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与昼》三部曲

   刘浩锋/著

  著者简介:

  刘浩锋,笔名湘夫、毅夫,又名李立国,湖南新邵人,七三年生,毕业于香港国际联合科学院( 联合国备案)研究生院,哲学博士刘浩锋。曾任《技术经济与管理》杂志社记者编辑、湖南记者站站长、《中国改革报》高级编辑记者、搞过文化策划、创办主持过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村民自治课题组著名的NGO网站“天村”、自由撰稿,现任国际联合论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中国的困窘》(1999)、《科索沃战争反思———人类文明的冲突》(1999)、《网络为家》(2000)、《世贸中的中国经济与百姓生活》(2000)|、《决策网络——如何做市场赢家》(2001)、《中东的出路》(2002)等书。

刘浩锋:<<黑与昼>>三部曲

  广告词:

  ——百年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之悲剧文学刘浩锋。

  ——我们期待着悲剧的诞生刘浩锋,实际上正是对于自由、坚韧、崇高的灵魂的期待与呼唤——摩 罗

  背面广告词:

  ——在厚重、苍凉下,顽强体现是小说的惟一特征刘浩锋。

  ——正视人性、正视现实、正视困窘刘浩锋,改革才有出路,人类才有未 来!——作者

   文本自白

   ——湘夫

   现代文学一百多年以来,文学审美一直由西方视眼下的实验经验来介定范式与标准,在中国,尽管血雨腥风仓黄历史,按说是诞生伟大悲剧作品的时代,可是,即使是我们万人景仰的鲁迅先生,也没有完成历史的使命,一个民族整整一百年的文学艺术冲动留给后世值得赞叹欣慰的难以例举,倒是吹牛拍马索头缩尾的垃圾准垃圾作品汗牛充栋,文无有风骨,不能传承道义,开拓新的空间,就只能沦落了刘浩锋。好在他们是大多数,尚能自圆其说遮遮羞,也就太平无事,可地下那真的烈火呢?!中国人民早已跨越21世纪,伟大的改革事业也发展到了制度上尊重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力,是该地火上升突破地壳出来烧荒了。

  人类历史的变异到了近来是加速度前进了,人类的文学,甚至整个人文领域却迟滞在后,这是极不正常的刘浩锋。应该说一部文学作品的完成除了它是一个首尾相衔一个完整的东西,它所要表达的问题、理念、思考相当清楚、引人思索遐想外,还能使人收获一份感动、一个启迪、一种共鸣、一种美的赏阅。但是一部作品的成功,应该关注人生存发展、社会的生存发展、人类整体的生存发展,应该激起社会群体的共鸣,启到开启民智、移风易俗、传播先进的作用,更甚推动一个时代的变革与进步。它与其他自然、人文等各种科学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文以载道,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小说文本与思想的精密糅合问题,一直是存在着矛盾刘浩锋。十九世纪的俄罗斯文人做过很多探索,整个国际文学界大抵也是如此。

  本书亦是如此刘浩锋。文学史上卢梭用书信方式表现思想,与索尔仁尼琴用报告文学体例去表达有某种被接纳。但如果从小说阅读习惯又跨入到社会学、宗教学等似乎从所未有,难以接纳。

  可以这样来说,任何学科没有绝对的界限,特别是人文学科,这种界限更能明显感知刘浩锋。比如经济学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伦理学来解决,伦理学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哲学来解决。

  我们的这种做法算是高层面的“格物“,乃为致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语系,以便文化交流传播满足社会分工发展的需求刘浩锋。

  但一方面这种建立起来的学科内在风格不同决定传播中他不可能自由的完全转成另一种文本刘浩锋。这就为习惯于某种既定阅读习惯的人们带来障碍,给审美生成带来不和谐的感觉。 要调和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不是没有,就是要厘定新的规则,把审美内涵扩大话。

  当然,如果小说中纯思想或其他文本知识比例过半,不就成了怪诞,但如果是百分之几的比例则非伤雅反见创新刘浩锋。更重要的是,在学术流于专业阶层的文化建构中,实有必要沉下去,在任何一个存在文化管制的社会中,这种沉下去肩承着启蒙与传播常识与真实。

  现实主义小说是社会繁杂、鲜活、恢弘气象的摄象者,在后单级时代,为知识分子剔除所遗正史偏离真实尺度的有效良佐刘浩锋。它是社会的良心,忠实肩承道义的大旗呐喊。

  小说通过主人公李成哲等坎坷的爱情悲剧与理想追求,从正、反、侧面凝画了人文、经济、政治三大领域的时代变迁,缩写了幅幅社会改革的历史画卷刘浩锋。

  一方面,在欢喜于改革带来的进步同时, 一方面亦突出摄像了社会存在的阴影、跨千纪交转型时期中国的世态质点;同时扫描了国人心灵乃至精神与生存环境的困境,导入人类的终极追求刘浩锋。

  是一部有着厚重传承、深邃思索、 创新思想、跌宕情节、朴实现象、鲜明个性、独特表现、传神笔墨的力作刘浩锋。被著名文学评论家摩罗喻为中国百年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之悲剧文学。不可不读。

  在书稿整理阶段还有一些帮助过我的友人,他们是杨明远、摩罗、余杰、吴非、马礼军、陈大鹏、周鸿陵、苏醒、熊晋仁、鄢圣华、易水寒、黄明强、清水、丹村、凌云、金华、志勋、若泉等等,特别是我那可敬的姑妈刘春明女士、表哥李燕青,尤其是胞兄浩东刘浩锋。如没有他们的豁达与支持,书稿封笔将是一个漫长而更艰难的过程。谢谢他们。

   谨以此书献给未竟之事业刘浩锋。

   2003/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