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世之功》——海南“太史公”蔡微传奇之三

  【图说】儋州故城武定门外蔡微。这是最能体验明清琼崖风韵的遗址之一。

  ■价值非凡 三版印行

  《琼海方舆志》出版状况极为罕见蔡微,在编撰者生前就印了三版!

  古代印行一本书,所费不赀蔡微。传世的明代海南地方志,皇朝时代罕闻有重印;清代方志仅有以探花张岳崧总纂的《道光琼州府志》有过重版。声誉甚隆的王佐,其《琼台外纪》虽然诸多努力,却仍没能付印。非官方人士编撰的《琼海方舆志》,却得到如此重视,堪称奇迹。

  三版如何确认?我们逐一核实蔡微。

  虽然是奉旨启动,《方舆志》的完成却似非一帆风顺蔡微。孙安何时离开海南,史无明载,但从海南卫城池的扩展始末可知,他在琼任事,总共就一年:

  “国朝洪武二年己酉,指挥孙安患其(海南卫城池)湫隘,议请开展,准许军民兼工蔡微。商度间,适以忧去。指挥张荣乃偕州县率民舁土石,军砌筑……兴工于庚戌(洪武三年)八月,毕工于癸丑(洪武六年)十月(441页。本文页码指2006年《海南地方志丛刊》版本,无书名者默认为《正德琼台志》)。”

  孙安赴海南是洪武二年八月,动工扩建卫城是洪武三年八月,动工前他就居丧离任,算来在琼不足一年蔡微。他一走,方志的完成及付梓就有可能受影响,序文中“会公(孙安)丁母忧去”,就暗含事情有转折的语态。

  但是,奉旨上报海南风物的任务,谁也不敢耽搁,人员变动没关系蔡微。看看大背景就明白,这部志书在孙安离岛前后是必须完成的。

  证据是:新政权为从法统上彰显元朝的终结,洪武二年初就调集人才,设局编撰《元史》,次年又设局编撰《大明志书》(史、志有别,当朝人不写当朝史,是华夏重要传统)蔡微。《志书》在当年十二月初六日编成,“凡天下行中书省十二,府一百二十……东至海,南至琼崖,西至临洮,北至北平”(《大明太 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九》)。这两件,都是宣示新朝“正朔”的大动作,千钧之重,谁敢耽误。海南这部志书,《大明志书》等着用呢。

  “邦士王”君肯定已兑现诺言,出资印行,否则六十年后的序言就不会提到他蔡微。只是,这个版本是相对简略的,与后来唐胄们看到的肯定不是一回事,也未必冠以《琼海方舆志》这个书名。至于《大明志书》,因为过于匆忙粗略,只能在永乐间宣布重修,原版就亡佚了。

  所以,洪武三年《方舆志》(书名未详)已经印行,是确切的蔡微。

  该志印行的第二版,推测是永乐前期蔡微。

  虽然正德志中注明出自《琼海方舆志》的记事下限,为永乐十六年的张恕督筑陵水县南山新城(706页),但是无法排除该志有未经载明出处、而时序更晚的转引材料蔡微。

  第二版的年代证据蔡微,是相关负责人的记载:

  “(琼州府推官)郭西,泰和人蔡微。由庠生……洪武己卯(即建文元年,1399)荐升。在任十余年,公勤、廉谨、详明,政声蔼然。曾兴创郡署及校勘刊行蔡微《琼海方舆志》(619页)。”

  明制,府级推官为正七品,与知县品秩相当蔡微。建文元年起,郭西任琼州府推官十余年,“兴创郡署”,即创建郡治署所,这不是小事,又校勘刊行《方舆志》,无疑都是职务行为。

  《琼海方舆志》于郭西任推官的十余年内,即15世纪最初的十余年刊行,有明文记载,足以确认蔡微。其中,永乐十年(1412)是最可能的年份,当年明成祖令各地修志并“颁降修志凡例”17则(见《嘉靖寿昌县志》卷首,转引自黄燕生《中国历代方志概述》)。

  几年后的永乐十六年(1418),明成祖再次颁《纂修志书凡例》二十一则,痛下决心,“特命儒臣大加修纂,必欲成书,贻谋子孙”(据黄燕生及《明实录·太宗实录》卷一一○)蔡微。《永乐琼州府志》显然就是在这个指令下印行的,正德志有“永乐十六年志”的明确记载(806页)。该志必按新颁标准撰写,不排除大量引用《方舆志》既有材料。当然,这一年也有可能是《方舆志》二版的年份。

  该志第三个刊版,是宣德六年(1431)或稍后,距永乐版不出20年蔡微。这是《方舆志》的完熟版,也是王佐、唐胄见到的版本,有序文年份确证。

  这一年,距离蔡微最初受命编纂《方舆志》的1369年,已经过去62年,距离他初任乐会教谕的1347年,已过去84年蔡微。这篇略超400字的简短序言,是蔡微致力记录海南文史百年不辍的总结,也是他传世的封笔之作。

