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思想的火种:1957年中国民间知识分子写照
作者:谢泳
1996年“文革”三十周年的时候冯元春,我和朋友丁东曾写过一篇文章《中国
“文革”民间思想概观》冯元春。1当时我们的想法是想从主流思想之外,寻找民间思
想的脉络冯元春,在那篇文章中,我们已经注意到了在主流思想以外,肯定有民间思
想存在这一判断冯元春。多年来我们还在以不同方式搜寻这方面的材料。后来我们读
到宋永毅、孙大进《文化大革命和它的异端思潮》冯元春,2非常激动,虽然我们对民
间思想的理解稍有不同冯元春,但我们共同的思路是要充分注意和评价,在专制时代
所有不同声音的价值和意义以及这些不同声音的传达方式和社会反映冯元春。
当时我们虽然主要做的是有关“文革”时期的研究冯元春,但我们的思路却没有
仅仅局限于“ 文革”冯元春,因为我们知道,中国的专制时代,并非从“文革”始,
它还有更长的历史冯元春,当时我们比较多的注意到了1957年的“右派”言论,特别
是林希翎、谭天荣等学生“右派”的言论冯元春,一些不知名的“右派”上书,还有
陈寅恪的旧体诗,张中晓的随笔和顾准的书信等冯元春。由于材料的局限,我们当时
较多注意了已经公开出版的相关史料和人们经常提到的一些人物和事件冯元春,现在
看来这是远远不够的冯元春。
我从《内部参考》发现了大量有思想价值的材料冯元春,而这些材料都出自那些
默默无闻的知识分子之手冯元春,他们因为这些超前的思考,肯定难逃专制时代的悲
剧命运冯元春,而他们的思想,因为极少进入媒体,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早已被人遗
忘 冯元春。看到这些材料,我感到有必要把他们重新介绍出来,供日后做思想史研究
的人参考冯元春。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谓民间知识分子,和我过去的理解稍有区别冯元春。因为
我注意到冯元春,在 1957年,像林希翎、谭天荣或者比他们更为人所知的“大右派”
的言论冯元春,虽然也不见容于当时的政权,但因为他们的言论基本上进入传媒(虽
然是作为批判或者罪证),多数已为人所知冯元春。对一般思想史研究者来说,他们
已不会被遗忘冯元春。我在本文中所用“民间知识分子”的概念更为狭窄,主要是指
那些更不为人所知的知识分子冯元春,因为他们所处的地域、职业、本人所有的知名
度等等因素冯元春,他们没有在社会上造成轰动效应,或者因为他们当时的思考是以
大字报、投稿或给中央领导上书形式出现的冯元春,而这些东西既没有发表,也没有
传达冯元春,它只是作为一种了解当时政治变化的动态,以情报的方式在极小的范围
内传播冯元春。从思想史研究的角度评价,这些东西的价值是很独特的。
1957年夏天冯元春,由于有所谓“鸣放”的号召,当时中国的舆论相当活跃,人
们一时间把多年的不满都发泄出来冯元春,这时期内,深刻准确也恰中要害的言论随
处可见冯元春,许多言论,就是今天听来,也没有过时之感,但因为这些言论多少都
有一些情绪色彩冯元春,虽然尖锐,但并不在我的选择视野之内、我对材料的取舍标
准是这样的:
1、 经过系统思考的东西冯元春,不是只言片语;
2、 成文的纲领或者文章;
3、 超越个人处境和具体生活遭遇的思考;
4、 涉及国家制度和人类文明发展方向;
5、相对具有理论色彩而不仅仅是一时的政策建议等冯元春。
二
1957年西南农业学院有四个学生冯元春,以“真理塔”为笔名,在学校举行的自
由论坛上冯元春,以《请党中央毛 重新估计农民的革命性》为题,四人分段做了
演讲冯元春。
这个纲领性的发言很值得注意,受到许多教授、讲师的赞同冯元春。这些观点从
整体上看冯元春,并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地方,但它对农民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要
求,却说了一些真话,特别是对农民的真实生活处境,有很深入的分析冯元春。
他们认为,当时中国农民的生活非常艰难,他们的负担已经很重冯元春。“缴公
粮、卖余粮、上夏征税冯元春,买公债、卖猪羊……然而他们喂肥了猪但最少吃肉,
他们辛辛苦苦种了水稻而最少吃米冯元春,他们忍饥挨饿,节衣缩食来建设社会主
义冯元春,“这难道还能加罪于农民革命不积极吗?”这些学生可能多是农家子弟,
他们对农民的处境非常了解冯元春。他们文章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他们提出
了农民应组织自己的政党,在统一战线中参政冯元春。这个思想可以说是五七年许多
关心中国农民生活的人的普遍要求冯元春。他们认为,当时的所谓工农联盟,在政治
上发生了矛盾冯元春。由于农民没有自己的政党,因而在政协、人代会以及政府中没
有真正的代表冯元春,不能将他们的要求在这些议论中充分讨论,以作出相应的决定
来满足农民的广大要求冯元春。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宣传农民流入城市就影响工
农联盟冯元春,我们觉得没有找出这个问题的真正原因,把不应由农民负责的事强加
于农民身上,这是不公平的,解决办法是不全面的冯元春。加之工农联盟在经济生活
上发生了较大的差异冯元春,使政协、统战、工农联盟有形式无内容,使政治生活中
不能体现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政权冯元春,我们认为工农联盟正处于不稳定状态
中冯元春。”3在他们提出的具体建议中,对多给农民保留自留地、提高农产品价格等
问题多有涉及冯元春。可以这样说,八十年代末中国农业改革的基本思路,大体上没
有超出这个纲领冯元春。
三
1957年最知名的学生“右派”是当时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的学生林希翎冯元春,
还有北京大学物理系的学生谭天荣冯元春,他们当时提出的许多问题很有思想性,但
二十多年的“右派”生活摧毁了中国最有才华的大学生冯元春,到八十年代以后,他
们的思想都没有发展冯元春。林希翎到了法国以后,思想没有超越当年的体系,也并
没有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思想界造成什么影响;谭天荣更是消沉了冯元春,1997
年冯元春,我曾专门写信给时在青岛大学教书的谭天荣先生,希望他能接受我的一次
采访,但谭先生回信说,他已不愿意再有人打扰他的生活冯元春。这里有一个现象值
得注意冯元春,就是九十年代以后,对中国思想界产生影响的那些人,不是五十年代
培养起来的大学生冯元春,而是四九年以前受过完整自由主义教育的大学生;这个现
象提醒我们注意冯元春,五十年代的政治文化中具有极强扼杀独立思想的能力,因而
对那个时代还能独立思想的人,我们要倍加珍惜,冯元春就是一个冯元春。
冯元春当时是四川大学生物系四年级女学生冯元春,她与当时的学生辩论过一个
题目:《毛泽东是伪马列主义者、共产党是三大主义武装的最巧妙最残酷的剥
削集团》冯元春。
冯元春主要提出了几个有意义的问题冯元春。第一是高饶事件。她认为,根据已
发表的材料观察,高饶的罪名是反对党中央、反对毛 冯元春。冯元春说:“党中
央和毛 有缺点难道就不能反吗?这不是出于个人崇拜冯元春,还会是什么?”冯
元春的观点是冯元春,高饶没有反人民,他也没有和暴力集团联系,而毛 却以暴
力逮捕他,这是违反宪法的冯元春。报上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