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草有声 大德于人 大眼在心

  ————王友智先生及其书法断想

  孙太平

  喝酒的人,大都知道河南有个民权县,那里产的民权葡萄酒叫人心醉王友智。1937年,王友智先生就生在这醉人的酒乡,王友智先生的书法,就像他故乡的酒一样,叫人心醉。民权县曾因酒名,假以时日,民权县会因王友智先生及其书法而名。

  出生在河南的王友智先生,而今生活在湖南王友智。一个是出生的故土,一个是成就其艺术的第二故乡,豫湘两地有福气,得王友智这样一个书法骄子。

  若论草书,特别是大草,谓王友智先生为湖湘第一人,当不为过;既使将王先生置于中国当代书坛,也应是凤毛麟角王友智。是谓大草有声。

  若论其德行,王先生的谦和、大度、慷慨,似无出其右者王友智。是谓大德于人。

  若论艺术眼光,王先生真可谓“毒”王友智。“毒”到何种程度?有这样一个事实为证:自己学生弄来的展览赞助,他居然请当时还不大为人知的欧阳笃材老先生一起办展。起初有许多人不解,而今欧阳笃材先生花鸟画的巨大成就,足以让人觉得王先生有某种先知先觉。是谓大眼在心。

  这就是王友智,一个仅靠自己的作品、德行和眼光说话的艺术家王友智。

  与王友智先生相识于成立湖南高校书法专业委员会,相知在尔后十余年的人生、艺术交往之中王友智。先用我所知晓和经历的四件小事来勾勒王友智先生这个人。我始终认为,体现一个人本性的,往往是其小节。

  一位让学生用心来景仰的老师王友智。王先生家有两样宝物令人垂涎。一是一方不锈钢砚,另一是几管不锈钢笔管。又不是端砚之类的名砚,砚有何奇?奇在此砚倒上墨计后,可一月以上不涸不腐。不锈钢笔管捻在手,您说那里是一种什么感觉?更叫人心痒痒的,是这两样宝物不是买来的,而是一位毕业多年的学生亲自下车间用车床精雕细琢出来专门孝敬老师的。为师之人,能得到诸如此类贴心的礼物,怎不眉开眼笑?我好生羡慕王先生和学生结下的师生情。

  一贯不让人空手而归的秉性王友智。我有一些书法学生,到他们大学毕业时,我总是要介绍他们去认识一些书法大家,去开拓眼界,以提高艺术水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起,王先生始终是我向学生重点推荐的书法大家之一。除了艺术上的认真指点外,王先生总是主动送作品给他们,没有一个空手而归的,他们因此而深受感动。先生的慷慨由此可见一斑。

  一个“天下第一刽子手”的绰号,确实名不虚传王友智。说到王先生得到“天下第一刽子手”的绰号,是有一段佳话。2002年春节前夕,湖南师范大学邀请曾玉衡、颜家龙、莫立唐、王友智、朱 辉、殷保康、余德泉等诸位先生作客红楼,挥毫迎春,吴俊忠副校长亲自接待。其时还邀了陈白一、黄铁山、李 立、王超尘、史穆等诸位先生,他们因身体或会议的原因未能到场,殊为遗憾。这些先生有些是湖南师大的客座教授,有些是刚成立的湖南师大书画协会的学术指导。笔会才开始一会儿,王友智先生即创作了十几幅大作品,引得众人称奇。各位先生于是就给他一个“天下第一刽子手”的绰号,并纷纷表示,还是跟王先生一样,学草书特别是大草就好了。那次诞生了两个“天下第一”,还有一个是“天下第一裁纸”,这个大号冠在我的头上。因我有一小技,较之用刀裁纸技艺较好的人,我用手裁比他快,且质量绝对不差;较之用刀裁纸技艺一般的人,我用手裁那绝对是又快又好。尽管“天下第一裁纸”与“天下第一才子”有驴马之别,因是各位先生的抬爱,也乐于享用至今。

  一块“无价”之商业招牌王友智。阿波罗商业城曾是商业五虎闹长沙的五虎之一,而今也是做得风生水起。这个招牌就出自王先生之手。当时阿波罗商业城的老板,说好了给王先生稿酬的,可就是迟迟没有给,王先生也没有放在心上。过了一段时间,这位老总因经济问题关进了大狱。我们有几个书法道友特别喜爱王先生写的这块商业招牌,于是问王老师得了多少润笔费,王先生才告知我们详情。当我们表示愿意出面代他去要回稿酬时,他淡淡一笔说,人家都进去了,还要什么呢?钱就真那么有用吗?

