和尚们都放了。
   结:
   说到朱元璋爱作诗,这里再送几首诗~
   《咏菊》
   百花发时我不发,
   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
   遍身穿就黄金甲。

   《金鸡报晓》
   鸡叫一声撅一撅,
   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
   扫尽残星与晓月。

   《庐山诗》
   庐山竹影几千秋,
   云锁高峰水自流。
   万里长江飘玉带,
   一轮明月滚金球。
   路遥西北三千界,
   势压东南百万州。
   美景一时观不尽,
   天缘有份再来游。

   《咏竹》
   雪压枝头低,
   虽低不着泥。
   一朝红日出,
   依旧与天齐。

   《东风》
   我爱东风从东来,
   花心与我一般开。
   花成子结因花盛,
   春满乾坤始凤台。

   《闻人岭南郊行 》
   极目山云杂晓烟,
   女萝遥护岭松边。
   陆行尽服岚霞气,
   水宿频吞虬蜃涎。
   晨仰际峰观拥日,
   暮看临海泊来船。
   信知百越风尘异,
   黑发人居不待年。

   《咏燕子矶 》
   燕子矶兮一秤砣,
   长虹作竿又如何。
   天边弯月是钓钩,
   称我江山有几多。

   《钟山》
   游山智盘旋,
   俯谷仰奇巅。
   松声细入耳,
   云生水石边。
   敲竹猿长啸,
   临弆视鹿眠。
   白鹤来天翅,
   玄羽衣裳鲜。
   采芝携桂子,
   任意恣蹁跹。
   野人溪外语,
   黄莺啭更便。
   山静鸟归疾,
   林深紫暮烟。
   樵还渔罢钓,
   畅饮乐吾年。

   《无题》
   皇帝一十八年冬,
   百官筵宴正阳宫。
   大明日出照天下,
   五湖四海春融融。

   《无题》
   鸡叫一声撅一撅,
   鸡叫二声撅二撅。
   三声四声天下白,
   褪尽残星与晓月。

   《骂文士 》
   叽叽喳喳几只鸦,
   满嘴喷粪叫呱呱。
   今日暂别寻开心,
   明早个个烂嘴丫。

   是有点帝王气息
   因为手握天下嘛~

信息来源:历史老师王汉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