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为了节俭,每月有十天时间要吃素,不沾荤腥。
   但总吃素他也受不了,太监们就想了个办法。
   把整只的鹅褪毛洗净,内脏掏空,把素菜塞进鹅肚子里入水煮沸。
   然后再把菜拿出来洗净,以香油烹制,这种素菜吃的崇祯非常满意。
   只是这不是更破费了吗?

 
   张献忠年轻时为了讨生活入营当兵,某次犯了军法要被处斩。
   主将陈洪范看他相貌不凡,“奇其状貌”,便向总兵官王威求了个情,将之鞭一百,逐出军队。
   若是没有陈洪范的多嘴,之后的历史轨迹应该会不一样吧。

 
   张献忠建立大西政权之后,开科取士,办武举取中了一位武状元叫张大受。
   这位张状元二十多岁,而且长得也帅,“仪表丰伟,气象轩昂”。
   张献忠非常喜欢他,赏给他很多东西,还赐了十个美女,一座豪宅,二十个家丁。然仅仅过了三天,张献忠突然就变了脸,对属下说这个人我太喜欢他了,喜欢到我都怕见他了,干脆你们去把他杀了吧。
   金钱美女还没来得及消受,张状元就莫名其妙的人头落地了。

 
   魏忠贤得势时期,浙江巡抚潘汝桢向天启皇帝上奏疏,对魏忠贤百般称颂,并提议魏忠贤如此功德无量,应该建生祠供奉。
   天启皇帝不仅同意了,还亲自为生祠题写了匾额“普德”。

 
   潘汝桢首开先河之后,为魏忠贤建生祠的运动就在全国轰轰烈烈的展开了,一年之内就在全国各地建了四十多个。
   其中最大胆的是孝陵卫指挥李之才和河道总督薛茂相,他俩一个把生祠建在了南京孝陵前,另一个建在了凤阳皇陵旁边。
   这是要让老朱和老朱的祖宗们也都来瞻仰一下魏公公的风姿啊。

 
   魏忠贤的生祠里供奉着他的“喜容”,也就是他的塑像。
   垂旒执笏,头戴冠冕,简直有如帝王一般。
   生祠落成之时,地方大小官员们得亲自将“喜容”迎入生祠,还得五拜三叩,若是行礼不认真都有可能得祸。
   比如兵备副使耿如杞,他就没有叩拜,而是只作了个揖。巡抚刘诏见状立马给他告了“黑状”,耿如杞因此下狱。

 
   建生祠还不够,还有个叫陆万龄的国子监监生提出,魏公公杀“东林党”人,有如孔子诛少正卯。
   魏公公编撰《三朝要典》,有如孔子作《春秋》。
   所以理应把魏忠贤请进孔庙,让魏忠贤配祀孔子,魏忠贤的父亲配祀孔子的父亲。
   还好这事最终没有实行。

 
   天启皇帝不爱理朝政,专喜欢做木匠活,而且他的手艺也很好。
   传闻说宫里的小太监曾将他做的东西偷着拿到外面去卖,卖了五百两。
   若此事属实的话,那天启即便不做皇帝,当个专职木匠,也早该发家致富,走上人生巅峰了。

 
   崇祯七年九月,京城下了一场“泥雹子”,核桃大的黄泥丸子像下雨一样砸下来。
   有人好奇,捡起几个揉碎,里面俱有火药的气味,不知何故。

 
   明末中原农民军作乱,崇祯任命熊文灿为五省总理。
   熊文灿此人没什么本事,解决不了这个烂摊子,就希望用招抚的办法解决问题。
   招抚的旗号打出去,也确实吸引了不少农民军前来归降,其中最大的一股势力就是张献忠。
   熊文灿非常高兴,以招抚张献忠为大功一件,沾沾自喜。
   当时也不是没有明白人,湖广巡抚余应桂就看出张献忠此人反复无常,肯定不是真心归降,日后必反,他写信给熊文灿提醒他务必先下手为强。
   不料此信被张献忠的人截获,张献忠“恶人先告状”,熊文灿也糊涂,向皇帝参了一本,说余应桂此举是“破坏抚局”。
   于是余应桂被罢官,发配边疆充军。

 
   明末天灾人祸不断,财政吃紧,内阁首辅薛国观提议,可以向皇亲国戚们“借助”,也就是让这帮人捐钱。
   但这帮人也都是铁公鸡,不愿意出血。
   其中最狠的是武清侯李国瑞。
   皇上让他拿钱,他就把自家房子拆了,把家当都摆到大街上去卖,以此来显示自己家无余财。
   此事闹得沸沸扬扬,把皇家的脸都丢尽了。
   崇祯大怒,夺了李国瑞的官爵。
   李国瑞也没想到崇祯这么绝情,又惊又悔,没几天就死了。
   后来在他家发现有70万两白银。
   真是鸟为食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