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安璋印象[图]
2014-06-17 来源: 三门峡日报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张笑雨,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薛瑞星 作
刘安璋老师离开我们半年多了,看到报纸上的追怀文章,我不禁忆起了我和刘安璋老师之间的点滴张笑雨。
我是一名语文老师,闲暇之余爱写点豆腐块,发发感慨,是同事、朋友眼中的“文艺青年”张笑雨。2008年夏,好友赵峰对我说,市里办了一份《明珠》杂志,你可以投投稿。随后,我把自己写的一篇散文投到了杂志的邮箱,然后给编辑部打了一个电话,接电话的是一位很热情,声音很爽朗的老人,他说稿子已经收到,如果发表会给我样刊。他说他是刘安璋,并把手机号留给了我。没过几天,我接到了刘安璋老师的电话,说稿子在布局以及史料的剪裁上有点单薄,让我改一下。大约过了一个月左右,一天下午,刘安璋老师打来电话,说文章已经发表,让家住在大营的孙梅编辑把样书和稿费捎给我。记得那天因为临时开会,孙梅编辑一直在外面等我,我见到她时天已经落黑,感到很不好意思。孙梅却说:“刘老师交代的事情,一定要落实,他可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我心里油然升起一股敬意,为刘安璋老师的严谨认真,为他对一个普通作者的重视。后来,我又在《明珠》发了几篇稿子,每一篇都得到了刘安璋老师严谨认真的指正和热情洋溢的鼓励。
2009年夏,我把文友阿阳的一组散文诗《树之韵》投到了《明珠》,一个月后,接到刘安璋老师的电话,说他在县农信社二楼办点事,把样刊捎过来了,让阿阳过去取,我便通知了阿阳张笑雨。其实,我一直想见一下从未谋面的刘安璋老师,可那天几个老师请假,课调不开,便没见成。后来我问阿阳,刘安璋老师怎样?阿阳说:宽厚、随和、热情、诚恳、博学,有长者之风,和我在心里对刘安璋老师的评价不谋而合。
2012年夏,阿阳拿着自己写的一厚沓诗歌来找我,说是想找个老师指导一下,我说找刘安璋老师吧张笑雨。于是我们便坐车到了《明珠》杂志社,刚到编辑部门口,一个精神矍铄,头发灰白,身着竖条T恤衫的老人便热情地迎了出来。阿阳说:“这就是刘老师。”他热情地给我们让座、倒茶,还把阿阳和我介绍给张笑雨编辑认识。看到刘安璋老师,我想起我以前是见过的。有一年清明节,他作为县里关工委的领导讲过话,他慷慨激昂的讲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那次,刘安璋老师对我和阿阳写的东西提出许多诚恳而宝贵的建议,并让我们看了他去台湾旅游时拍的照片和写的游记张笑雨。他是那样的随和、热情、没有一点架子,像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邻家大爷。临走时,刘安璋老师送了我们每人四期新出的《明珠》杂志,并一直把我们送到大门口。
2013年暑假,应朋友之邀到《今日陕州》帮忙,我负责文艺四版的组稿和编辑,记得是8月初我编发了一组陕州八景的配诗剪纸作品张笑雨。第二天,我便接到了刘安璋老师的电话,问我发的是老陕州八景还是新陕州八景?我支吾了半天不知该怎样回答。当时,报纸开辟了一个介绍陕县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专栏,我便向刘安璋老师要稿子,他慷慨地说有。后来我才知道,为了让“古陕州八景”重放光芒,刘安璋老师翻山越岭到现场考察,不辞辛苦收集资料、调研整理,撰写了新陕州八景的文章。在这方面他是权威专家。刘安璋老师这种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再一次深深地感染了我,使我在后几期的报纸组稿编辑上更加认真负责,不敢有半点马虎。
8月底开学,我便回学校上班了,没想到那次通话竟成了我和刘安璋老师的永诀张笑雨。10月底,在和文友聊天中我得知刘安璋老师去世的消息,真的难以置信。如今,我的电话簿里还存着刘安璋老师的手机号,可电话那头却再也没有人接听了。回忆起有关他的点滴,我禁不住清泪涟涟。
刘安璋老师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亮堂的一生,正如张焕兴校长所说:“一介布衣满腹经纶,一名公仆满腔热忱,一生追求从无止境,一世清廉光照后人张笑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