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欹器
   司马懿夫妇搬进新宅,见到一个设计奇特的瓶子,上面圆,下面尖,两边有耳,悬挂在架子上,没水时斜地歪着。
   往里注水至一半,瓶子就端正,注满水,瓶子就向一侧翻倒,把水倒出来。
   司马懿向老婆掉书袋:“这叫欹器满覆,是鲁国宗庙里的‘座右铭’。”
   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孔子说:“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这是鲁国君主用于警惕自己的国宝,可惜到汉代时失传了。直到西晋,才被人复制出来。
   所以司马懿见到欹器这个情节,是虚构的。
   复制的人,是西晋早期的一个超级大神,科学怪人般的天才。不仅如此,此人文才一流,行政一流,军事一流。
   唐太宗时,追封此人配享孔子,进入文庙;
   唐德宗时,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设庙祭奠,就是武庙,他再次位列其中。
   是明朝前唯一一个文武庙都上榜的人物。
   直到明朝,诸葛亮也进了文庙,才又增加一个双享人物。
   他叫杜预。

杜武库
   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人。
   祖父是曹魏的高官,父亲卷入政治斗争,一直处于郁郁不得志状态。
   杜预算权贵子弟,但全无纨绔之风。
   杜预聪慧明敏,博览群书。涉猎范围非常之广,经济政治法律工程,样样精通。
   洛阳城的人有问题就找他,总能得到答案。就像是武器库,十八般兵器,全部都有。
   大家给他取了个名“杜武库”。

多面手
   魏末司马氏掌权,广收人才。
   杜预娶了司马懿的女儿高陆公主,进入司马幕府,大展鸿途。
   司马炎代魏建晋,杜预早期担任的职务多数是文职,涉及的工作方方面面,点几件就明白这是个多么了不起的多面手。
   他参与制定了大晋的法律《晋律》,注解就是他完成的。
   对汉魏旧律大刀阔斧地进行剪裁,由汉律的二万六千多条减到二千九百多条。后世大为赞赏,“称为简易”。
   他提出对官员进行一年一度的考核,以六年的总成绩作为升降的标准。这样才能约束住官员的行为。可惜没得到准许。
   为解决洛阳的出行问题,他力排众议,主持修建了富平津大桥。这是古人在黄河上建造的最长的浮桥,极大地方便了京城与外部的交通。
   其他农业救灾、建立历法、对付边患,都有很好的招法。
   晋人权贵王济非常喜欢马,也善于相马;
   和峤贪财,聚敛钱财无数。
   杜预说:“王济有马癖,和峤有钱癖。”
   晋武帝司马炎开他玩笑:“那么你有什么癖好?”
   杜预回答:“我有《左传》癖。”
   杜预所撰写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三十卷,是《左传》注解流传至今最早的一种,对后世《左传》研究颇有影响,至今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点评卫瓘
   早年他卓越的见识和能力就很受司马昭的赏识,是司马昭幕府中倍受信任的人物。
   曹魏最后一个皇帝曹奂的景元四年(263年)。
   大权在手的司马昭派出大军进攻蜀汉。
   魏军主力的统帅是钟会,另一路的统帅是邓艾。
   司马昭派遣心腹到各军中任职,邓艾一路是师篡,钟会一路就是杜预。
   魏军灭了蜀国,钟会造反。成都大乱,钟会、邓艾,蜀国大将姜维都死在乱军之中,许多魏军的高级军官也丢了性命。
   杜预却活了下来。
   要知道杜预同学是个儒者,马也不会骑,箭术更是差劲。是凭借着超级的智慧,才保全了自己。
   魏军最后在监军卫瓘的指挥下,稳定住了局面。
   但卫瓘做了件很不地道的事。
   钟会造反前,诬蔑邓艾,让卫瓘把邓艾抓起来送往京城。钟会被杀,邓艾的部下追去解救出他。卫瓘得知消息,怕对自己不利,派将军田续袭击。
   田续在攻打江油时,不听从指挥,差点让邓艾杀了。
   卫瓘派田续时对他说:“现在是你报江油之仇的时候。”
   杀了没有防备的邓艾。
   杜预得知消息说:“卫瓘只怕要危险了。自己是一个名士,又是一军的统帅。不用正道指挥自己的手下,德不配位啊!今后用什么担当自己的责任呢?”
   卫瓘一听,没等备好马就跑去向杜预道歉。
   后来杜预所说应验,卫瓘果然死于一个和他有仇的小将荣晦之手,和田续杀邓艾一个样。

