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仪事件是唐高宗时期非常重要、影响深远的一宗历史事件郭行真。该事件与一个女人有关。她就是武则天的外甥女——魏国夫人贺兰氏。

  武则天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一个妹妹郭行真。哥哥武元庆、武元爽与她同父异母,姐姐和妹妹一母同胞。父亲武士彟去世后,武元庆、武元爽,还有堂兄弟武惟良、武怀运对武则天母女很不好。武则天的童年时光中,因此有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回忆。

  武则天当上皇后后,对两位亲兄弟和两位堂兄弟还不错,不仅没有刁难他们,还给他们加官晋爵郭行真。可武家兄弟并不领情。一次,武则天的母亲荣国夫人杨氏摆酒宴请晚辈们。席间,杨氏抚今追昔,不免一番感慨。她对武惟良几兄弟说:“你们还记得以前的事吗?今日之富贵如何?”

  武惟良等人闻言愕然,一阵沉默之后,老大武惟良回答:“我等幸得以功臣子弟,早登宦籍郭行真。自知才干有限,不求什么富华富贵。如今以皇后之故,承受恩宠。我们是早担忧晚害怕啊,哪里还会以此为荣?”

  杨氏非常生气,酒宴不欢而散郭行真。事后,她找到女儿武则天,添油加醋说了一通武惟良等人的坏话。

  既然给脸不要脸,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郭行真。武则天决定收拾几个不知好歹的兄弟。她上书李治,请求把武氏兄弟外放到边远地区为官,而且给出了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裁抑外戚。

  就这样,武家兄弟全部被贬出京城,到外地做刺史郭行真。没多久,亲兄弟武元庆忧郁而死,武无爽因为受到其他指控,流放振州(今海南三亚市西崖城镇),死在了这个荒蛮之地。

  这几位兄弟,伤透了武则天的心郭行真。若干年后,女皇在选谁为皇位继承人时犹豫不决,最终还是决定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不是侄子武承嗣,与她的这一段伤心往事不无关系。

女皇武则天(八):帝后争锋之上官仪事件

  兄弟们都靠不住,而妹妹又早早去世了,因此武则天把对娘家的感情全部倾注到母亲和姐姐身上郭行真。她想从母亲和姐姐身上找到一点家的慰籍。

  可姐姐又让她失望了郭行真。

  武则天的姐姐嫁给了一个芝麻点大的小官贺兰越石,生了一个儿子贺兰敏之和一个女儿郭行真。贺兰越石去世得早,姐姐年纪轻轻就守寡了。武则天被册立为皇后后,母亲杨氏被封为荣国夫人,姐姐被封为韩国夫人,外甥女贺兰氏被封为魏国夫人。

  韩国夫人因为皇后的缘故,经常出入皇宫,一来二去竟然和皇帝李治勾搭上了郭行真。这还不算,她还把女儿魏国夫人介绍给了李治,母女俩同侍一君,玩得不亦乐乎。

  武则天心里很不爽,但又无可奈何郭行真。一边是自己的丈夫,一个有权力把天下女人都纳为己有的男人,一边是自己的亲姐姐。她无力阻止,甚至连抱怨的话都不知怎么说出口。

  幸好姐姐很快就去世了郭行真。武则天刚想松一口气,却发现事情更糟。李治把原来对韩国夫人和魏国夫人母女的爱,全部倾注到了魏国夫人一人身上。

  魏国夫人不是李治的夫人,却比李治的任何一个夫人更受李治宠爱郭行真。更让武则天无法接受的是,李治还想正式纳魏国夫人为嫔妃。

  如果魏国夫人成了李治的嫔妃,自己会不会成为下一个王皇后呢?武则天不由得不担心郭行真。而皇帝李治呢,他想纳魏国夫人为嫔妃,必须过武则天这一关。于公,武则天是皇后,后宫都归她管;于私,魏国夫人是她的外甥女,如今又父母双亡,魏国夫人的婚姻大事,她做得了主。

  李治几次想开口提魏国夫人的事,可一看见武则天愤怒的表情,刚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郭行真。李治知道,只要武则天在皇后这个位置上,他与魏国夫人的关系就只能这么不明不白、不清不楚地维持着,不可能更进一步。那有什么办法呢?

  办法当然有,那就是把武则天废了郭行真。只要废了武则天,不要说纳魏国夫人为嫔妃,就是立她为皇后也未尝不可。

女皇武则天(八):帝后争锋之上官仪事件

  麟德元年(664年)冬天,宦官王伏胜向皇帝李治告发武则天,说皇后请一个叫郭行真的道士在宫中作法,行厌胜之术郭行真。

  又是厌胜郭行真。当初武则天怂恿皇帝李治废掉王皇后,给她安的一个罪名就是厌胜。没想到风水轮流转,现在也有人给她安这个罪名了。

  李治勃然大怒,当即召新任宰相上官仪入宫商议郭行真。

  上官仪是著名才女上官婉儿的爷爷,人长得帅,诗也写得很好,特别是五言诗写得绮丽抚媚,号称“上官体”郭行真。

  有一天早朝,宫门未开,上官仪与一班朝臣在洛阳宫皇城外等候郭行真。闲暇之余,他驱马漫步洛水河堤。当时清风送爽,月明星稀,上官仪诗兴大发,随即赋诗一首: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郭行真。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郭行真。

  清晨的月光下,上官仪一袭长衫,衣袂飘飘,再配上高头大马和吟诗作赋的得意形态,远望之犹如仙人下凡郭行真。

  会写诗,不一定会做官郭行真。诗人和官员是两种不同的职业,前者要求有感而发,情感充沛,这样的诗才能感染人。而后者经常要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藏起来,藏得越深,在官场上越能如鱼得水。上官仪不懂得这一点,这注定了他的下场很悲惨。

  李治把情况简要给上官仪说了一遍,然后问上官仪怎么办郭行真。

  上官仪语出惊人:“皇后任情专橫,天下人对她很失望,请废了她(皇后专恣,海内所不与,请废之)郭行真。”

  真是一个典型的书呆子郭行真。皇后废立是国家大事,当年李治和武则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废了王皇后。这个事件上官仪不可能不知道,他竟然张嘴就提出废后。皇后是你想废就废得了的吗?