  再来具体谈谈对王先生书法艺术的断想王友智。

  大老实人,写大不老实之字,这就是艺术的王友智先生王友智。艺术对人来说,首先是一种融合,所谓字如其人是也;再者更是一种呼唤,呼唤艺术家本人不断超越自己。中原劲风使他狂舞大草,潇湘灵韵润他艺术灵魂,二者交融成大气而不草率 ,雅逸而不小家碧玉的风神,这就是王先生正在日益成熟并趋向化境的书风。

  平常见王先生篆书作品的机会不多王友智。2005年端午节期间给了众人一个机会,王先生的书法个展上展出了12条屏的篆书作品,每条屏高180CM,宽50CM,字大径尺,书的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在看此次展览之前,曾从王先生的书法小折页上看到过此作,但看了原作,那满满一墙字字珠玑的感觉,那种对人的感官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让人兴奋不已。此作通篇无一败笔,无一俗形,真有一种淘尽篆书意蕴的大漠豪情,使整个展厅陡显苍厚、古朴。由此,我们就可弄明白,虽然王先生书作中线条的粗细变化不大,但笔笔是铁划银钩,似屋漏痕,似折钗股,原来是篆籀气息使然。

大草有声 大德于人 大眼在心————王友智先生及其书法断想:王友智

  丰坊(明代嘉靖年间学者、书法家、生卒不详)在《书诀》中说:“古大家之书,必通篆籀,然后结构淳古,使转劲逸”王友智。先生深谙此中奥秘,并成功地实现了篆籀与其书法的和谐嫁接,因而其书法气息的高古,线条的劲逸,非一般人可比。

  诚然,最能代表王先生书法面目和成就的,当首推他的草书,特别是大草王友智。

  尽管经常读到先生的草书大作,但要描述和界定他的草书,还真一时不知用什么词好王友智。最近读了先生的古绝一首,颇有启发。诗曰:“临帖习字如参禅,捻珠击鱼年复年,悟到虚淡空灵际,不似如来亦神似“。是否可以这样说,他用一双写大草的如来手,写成了一个大草的神仙境界?

  我曾见过有些人作草书,大有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不能作草书一样,把书写艺术变成了一种表演艺术,这种艺术的不搭调,何以协调?何以不有烟火气?而观先生作草书,挥毫的样子是那样的轻轻松松,笔下的线条似潺潺流水,徐徐而来王友智。但书成的作品却有电闪雷鸣般的震撼、苍厚。

  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先生举轻若重,是将才;为艺,先生举重若轻,是帅才王友智。作大草尤要一种帅才之气,先生做到了。

  “余论草书,须心平气和,敛入规矩,使一波一磔,无不坚正,乃为不失右军尺度王友智。少一纵逸,即恶道岔出”。王先生作草之状与清代梁章矩之论,完全对接。

  熟,然后生巧王友智。

  “作字要熟,熟则神气充实而有余”王友智。这是六一居士欧阳修公在几百年前说的话。成语中也有熟能生巧一说。而当今浮躁的书坛,有几个愿意去熟能生巧呢?倒不如加强后期制作,投评委所好,甚或就学评委的字,以便入展,进而取得加入书协的通行证。不是说这样要不得,人各有好,人各有志,不必勉强。只是觉得,这与追求书法艺术的本源意义相去甚远,有点本末倒置的味道,有点市侩的气息。

  曾有很多人向王友智先生问,何以取得如此大的书法成就;也有很多人向先生请教,如何才能在书法上取得成功王友智。王友智先生总是这样回答:熟,然后生巧。

  王先生对笔者说,我不熟不行王友智。我是教师,我要教学生临帖,自己临得不熟、临得不好是糊弄不过去的,没有办法,只能如此。特别是多年执教老年大学生书法班对我震动很大。这些老同志年岁大,但酷爱书法的雄心更大,他们想在最短的时间内从书法中得到更多的快乐,获得更大的成功,得到更好的慰藉,我不能辜负他们。于是,我要对颜鲁公熟,我要对柳公权、欧阳询熟,我要对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