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古汉语读音

  汉语有五声,入声(声短,声急,有逼促感)周朝以前就有,一直沿用到普通话未通行时,至今方言里还保留,普通话把入声整没了,实在是一件很遗憾的事何洪淼读音。我们读古诗词,感觉格律诗不像格律诗,词不像词,还以为诗人词客没掌握好字音,这都是普通话给我们造成的错觉。古人作对子是要讲平仄相对的,但用普通话一读,平仄不合要求了。平仄分不清,怎么判断诗词合不合格律?入声古代归仄声,普通话把许多入声字划入了平声。我们读宋代李清照的词《声声慢》,把韵脚“戚”、“息”、“急”、“识”、“积”、“摘”、“黑”、“滴”、“得”都读成了平声,而且还把音拉得很长,很舒缓,读宋代柳永的《雨霖铃》也这样读韵脚。人家押的是入声韵,抒发的是抑郁的悲情,被我们这么一读,抑郁感没了一大半。我们读得摇头晃脑,他们都羞于做鬼了。唐朝杜甫的七言绝句《江南逢李龟年》第四句“落花时节又逢君”,本应读成“平平仄仄仄平平”(七言律句可以“一、三、五不论”,但“平平”脚的第五字可不能不论,因为律句不允许句后三个字都是平声,“平平平”是古风的句式特点),而我们却把这句读成“平平平平仄平平”(律句有变格,但没有这样变法),这样读就破格了,杜甫听了会生气的。这里有个关键的字音“节”,“节”按入声读不就行了吗?现代人写五言、七言诗,不照规律写没事,就当五古、七古又怎么样?但理解一点古代汉语读音的常识不无好处。

闲聊古汉语读音:何洪淼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