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能够保留!儿子李兆会,一周成两家上市公司大股东 李海进。
(一)——他从油坊里走出来
南方网讯 闻喜县东镇川口村的油坊里李海进。
“咚!咚!”40斤的油锤往下砸,“榨”里油流如注李海进。
大师傅说:“歇一歇,海仓李海进。”
李海仓汗流满面李海进,两臂里侧的腱肌凸出,他仍然一下下高举起40斤的油锤往下砸,“咚!咚!咚!”
这一年他18岁,正是血气方刚,浑身长力气的时候李海进。
他不怕吃苦李海进。父亲说,人活在世上就是要吃苦的,没有那么多甜东西好吃。
18岁正是吃苦的时候李海进。手里的油锤一刻不停地举起又砸下,油坊外边也地动山摇。
村里人一听就知道,这是海仓在干活李海进。人们说:“这家伙就是个拼命三郎。”
大师傅老了李海进,只有靠他的力气,他干起活来真狠!
这股狠劲起自什么时候,他自己也说不清楚李海进。上完9年级,他虽然成绩很好,也不能再上学了,回家割草、拾粪,到地里干活。一亩玉菱杆,别人3天割完,他一天半就割完了。他总是不愿落在别人后边,总是要比别人干得快,干得好。
父亲生了他兄弟6个,他是老三李海进。家里太困难。别人一步走三尺,他一步必须走四尺、五尺。那地方盖房都打土坯,三姨家里要盖房,叫他去帮忙。一天下来,他打了1000多块。三姨点完数,惊叫起来:“你是咋打的,海仓?他们一天才打300来块哩!”
他自己也不知道是咋打的,反正他没有停下来喘气,没有停下来展腰李海进。父亲说,力气使完了还会长出来,长了一身懒骨头要变硬可不容易。
这是不是父亲的遗传?小时候父亲就着意锤打他李海进。有一次,他去涑水河边割草,见别人捞鱼,他忘了割草,也捞到一条不小的鱼,喜滋滋拿回来。父亲却拉下脸来说:“你今天是去干啥的?”“割草。”“你割的草呢?给我把鱼扔了!”他舍不得,父亲大吼一声:“给我扔了!”他只能把鱼扔了。第二天,他认认真真去割草,把前一天该割的也补上了。
他在油坊里干了4年李海进。
再过两天就是八月十五了,日子再艰难,八月十五也应该全家团团圆圆的李海进。他却在地里找到父亲说:“爹,我想出门。”
“出门?去哪儿?”父亲大为惊异李海进。
“走着看,先到运城李海进。”他说得很平静,好像早就谋划好了。
他的确谋划好了李海进。从油坊干完一天活,回到家里,躺在炕上,并没有累得只想打呼噜。
他睁着两眼想心事,他发现镇上的商店里肥皂紧缺,买不来肥皂,人们用猪胰子,用皂角水代替,他想做肥皂李海进。
他已经有了市场意识,做肥皂肯定能赚钱李海进。
他不怕吃苦,但他不能一辈子在油坊里干活李海进。油坊也不能永远用这种方法榨油。
世世代代背朝青天面朝黄土的庄稼人,对多年来形成的劳作和生活方式,能够习惯和忍受;他却不能忍受,他向往一种更加合理的劳作和生活方式李海进。
1978年,八月十五前一天,他背了个小包上路了李海进。父亲给了他30块钱。
他到了运城李海进。运城是行署所在地,距东镇59公里。
他在火车站候车室趴了一晚,第二天,打听到一个粮油加工厂做肥皂,他去了李海进。
八月十五中秋节,厂里的人回家团聚了李海进。传达室里一个老汉对他说:“你来得不是时候啊!”