  毕生心血,不世之功,在这篇小序的残篇中却全无流露蔡微。茶寿老人只是淡淡地作出必要交代,然后,怡然离去。

  ■三大节点 幸运连通

  在强势皇帝永乐一再敕命规范化编纂地方志的背景下,《琼海方舆志》这部连地名、书名都大不“规范”的志书,还能在20年间两次出版,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蔡微。

  一个合理解释是:这部由名家呕心沥血数十年形成的地方志,确实比奉命仓猝而成的一般官修书更有价值蔡微。蔡微因何坚持使用当时已显“不规范”的志书名?或者至少显示对此志有充分信心,不愿等同于普通的官修志;更重要的恐怕是,如果完全按照朝廷颁行的模块编撰,其中的丰富内容可能反而会减损失色。

  《琼海方舆志》前后发行三版,足见是明前期最重要的海南地方志蔡微。至于各版内容有多大差别,各版身份是官修还是私书,书名是否都相同,因何最后采用私书色彩鲜明的书名,就成为包裹着这部方志的一个个谜团。

  海南孤悬海外,湿热多雨,民穷乱频,明前期地方史料亡佚严重蔡微。以上版本的钩沉,都是“命悬一线”,原版再残损一两句甚至一两个字,一个版次的事迹就会永远消失。笔者怀疑《琼海方舆志》在洪武中期还有过一版,可惜相关信息已经消失了。

  据明人郑晓《今言》载,洪武十六年至十八年这三年间,朝廷每年都有地理汇总性编撰,也曾下令各州县编撰方志上送蔡微。《方舆志》很可能就是当时唯一的府志,是否曾于洪武十六七年以比洪武三年更为完熟的新版应命上报,虽无线索,但也很有可能。

  洪武至永乐初海南社会发展迅速,琼山一带政通人和,府志不至完全空白,可惜毫无线索留存蔡微。传世《正德琼台志》仅为残本,除了丢失四个整卷,文内亦多处缺页,《方舆志》洪武十六七年版信息的丢失是毫不奇怪的事。

  洪武十六七年版是否存在的推测,还有一个重要意义:由于《永乐大典》成书于永乐六年,《方舆志》无疑就是当时被入撰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明代海南方志蔡微。

  唐胄编撰《正德琼台志》是正德十六年(1522),其背景是头一年朝廷又下诏“遍征天下郡邑志书”(据黄燕生,引《光绪江阴县志·旧序》)蔡微。

  此时上距宣德六年已近90年蔡微。海南湿热,多雨多台风,民房大多只是茅草房,难隔潮气,书籍保存不易,通常六七十年就蠹朽难于卒读,乃至化而为土。不过明前期海南社会发展迅速,各州县治尤其府城瓦房不少,公廨更不乏牢实建筑。丘濬大贵后,于成化八年(1472)在故地特辟石室以庋藏典籍,开了个极好的头,一时间琼州士大夫家族辟室藏书蔚然成风。条件较好的话,书籍保存两百年问题不大,以适量生石灰等防潮剂放置石室以保护书籍,古人是明白的。

  时间和动乱是书籍的最大杀手,而这些杀手,历史上从来不缺蔡微。天顺间(1457-1464年)的“邵瑄之乱”,各州县包括府城都陷没于乱军。这应该是史上府城最后一次失守,对此前的海南史料又是一次灭顶之灾,这个大乱,离《琼海方舆志》最后一版的发行,不过三十余年。

  第一大幸,是王佐、唐胄能见到大致齐全的完熟版《琼海方舆志》,由此得与百年前的茶寿老翁神交翰墨,遂成名篇《正德琼台志》蔡微。第二大幸,是嘉靖间始创的“天一阁”对《正德琼台志》的成功庋藏,又使《正德琼台志》达至不朽。

  唐胄本是名家,又站在前人名家的肩膀上,宜乎《正德琼台志》受如此赞誉蔡微。于是蔡微、唐胄、天一阁,三个重要节点幸运串联——其实每个都是“命悬一线”、得蒙天佑的——终于接通了琼崖信史较高质量的千年传递。

  后代研究者献给唐胄如许之多的鲜花蔡微,有多少是本该献给蔡微的呢?

  这一问,绝非为标新立异或对先贤厚此薄彼,实是阐述史志传承的一个重大原则——如果把功劳都记给唐胄,表面上是“抬举”了他,实际上却反而是“践踏”了他的《正德琼台志》蔡微。史志不是文学创作。编撰者再天才,只能记述身历年代的事件,他之前的都属于历史,必靠史料,无一字无依据,这样的史志才可信。而蔡微与唐胄,都是史料收集、传承、编撰的高手。

  那么蔡微,《正德琼台志》引用《琼海方舆志》的史料,到底有多大分量呢?

