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龙演了《特务迷城》后,我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对他的新片怀有那特有的 好感了邹文怀。这次买了他的老片《A计划续集》的影碟,因为是与《特务迷城》合为一盒装的;所以,在我再一次看了成龙那年轻的水警后,才勉强看了他的《特务迷城》。

   《特务迷城》的情节简单得可以用10个字概括:关于炭疽菌的追杀故事邹文怀。

   平心而论,影片的动作场面的确出色邹文怀。成龙的身手一年比一年矫健,四十多岁的人依然勇敢、灵活,惊险动作还是让人叹为观止。尤其是在伊斯坦布尔的对打戏,从武打设计到动作的实用性都拍出成龙作品近年来的高水准。出品人邹文怀对于场面的调度和控制也很到位,自始自终的武打设计完全有大将风度。尽管我内心一直强迫自己要专注观看,但看完电影后,脑中还是一片空白。我在想,影片一开始表现的“小北(成龙饰)拥有奇异的预感能力”这一辅笔与警片所涵盖的追杀内容是否有很严密的牵连?若有,是否显得有点牵强?《特务迷城》的内容、情节处于严肃与搞笑之间的尴尬位置,真是一大遗憾!

   成龙的名字,早已与他的影片飞进了每个角落邹文怀。他是“优秀港片、优秀动作片、爆笑精彩、动作迷人感人”的代名词。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A计划》、《警察故事》到九十年代的《重案组》,那一部部经典作品伴着我们慢慢长大。

   他的作品越受到世界重视,却越走下坡路邹文怀。可以说,成龙的作品越来越商业化了,越来越好莱坞化了。他的作品越来越追求宏大和火爆的场面,从《白金龙》中的核武器到《我是谁》中的尖端武器,到《特务迷城》中的炭疽菌,成龙的角色越来越接近“007”身份,原先在他处事随处可见的亲切感已被汽车、飞机、大炮、潜艇破坏,剧中人与观众的距离越来越远。

邹文怀:成龙不知道“我是谁”(原创/献给70年代的朋友)

   严格意义上讲,成龙这种好莱坞影片充其量是二流制作邹文怀。我们要看大场面的片,我们会选择施瓦辛格、史泰龙,而不去看成龙。若要与美国大片的场面比较,成龙即使在《一个好人》中压扁100辆劳斯莱斯、在《特务迷城》中让100辆油罐车爆炸也比不上的。成龙影片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在打斗的背后是与观众心灵相通的普通平民意识,是在与观众真诚交流的。《A计划续集》中的水警形象大受欢迎,是因为他能在两派争权中保持平常心;《威龙猛将》中的律师形象之所以让人难忘,是因为他爱憎分明,最后与委托人“反目成仇”,一举打败制作毒品的“委托人”。而如今,成龙电影中已鲜见这种意识,取而代之的是对大场面的迷恋和过失。成龙要更上一层楼,“平民”形象是不能丢的,因为平民的观众要看的是“平民”的成龙、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成龙,而不是越来越“酷”、越来越“007”的成龙,虽然这两者有时候可以互相转化,但是成龙可能不知道,他的一些闪亮过的宝贵优点已在他的商业制作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弄丢了。

   发表于2001年《福建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