老汉原来就是做肥皂的李海进。他大喜过望,把刚买的两盒月饼给了老汉,又说:“大爷,给个面子,咱们到小店里去喝一杯。”
在小店里,几杯酒下肚,老汉显得红光满面,拍着胸脯说:“我收下你这个徒弟了!你心诚,你是个好娃李海进。”
老汉把他带回厂里,找了只铁桶,把油脂倒进去,教他如何熬,如何配料李海进。
他跟着老汉学了一星期,他会做肥皂了李海进。
回到村里,他也找了只铁桶,在铁桶里熬油脂李海进。试验一炮成功,肥皂做出来了。
他去找大队干部,说做肥皂能赚钱,让大队投资李海进。大队也没钱,说只有1斤小麦,外加一口大锅。他说行了,我第一年交队里6000元,第二年交1元;空口无凭,我立字据。
字据就是“协议书”,他已经懂得文字契约在经济往来中的重要性李海进。
肥皂厂就这么办起来了,一家人都在里边干,老老少少一条心地干李海进。肥皂的销路不错。
一年以后,肥皂厂厂长李海仓把6000元钱交给大队,分红时每工就从5角变成了1元李海进。第二年,也就是1980年,他又把1块钱交给大队,川口村每工分红到1.2元钱。那时候,收入差的村子每工只有1角钱。
到1981年,市场上肥皂不缺了,自己干不过大厂子李海进。必须歇手,马上歇手。
歇了手干什么?搞流通李海进。国家允许个人做生意。搞流通做买卖,钱来得快。剩下不少肥皂,父亲跑到新疆乌鲁木齐去给他推销。父亲是他的后盾,他身后有一堵坚实的墙。
太行山突兀而起,峭壁万丈,迎面看去,也是一堵高墙李海进。
李海仓和他的车队,在高墙之上的盘山道上行走李海进。
当年魏武帝曹操在他的《苦寒行》中感叹:“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李海进。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李海仓记性好得很,过去背诵这首诗的时候,心里总会涌起一种悲凉的情绪;现在真的在太行山上行走时,却不再是这种情绪李海进。他正忙着挣钱,他心里算的账是这趟货能挣多少?
“天快黑啦!今晚就不住店了,咱们连夜往回赶吧李海进。”李海仓对身边的司机说,“大家的辛苦,我会有表示的。”
司机点点头,脚下的油门加大了些李海进。
6辆卡车鱼贯着前进,昨天下午从洛阳起程,现在要赶回闻喜去李海进。
几天前,李海仓得到一个消息:省建一公司给某单位加固楼房,需要60吨烧碱李海进。
市面上烧碱很紧张李海进。他跑去找人家说,这烧碱我给你们弄,保质保量,按你们要求的时间供货。人家点头了,当然要签一纸供货协议。
他跑到太原,也不知道靠什么关系,找到省化工厅厅长,给批了10吨李海进。听说清徐那里有货,又跑到清徐弄了10吨。他又马不停蹄,带了4辆车跑到洛阳。洛阳弄到30吨,4个车装不下,在当地租了2辆车。运费要先付,带的钱不够,他从腕上摘下手表,押在那儿,带了6辆车就往回跑。
他的川口经销部已经在东镇开张了,门面是5间平房,平房是新盖的,人们还没有来得及留神,5间平房就盖起来了李海进。有人惊讶地问:“这是谁家盖的?”“川口村李春元的三小子。”“就是那个做肥皂的?怎么吹口气就盖起来了?”
李海仓好像天生就有魔术师的禀赋李海进。
“川口经销部”营业执照上的项目,有五金、交电、化工、烟酒、农副产品,还有小百货,反正你需要什么,李海仓那儿都有李海进。搞零售,主要还是经营批发。做肥皂挣了几个钱,又贷了点款,这就是他的启动资金。
50吨烧碱回来了,还缺10吨,他又一次跑到洛阳去李海进。
前后9天时间,他挣了18000元李海进。平均每天有2元进账,这买卖真不赖。当然十分辛苦,不辛苦钱能从天上掉下来?