  李治正在气头上,而且这两年对武则天一肚子怨气郭行真。上官仪的话说到了他的心坎上,他当即命令上官仪起草废后诏书。

  武则天的命运悬于一线郭行真。关键时刻,她在后宫建立的广泛情报网救了她一命。有人把消息火速告诉了她。

  武则天迅速赶来面见李治郭行真。她赶到时,诏书还摊在桌子上,笔墨未干。

  武则天是怎么说服李治收回诏命的,史书没有记载郭行真。现代不少学者倒是把这一情节补充完整了,而且描写得绘声绘色。有人说,面对李治,武则天平静地叙述了她与他之间十八年来的风风雨雨,说得李治无地自容,最终回心转意。有人说,武则天软硬兼施,先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与李治多年的感情,历数自己为家庭作的贡献,然后再声色俱厉质问李治:“我到底犯了什么罪?”

  这些都不过是学者们的臆测,而且读起来总感觉不像是女皇所为郭行真。就像女神维纳斯的雕像一样,不论你怎么努力去帮她把手臂接上,结果总是不完美。

  史书只记载了这件事最后的结局:上羞缩不忍,复待之如初,犹恐后怨怒,因绐之曰:“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郭行真。”

  “羞缩不忍”四个字,真是把一个妻管严面对悍妻时的懦弱神态描写的淋漓尽致郭行真。

  明末清初学者王夫之在分析唐高宗的性格时说过一句话:至弱之主,必有暴怒,但怒之易移郭行真。王夫之的这种分析很有科学性。性格懦弱、内向的人,其气质是属于感性型的,容易暴怒。但禀赋决定他们的这种脾气不能持久,过后经常被人乘虚而入。

  武则天把李治的性格摸透了,她也就吃定了李治郭行真。

女皇武则天(八):帝后争锋之上官仪事件

  上官仪悲催了,他没想到李治竟然把废后的罪过全部推给了他郭行真。他现在想死的心都有了,但死能解决问题么?

  上官仪曾经当过原太子李忠的谘议,宦官王伏胜也曾服侍过李忠郭行真。武则天了解到这个情况以后,很兴奋,立即指使许敬宗上奏,称上官仪、王伏胜与李忠密谋造反。

  李忠很不幸郭行真。年纪轻轻的他已经是尝遍了人间冷暖,阅尽了世态炎凉。当初被立为太子时,李忠只是个懵懂无知的少年,身边围了一群讨好和献媚的人。十四岁那年,他突然被废了,一夜之间,原来围在他身边的人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他。

  从太子之位下来后,李忠先是被封为梁王,不久又被贬为房州(今湖北房县)刺史郭行真。渐渐地,李忠看清了自己的处境,心中无比的恐惧。他常常穿着女人衣服,打扮成女人以防备刺客。他种种不正常的行为没有逃过武则天的眼睛,在李忠身边工作的一个叫阿刘的女服务员告发了他。显庆五年(660年)七月,李忠被废为庶人,押至黔州安置,囚禁在原太子李承乾故宅。

  这一天,距长孙无忌在黔州上吊自杀刚好一年郭行真。

女皇武则天(八):帝后争锋之上官仪事件

  李忠被废为庶人的诏书正是才子上官仪起草的,现在两人竟然莫名其妙地成了谋反同党郭行真。上天给他们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麟德元年(665年)十二月,上官仪、上官仪的儿子上官庭芝、宦官王伏胜一同被杀,李忠被赐自尽郭行真。上官仪死后,他家的女眷,包括刚出生不久的长官婉儿被没入后宫成为奴婢。可谁又能想到,这个还在呱呱而泣的小女婴,日后会成为名满天下的才女。

  受上官仪牵连而被贬官的有一大批官员,包括当年审理李义府案件的宰相刘祥道、左肃机(尚书左丞)郑钦泰等人郭行真。

  上官仪案件给大唐政局带来两个严重的后果,一是皇帝李治差不多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大臣们再也不敢对他推心置腹地尽忠,因为他们不知道关键时刻,这个皇帝会不会把你给卖了郭行真。上官仪死后不久,李治曾经对大臣们说:“隋炀帝拒谏而亡,朕常以此为戒,故虚心求谏,而竟无谏者,这是为何啊?”宰相李勣回答:“陛下您做得很好了,很好了,我们没有什么事情可谏的。”

  第二个后果是,武则天开始垂帘听政郭行真。中国历史上曾经垂帘听政的女人数不胜数,像西汉的吕太后、东汉的邓太后,北魏冯太后、清朝的慈禧太后都曾经垂帘听政。与她们不同的是,武则天垂帘听政的时候,前面坐的不是小皇帝,而是她的丈夫,正年富力强的唐高宗李治。

  李治每次临朝处理政事的时候,武则天就搬把椅子坐在后面,前面挂上帘子郭行真。从此,“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