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没有尽到父母的责任国父,老了却要求子女知冷知热地孝顺自己

  曾在调解栏目看到这样一则故事,一位老人向记者哭诉,声称子女对他不管不问,没有尽到为自己养老的义务国父。记者和调解人前去调查,发现子女虽然对老人态度冷淡,但每月给的生活费已经足够老人吃喝。

  他们问老人有什么诉求,老人说希望子女能够多多关心他国父。结果这个要求被拒绝。子女反映,自己的父亲年轻时常常酗酒赌博,动辄对他们一通打,母亲不堪其辱已经过世,他们对父亲毫无感情可言,能够给钱养老已经是仁至义尽。

  调解员认为子女说得有理,将老人开导一番便离去了国父。

  虽然这样的例子比较极端,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父母的“拎不清”,他们惯用“孝道”来道德绑架子女,甚至于儿媳女婿国父。具体表现在:

  “我没有义务帮你带娃国父,你却有义务在我晚年孝敬我”

中国父母最大的“拎不清”:将养老和尽孝混为一谈,空惹许多烦恼:国父

  中国孝道文化源远流长,受“卧冰求鲤”“割肉救母”这样的二十四孝故事影响,很多父母想当然地秉承一个理念:我既然把孩子生下来并且养大,他就有义务有责任孝敬我,而且法律上也是这么规定的国父。

  但他们不知道,法律只规定了子女对父母的养老义务,而“养老”只指代“在父母晚年提供吃穿、生病给医”国父。可若父母想要子女在电话里嘘寒问暖,时不时带着小孩子回家团圆,耐心听他们唠叨诉说并给以温柔回应,这就成了“尽孝”的范畴,并不是给了子女生命就能得到的。

  毕竟,法律之外还有人情国父。子女在父母晚年给予多少爱的回报,其实是需要一定前提的。这个前提是,父母在早年间给予过子女多少爱。若是父母早年对孩子充满爱意和呵护,从物质到精神无一不关心,子女心里存满了爱,到了父母晚年自然会加以回报。

  但若父母早年间对子女不闻不问,甚至动辄打骂斥责,让子女在精神枷锁下长大,到了晚年,子女能给提供吃穿就已经很不错,想要得到子女的关心和爱戴也只能是幻想国父。毕竟,“付出才有回报”永远是亘古不变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