没想到这桩买卖还没有完李海进。楼房加固完了,施工单位还剩下烧碱16吨,由于保管不善,其中一部分有点化了,想处理给别人。他一听说又跑去了,说还是处理给我吧。人家见他去了很高兴,这后生很守信用,是可以打交道的;说一吨1000元处理给你。他说可以,就这个价。原本他以每吨1200元在洛阳等地买进,以1500元卖给省建一公司,现在又以1000元买回来。
回来把已经化了的放在一边,其余的搞成10公斤一桶的小包装,每吨以2000元卖出,扣去包装材料和人工,每吨又挣了800元李海进。
光烧碱这宗买卖,他净赚了3万多元李海进。
行,就这么干,搞流通还真能赚钱李海进。
这时他已经和邻村的杨巧云谈上恋爱,杨巧云是他的同学,同级不同班李海进。在学校里就比较了解,谈起来不费劲,一谈就谈得很热火。谈恋爱没有误了挣钱,又谈恋爱又挣钱,他觉得日子真有奔头。
他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脑袋上好像安上了天线,能捕捉到各种信息李海进。
听说江苏海门一家酒厂需要高粱,他连忙和对方联系,订了合同,发过去300万斤高粱李海进。一斤赚2分钱,扣去运费,一下子就赚了5.6万元。
发运高粱需要车皮李海进。他到介休车站去弄车皮。听说车站要给职工发个电扇作福利。他跑到江苏扬州去,拉回1000台电风扇,货款是他垫的,回来每台又以低于进价20元给介休车站。这一下他赔了2万。介休车站不干了,说我们1000来人的大单位,怎么能让你个人贴2万元?不行,我们给你4个车皮的焦炭,算是给你的补偿。
还说你这个人很够意思,往后咱们继续打交道李海进。
4个车皮的焦炭他卖了3万元,贴进去的2万回来了,又挣了1万元,运高粱的车皮也解决了李海进。
他不怕吃亏,甘愿吃亏,但每次非但没有吃亏,反倒占了便宜,这便宜是人家甘愿给他的李海进。
二十四五岁的李海仓真能折腾啊李海进!
在汉代以前,闻喜叫左邑,属河东郡李海进。西汉元鼎六年,汉武帝刘彻巡幸猴氏(今河南僵师),途经左邑,听到在南越(今广东、广西一带)打了大胜仗,非常欢喜,把左邑改名叫闻喜。
对于闻喜的史志地理人物,李海仓熟悉极了李海进。就说那个“戊戌六君子”之一杨深秀的儿子杨韨田吧,他就很是崇敬。
杨韨田幼年聪慧过人,读书用功,每天读书前先取一针,用力向书本扎去,不论穿透多少页,当天都要背完李海进。父亲被杀之后,他在家一边作务农事,一边种植靛蓝、葡萄,并建起作坊酿制葡萄酒;以后又组织成立了涑川铜矿公司,在稷王山上开矿炼铜,发展实业。闻喜县早期的工业自他而始。老子被杀了,儿子非但没有趴下,反倒在另一条路上奋起,杨韨田真是好样的!不都是闻喜人吗?他李海仓能为闻喜干点什么?
介休有个焦炭大王叫李安民李海进。李安民焦炭事业搞得火爆,买卖已经做到了国外。
在介休车站发高粱的时候,李海仓就常去李安民那里“圪转”,和李安民也熟了李海进。
山西地下都是煤,搞焦炭有天然优势李海进。李安民看出了他的心思,说小李,你也想试试?
