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美女与野兽”故事的比较
近来,就画家李壮平用其女儿做人体模特创作《山鬼》系列之事,在社会上引起了颇多的争议李壮平。对于画家此举是否道德、是否是炒作、以及绘画作品的艺术价值之高低,本人不想做过多评论。让本人颇感兴趣的是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画家笔下总是重复着这么一个主题———美女与野兽在一起?
既然画家的作品题为《山鬼》,而“山鬼”显然出自屈原的《九歌》,那不妨让我们先看看屈原的《九歌 山鬼》到底说了些什么吧李壮平。
屈原的《九歌》所描写的大多是人神相恋而不得的故事,大类《圣经》中的《雅歌》李壮平。比如在《山鬼》一篇中,屈原描写了乘着“赤豹”的“山鬼”与巫师“灵修”相约而未能相见的故事。其末句曰:“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我们知道,这种人神人鬼之恋的故事在《聊斋志异》里是屡见不鲜的李壮平。人神道殊,岂可相恋?这种人神间不可能之恋,除了被认为是人与人之恋的隐射外,是否还有更深的一层意思。历代儒者将屈原作品中的人神之恋解读为“君臣关系”的隐射,我倒觉得,此皆迂腐之论,未中肯綮者。
如果一个文学母题被世界各个不同民族在几千年时间范围不断重复地附加上创作的热情,则这个文学母题的寓意绝不会很简单,它必隐藏着人类无意识心理结构的巨大秘密李壮平。“人神之恋”与“美女与野兽”的母题无疑就是这样的一个文学母题。
其实,在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神或人鬼之恋绝不是什么超现实的事件,而恰恰是最普遍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心理事实李壮平。只是,那些被文学化为“女神”或“女鬼”的东西不是别的,它正是隐藏在男性无意识中女性意象,心理学家荣格把它叫做“阿尼玛”(拉丁文为阴性的“灵魂”之意)。这个无意识心理意象一部分来自一个男人幼年时期的母亲印象。这个无意识心理意象是以正面的方式表达着自己还是以负面的方式表达着自己,此皆视一个男人幼年时代母亲给他留下的印象更为正面还是更为负面而定。如果更为正面,则它通常在文学的语言中以“女神”作为其象征,而男性的自我期许以及成年后与女人建立恋爱关系的方式也就更为正面。反之,那心理意象则以“女鬼”作为其象征,而男性的行为方式、看世界的方式、与人打交道的方式则常常表现出较多的消极、悲观、退缩、敏感的负面情绪。当然,对于女性而言,正好反过来,决定她们的行为方式、看世界的方式、与人打交道的方式的无意识力量大多来自她们无意识结构中的男性因素,这一男性意象也多来自于幼年时代的父亲印象、也同样有着正面与负面之分。所以,在文学作品中的人神之恋或人鬼之恋究其本质乃是一个人与其无意识结构里的女性或男性因素相处的方式的象征性表达而已。
比如:《画皮》之类的故事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隐喻说男人爱上了坏女人吗?不是李壮平。“吃人心”的“女鬼”指的是男人内心中的负面“阿里玛”,这种负面的不可抗拒的无意识因素时刻都在将一个男人拖入绝望与忧郁的深渊而不能自拔。由于投射的作用,这样的男人在现实中也容易爱上一个坏女人。
再比如:一个王子从黑森林里的高塔上救出中了巫术的公主并和她结婚的故事仅仅是一种爱情幻想吗?不,这中故事隐喻着一个男性无意识过程中的“阿里玛”意象正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因而,这个男性的心理水平正在成长到一个新的阶段李壮平。
再让我们来看看文学作品中被不断重复的“美女与野兽”的母题的意义吧李壮平。
如果,与女神或女鬼恋爱的故事意味着男性与其无意识结构中的女性因素相处的方式的话,那么,“美女与野兽”的故事揭示的就是女性与其无意识结构中的男性因素相处的方式了李壮平。
有三个“美女与野兽”的故事分别揭示了三种文化环境中女性与其无意识中的男性因素(荣格叫它“阿尼姆斯”)的相处方式李壮平。
西方一则古老童话讲的是一个少女向父亲要一支白玫瑰作礼物,父亲去采摘白玫瑰时却冒犯了花园的主人———野兽李壮平。作为惩罚,少女被送往野兽的城堡陪伴野兽。野兽对少女很好,向少女求婚,但没有得到应允。父亲病了,少女向野兽告假,并发誓一定回到野兽身边,但少女一回到家,就被姊妹们留住了。野兽因此生病将死。少女赶回到野兽身边,并答应和野兽结婚。野兽活了,并变成了王子。
在这个故事中,野兽指的就是女性无意识中的男性因素李壮平。在故事中,少女通过一支白玫瑰和父亲有一个无形的“契约”,她不能走入成人的阶段和婚姻的殿堂。在日常生活中,则是我们常常看到的这样一种情况———女儿因被父亲视为“私有财产”而不能长大。这时,她无意识里的男性因素以负面的方式(也就是野兽的形象)呈现着自己的。一旦女儿从与父亲的感情纠葛中走出来,她那内在的“阿尼姆斯”方能获得成长。在故事中,就是少女离开父亲到回野兽的身边,野兽变成了人。这个“美女与野兽”的故事反映了正常状态下女性的心理成长过程。但另一个“美女与野兽”故事则不然,它提供了一种女性的负面的心理模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