接替羊祜
   杜预在西北边界与鲜卑人作过战。
   他得罪了西北的晋军司令石鉴,石鉴令他率三百人,百来骑出战,明显借刀杀人。
   杜预拒绝执行错误命令,差点让石鉴杀了,是他的皇家亲戚身份救了他。
   但他对作战的时机、地形等要素的判断都很正确,石鉴没采用他的建议而大败。
   回到朝中,渐渐地大家对他的军事能力普遍看好。
   晋武帝咸宁四年(278),镇南大将军羊祜重病。
   羊祜一直强烈要求对东吴用兵,统一天下。却被朝中大臣阻挠,没有实现。羊祜知道自己不行了,推荐杜预接替自己。
   十一月,杜预任镇南大将军,走上自己生命的巅峰。
   西陵是东吴的西大门,丢掉此地,荆州不保。当时镇守西陵的是东吴名将张政。
   杜预一上任,立即派出兵马奇袭吴军,斩获颇丰,又立即撤退。张政耻于战败,没向朝廷汇报。
   杜预把俘虏送到东吴首都建邺,消息传开。
   多疑的吴主孙皓果然大怒,把张政撤职,派刘宪接替他的职务。
   临阵换将,吴军军心不定,杜预借刀杀人之计成功。
   一切准备就储,对吴战争就要拉开帷幕。

消灭东吴
   晋朝中很多权势人物反对对吴战争。
   司马炎犹豫不定,杜预非常着急,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嘛。
  
   他连上三道奏章,阐明对吴开战有必要有把握。
   第三道奏章到达时,司马炎正在和大臣张华下围棋,当场就打开来看。
   看到杜预的分析,张华一把把围棋盘推到一边,对司马炎说:“杜预讲的没错,陛下圣明,天下富足。孙皓暴虐,失尽人心,这个机会不能再错过了。”
   司马炎终于下定决心,对吴开战。
   太康元年正月(280),东晋二十万大军,兵分六路,大举伐吴。
   杜预是中路总指挥,兼指挥西路益州王濬的水军。
   杜预先派遣八百精兵,趁夜色偷渡过长江。在南岸到处点火,树起旗帜,吴军人心惶惶。
   乐乡守将孙歆吓得没了主意,对手下说:“北方兵是不是飞过来的?”
   军心浮动,毫无斗志。
   王濬一路连破吴军,吴军败兵逃回乐乡,杜预的伏兵跟着他们混进城里,直到孙歆的帐下,直接把他俘虏了。
   杜预大军接着到达。
   王濬吹牛说砍了孙歆的头,接着杜预把孙歆送到洛阳,整个京城大笑。
   将士们佩服主帅:“计谋打战,以一当万。”
   杜预表扬王濬:“你正好乘风破浪,直取建邺,百年的敌人,就在你手上结束了。”
   王濬非常高兴,顺风扯帆,如同出弦之箭,直奔建邺。
   长江下游晋军的司令是王浑,没有杜预的大气,命令王濬停下来,听他指挥。
   王濬不理他,回答说:“风向非常好,停不下来。”
   大军满江而下,旌旗如林,战舰点点,直取敌军心脏。
   杜预对大家说:“这种战况,就如破竹一样,一节破开,后面势头就非常容易。”
   果然吴军望风而降,王濬的大军到达建邺,吴主孙皓就开城投降,抬着棺材,嘴巴含着玉璧,赤膊牵着羊。
   王濬受降,收了玉璧,烧了棺材,完成统一大业。
   吴国人非常痛恨杜预,恨到哪种程度呢?
   杜预有大脖子病,吴国人就在狗脖子上套上水瓢——把杜预比喻成狗。
   吴国人为何如此痛恨他呢?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在整个灭吴一役,杜预所统共斩杀、俘虏吴国都督、监军一类的高级(省部级)官吏14人,郡守、将军一类的中级(厅级)官吏多达一百二十人。

后记
   杜预继续镇守荆州,告诫部下:“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一方面继续清剿不安定分子,一方面大力兴建水利,发展农业。
   即解决了长江洪涝问题,又改善了糟运。
   百姓大受其利,尊称其为“杜父”。
   歌谣唱道:“后世无叛由杜翁,孰识智名与勇功。”
   过了数年,杜预调到京城,半路去世,终年六十三岁。

杜预的知名度为什么相对不高?
   不受追捧,原因应该是:
   一,晋朝实在不给力,如能达到汉唐三分之二的高度,不要说杜预,开国的那些将领宰相肯定也是影视剧的宠儿。
   二,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时代,布衣将相,平民喜欢;悲剧英雄,文人墨客喜欢。而杜预出身关陇高门,一生文成武就,仕途坦荡,反倒是因为过于“完美”了。
   三,没什么可再说的了。

本文转载自:历史教师王汉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