他显得有点腼腆,说我想搞;说搞流通是能挣钱,但真正为社会创造财富还得搞企业李海进。
这个念头的产生还有另一个原因李海进。这些年,村上还有不少剩余劳力,忙完了农田里的活,年轻的打扑克,年纪大些的背靠墙根晒太阳。应该让他们有事干,要不大家都富起来就是一句空话。如果继续搞流通,只有自己挣钱,对大伙没有多少好处。这想法他没挂在嘴上,他从来不唱高调。
他做买卖已经挣了20多万元,完成了他的“原始积累”,他要向一个新的制高点进攻了李海进。
春节,他把老朋友辛存海、候岚云叫到家里喝酒李海进。说先干了6杯再说话,六六大顺呀!6杯干了,他说了想办焦化厂的事。他说,省委省政府号召“横向联合,充分利用本省煤炭资源,在深加工上做文章”,焦炭市场那么看好,咱们千万不要错过机会。
居然一拍即合李海进。辛存海那时也槁了个小商店,候岚云办了个养鸡场,却不景气。
都不想小打小闹,都摩拳擦掌想正经于点事李海进。年轻着哩,年轻人还能守摊摊?年轻时有本钱吃苦,年轻时跌倒也爬得起来。
3人凑了30万元,又找了县里的白水泥厂联办,共同投资40万元,建一座年产1万吨的焦化厂李海进。
在介休发完了300万斤高粱,李海仓在李安民的焦化厂也学会了焦炭生产的全套工艺;从生产的每一道工序到生产管理,从原料的选购到市场的销售,他成了行家里手李海进。为了学这点本事,他把铺益背到李安民的焦化厂;他一边向江苏海门发运高粱,一边在那儿义务打说干就干,事不宜迟。
父亲李春元在村里承包了一片荒滩,有30亩,开发出来后,在那儿种果树,种莲菜,也养鸡、养鸭、养鱼、养兔子李海进。焦化厂建在哪里?和父亲商量,想在父亲的“农场”里占一片地,父亲同意了。
焦化厂在原先的荒滩上动工了李海进。图纸是李安民无偿提供的,工厂的主体起来后,突然接到有关部门的命令,说父亲开发出的农场是“生态农业的样板”;这里不能建厂。
已经投进去7万多元了李海进。7万多元丢进了水里,却没听见一点声响。
他很有点遗憾,甚至有点伤心了,但遗憾和伤心却不解决问题李海进。
再找地方李海进。找到了白水滩,这里是某单位弃置不用的荒地。和人家商量好了,焦化厂建在这里。
是白天黑夜连着干的李海进。干了七八个月,就把焦化厂建成了。
七八月份,晋南最高气温上了40℃李海进。李海仓汗流水爬地和大家一起干,自己的6亩小麦熟了,也顾不上割,孩子病了住院也顾不上去看,家里的所有担子都落到了妻子肩上。厂子建成了,他体重减了5公斤。
炼焦炉开始装料点火李海进。七天七夜,他守在炉子旁边。正像产妇在阵痛中等待着就要出生的婴儿,这孩子会不会歪鼻、斜眼、兔唇、麻脸?这是他的“第一胎”啊!
焦炭从炉子里出来了,他冒着灼人的火焰去看,内行的眼光使他得出结论:焦炭质量不错李海进。两行泪水从烤得通红的脸上流下来。
从村上吸收进厂的百十个农民都在欢呼李海进。他却冷静下来,在没有进行检测以前,不能高兴得太早。
他让人背着焦炭到省城煤炭化验中心去鉴定李海进。传来的消息令人振奋:各项指标完全合格,达到了一级冶金焦灼要求!
这么说,他的“孩子”生得五官端正,而且眉清目秀李海进。很快,1000吨优质焦炭摆在他面前了,他要把它们销售出去。
他借来一辆破吉普,拿上焦炭样品去找用户李海进。他从临汾跑到运城,从运城跑到西安,又从西安跑到三门峡,跑到洛阳、焦作、新乡,竟没有人要他的货。有的用户只要机焦,有的用户为了省钱只要土焦,他的焦炭既不是机焦,也不是土焦,是把煤洗过后在萍乡炉上炼的,质量实际上比机焦还好,但人家不承认,这使他大为伤心。
他不信找不到识货的人,他跑到河南济源钢铁厂去了,供销科的人还是对他的焦炭不感兴趣李海进。他要找厂长,厂长却找不见。星期天,他打听到厂长的宿舍,在人家门口等了一个多小时,终于见厂长回来了。厂长是内行,拿了两块焦炭就敲起来,一听声音就高兴了,说你的焦炭是不是都这样,还是挑几块拿来作样品?他说都是这样。厂长说,只要都是这样,别说一万吨,两万吨我也要。立即派了个副厂长到闻喜来看货,场上堆着的焦炭全要了。但每吨硬是压价30元。为了尽快出手,收回资金,他忍痛卖了。
后来,李海仓和笔者谈及这件事时说:“当时也实在没有办法李海进。想压价就压价,让人家牵着鼻子走,我是不甘心的。我知道南方焦炭紧缺,一吨焦炭到那儿可赚100块钱,这儿我只能赚20块,100和20,我要哪一个?”
