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期盼更理性地看待胡遂教授事件

胡遂教授事件:我们期盼更理性地看待(转载):胡遂

  鲁迅曾断言“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斗争”胡遂。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尤其需要理性的评论。“束书不观,游谈无根。”如今多的是意气,臆断和自我宣泄。且多翻翻书,多思考,多些理性吧。这是我们亟待的批评。

  且不说这次胡遂教授事件完全是教育电视台的一个阴谋与陷阱,正如易中天先生《该动真格,就动真格》一文中指出的,“栽赃诬陷于前,横加指责于后”“这不是个别人的恶作剧,而是一股恶势力的共谋胡遂。目的我不敢妄测,手段却是熟悉的,那就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夸张放大,无限上纲。比如先生的节目长达320分钟,只有3分钟涉及到胡林翼所谓“风流史”;批判者的说法,却是“置其赫赫战功于不顾,尽拣些风流艳史等媚俗的‘家丑’来大肆宣扬””,也如湖湘学人在《从蓄意攻讦湖大胡遂教授看披着道德外衣的卑劣与阴谋》指出的,““湖湘讲坛”,刚一面世,作为纯学术性栏目,该讲坛不仅没有引发更深的学理思考,也没有真正成为宣扬湖湘文化的平台,相反,引起了不少无聊的花边消息与口水战。首先是吹毛求疵的作协 唐浩明的错别字问题,然后是无中生有的易中天的六百万的问题,最为无耻的要算最近对湖南大学胡遂教授讲《风流儒将胡林翼》引发的无聊卑劣但的确是蓄意的攻讦,我觉得这正好暴露了少数人或者机构披着道德外衣背后的卑劣与阴谋。”我认为,就算不明真相者的非议,也恐怕未必站得住脚。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讲,只要胡林翼的那段史料曾见诸前人的记载,对于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而言,即 使身为传主的后人,都应该抛开“为长者讳,为贤者讳,为尊者讳”的禁忌,给观众们一个相对真实的胡林翼——这才是对历史负责、对学术负责、对观众负责、对 后人同时也对先人负责的态度胡遂。文天祥《正气歌》曰,“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虽然中国传统道德要求为长者、贤者或尊者讳,但中国的史官却也一向有着秉笔直书的“良史”传统——为了记录历史的真相,他们甘愿冒着生命的危险——就算胡林翼泉下有知,相信他也不会因揭露了自己的一段“风流艳史”而指责他的玄孙女胡遂为“不忠不孝”的。

  其次,儒家认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胡遂。《论语》就指出:“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这是说,一个君子,也会有犯错误的时候,但是君子的错误没有什么不能说的,如同日月那样,可以让“人皆见之”,这是因为他将会改正,因此,不文过饰非,是一种至今都很难能可贵的品德。那么,对于一个已经改正了错误,终于成为了不起的历史人物,他的这番经历是具有“人皆仰之”的积极意义的。而胡遂教授在讲述胡林翼流连秦淮河(也就是视频“三分钟”)之后,用了长达15分钟的时间大力宣扬胡林翼在岳麓书院头悬梁、锥刺股、衣不解带刻苦读书的励志精神,大力宣传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严格的学规及其肃穆的读书气氛,这与一百多年来的史料记载中对于胡林翼的这段事多是从善于改过、终成大业这个角度来看的的认识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这本来是一件值得“人皆仰之”的好事,根本不是什么自揭“家丑”,更不是“置先祖赫赫战功于不顾,尽拣些风流艳史来讲”的“大曝家丑”。当然,蓄意断章取义散布谣言者并不是不知道这个事实,只是他们对主讲人没有诚意,对这个“湖湘讲堂”栏目也没有诚意,于是才一而再、再而三地别有用心的造谣生事罢了。

     又次,“不忠不孝”这种指责在当代社会的语境里也显得相当可笑胡遂。若是古人以“忠孝”作为自己的道德标准,倒还可以理解,而今日何日兮,竟还有人祭起“忠孝”这一“道德法宝”往别人的头上胡乱地压,这却不能不令人感到悲哀。中国传统社会是“家国同构”的,而“忠孝”便是传统道德的两根柱子,它要求对于长者 或尊者要无条件地顺从,以此来维持严格等级制的传统社会结构的稳定——说到底,“忠孝”是一种不分是非黑白,唯权威是听的“奴才道德”,难道祭起“忠孝” 法宝的网友希望我们的社会回到过去么?

   最后,希望我们能够从胡遂教授这件事上更多一些清醒的头脑,多一份理性的思考,更多一些文明的批评,不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盲目跟风胡遂。这样,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安定和谐,而假新闻所制造的混乱无聊的口水仗也会没有市场,这对于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才能有真正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