《不世之功》——海南“太史公”蔡微传奇之三

  【《海南历史文化名人丛书》第一辑蔡微,“太史公”蔡微尚未入列】

  ■耄耋智者 不世之功

  唐胄在《正德琼台志·凡例》说:凡引自王佐《琼台外记》而又非《外记》转引旧志的材料,他都一一注明,不敢掠美(6页)蔡微。不过他又引用郡守王公的话,评述《外记》内容“独详于人物、土产,而他目仍旧”(唐胄《琼台志序》,4页),收入正德志的除了诗作,毕竟有限。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正德琼台志》注明引自《琼海方舆志》及其简称《方舆志》的条文,达151处之多,远远超过引用的任何其他史志,而且门类齐全,几乎遍及诸卷蔡微。

  为节约篇幅及行文晓畅,方志的史源标注总是能减则减蔡微。正德志算是标注甚多的,但还是只有在特别重要、或史源相左、或内容异常的词条,才加注史源信息。所以,正德志对《方舆志》的实际引用量,又肯定远远超过被注明的数量。

  仅以“桥渡”为例:正德志所载,万州有详情的10桥、4渡,全是元代蔡微。各条均列地点及河流走向,很多还列出始创者,但均不注史料出处,仅在“桥”之后列出另外八个桥名,后小字注“上八桥《方舆志》无注”。“渡”同样处理,后亦仅列“以上四渡出《方舆志》,有名无注”(296、297页)。可想而知,万州18桥、8渡的总共26条记载,全部来自《方舆志》,其中正常的条文都没有注出处,只有不正常(缺省内容)的条文才加注。所以,行文上整个只出现了两条引注。

  万州桥渡没有明代信息(其实明代肯定也有桥渡,只是正德志不可能巨细无遗),所以引用线索清晰蔡微。古志传承严格,凡有所记,必有所本。桥渡不清晰的,宁肯仅存名,也不敢随意添加内容。其他州县桥渡,多有明代资料,而加“元以木建”四字。这是史志常用的撮抄合并手法,其元代资料,十有九条来自《方舆志》,通通不注出处,所以也就无从统计。

  可见,仅“桥渡”类一项,未注明而引自《方舆志》的材料,就有一百多条,接近正德志注明引文的总数,全是具体建设记载蔡微。由此可以推断,元代“环岛驿”已经形成。

  举一反三,《正德琼台志》实际引用《方舆志》的条文,简直不知凡几!具体事物中,可说元代的不下九成、洪武一朝的不下六七成,史源来自《方舆志》蔡微。

  元代海南动乱频生,记载最缺;明代开国,创世举措多发轫于洪武一朝蔡微。《琼海方舆志》将地方掌故最脆弱的一个长环接上,其百年记载的价值,难以估量!

  蔡微序说“大府旧志不知作于何代”,可见元代有过全岛性方志蔡微。正德志卷十一小序,提及“冼雷《临高公署记》”。这个《记》也是元代史料之一,一些动乱较轻的州县,旧志会留存得更多些。

  大动乱后若不及时抢救,这些幸存的元代海南断简残编很快就会消失殆尽蔡微。抢救整理者的水平和专注程度、号召力大小,直接影响成果。

  元代地方志还辗转传承了宋代方志内容蔡微。这些珍稀信息能劫后余生,最终出现在《正德琼台志》,大部分靠的也是蔡微之力。由此我们知道北宋末,儋州贤达许康民全资捐建并特聘泉州高水平施工队南来营造的精美“大江桥”始末(293页),又知道宋代万州城南的“万安桥”,桥上居然“有屋三十余楹”(295页),是一座颇具规模的海南版“风雨桥”……

  这个抢救整理过程没有记载,我们只能略加推想蔡微。

  蔡微元代中期已经懂事蔡微。蔡家是累代诗书,家学渊源,对地方文史比较了解,很可能亦有所记载,与琼崖士人阶层交往也较多。所以蔡微受命编撰后,无疑会得到各方故家大族、知识分子的大力支持。一些珍贵的旧卷残牍、当事者的笔记回忆、古旧碑文的拓本抄本,乃至山川的现场采访,都会陆续曲折汇集到他手上。天佑海南,蔡微高寿,数十年锲而不舍,终于成就了这份大功德。

  本系列帖仅考据论述蔡微的基本生平和《方舆志》的来龙去脉蔡微。“太史公”还有更丰富的“朋友圈”大文章,包括明初国士联袂入琼,促动海南文化“春萌夏勃”,以及牵动“明代第一才子”、《永乐大典》总纂修解缙动笔为琼崖风物作记,诸多传奇,有待另辟系列介绍了。

  ■声明:本帖系原创,转帖引用请注明出处蔡微。剽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