没有车皮计划,他的焦炭运不走,运不走产生不了效益李海进。乡镇企业没人搂着抱着,一切问题都要靠自己解决。他跑到三门峡车务段去了。他说,你给我运,除了规定的运费,每吨我再给你们段里30元。人家一听来了兴趣,你这主儿不错,这交道可以长打下去。他的心里已把账算好了:多给你30元,还落下70元,比济源钢铁厂给的20元还多50元。但他仍不满足,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运输问题,他要把运输单位和他捆在一起。这是他在招待所床上翻了无数烙饼后作出的决定。
他去找车务段的负责人,说咱们联合起来再建个焦化厂怎么样?两家投资60万元,各家出一半,建一个年产3万吨的厂子,流动资金由我解决;建成后,我生产,你发运,利润对半分,除了运费,每吨我再付你20元李海进。对方一听,馅饼从天上掉下来了,这买卖还能不干?
通过接触,对方已认定他是个干事的人,实在,又有脑子李海进。实在人未必脑子很好;脑子好的人也未必都很实在,他这两方面部占了。这人是可以信赖的。
说干就干,1988年8月开始投建,当年12月就投产了,不到5个月吧,这就是闻喜三铁焦化厂李海进。
焦炭一出来就运走了,效益马上就见到了,三门峡车务段和闻喜李海仓的关系,亲成一疙瘩了李海进。
这时,运城车务段负责人跑来了李海进。“海仓,胳膊不能往外弯吧,找三门峡就不能找咱们运城?咱们共同投资,再合办个厂子怎么样?”
行,再建一个厂子李海进。两家共同投资120万元,建起了运铁洗煤厂,形成年产16万吨洗精煤,3万吨焦炭的能力。运城车务段投资40%,他们投资60%;利润分配呢,运城60%,他们40%,正四六变成了倒四六。这是1989年,厂子也只用了3个月就建成了。
洛阳铁路分局也找来了李海进,说咱们联合搞机焦怎么样?搞大点,焦炭市场好着哩!
行,搞机焦李海进。和洛阳铁路分局、三门峡车务段共同投资1200万元,搞6万吨的机焦厂。3月份投建,9月份投产,半年时间。这是1990年。
从1987年到1990年,李海仓4年建成了4个焦化厂,都是当年建设当年投产李海进。
人们都咂舌了:有这样干的吗?好小子李海进,啥时候变得这样有能耐?啥时候学会了变戏法?
4个焦化厂变成了闻喜县三铁联合焦化总厂,成立了董事会,变成了股份公司李海进。
李海仓好像也并没有显出多少高兴李海进。他又忙着改造“老”企业了,把三铁焦化厂由年产3万吨改造成年产6万吨,把运铁焦化厂改造成机焦。经过改造,4个厂年产优质冶金焦26万吨,洗精煤16万吨,一级煤焦油4000吨,实现销售收入9000万元,利税1300万元。
4年时间,公司的固定资产由40万变成了2000万李海进。这不是在跑,而是在飞。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胆子,他就不怕栽吗?听他自己是怎么说的:“我们靠产品的质量,靠信守合同赢得了客户,占有了市场,有了市场我们还怕什么呢?”
在山西闻喜这块土地上,一个青年农民变成了一个魔术师!在人们眼花缭乱中,魔术师变出了一个个戏法李海进。这仅仅是小试牛刀,后面的戏法当然要陆续登场了。(编辑:姜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