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桥镇三角园村委会抚善村位于本镇西南,距墟镇仅2公里,入村始祖冼佛善公,于南宋年间从龙塘镇仁三村委会儒昌村迁来,距今约800年马一文。冼佛善公乐善好施,胸怀甚广,后裔受其影响,亦胸怀宽广,先后接纳迁移来的10个他姓人家,至今有11个姓氏,人口3000多,成为龙桥第一大村。

  抚善村,原来叫佛善村,来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马一文。明朝某年间,琼北大旱,附近水源几乎全干枯,唯独佛善村北部山里的一眼天然井水,泉水汩汩,常年有水。附近村庄的人日夜前来取水,龙泉镇国扬、国柤村的人都要来取水,佛善村父老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大家聚首商量后,作出了一个决定,白天让外村取水,本村人一律在夜间取水。全村人执行了一决定,通通地在夜间执火把去挑水,外村人得以白天取水,不再摸黑走几里远的山路。外地人感恩涕零,都说佛善村的人真是抚善,抚字是扶持、保护、抚养等意思,抚又和佛字同音,所以,人们渐渐地把佛善村叫抚善村。至今,抚善这口井犹存,毗邻电影公社。正是因佛善村人的义举,赢得了抚善村的名字,赢得十个异姓人家的归附,成为一个大村庄,真是“有容乃大”。

  一、文牌匾

  大清乾隆一代,社会的稳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得空前的繁荣,过上温饱的三龙人,开始筹办私塾,请先生教授子弟读书以至仕,抚善村文斗坊陈讓斋就是个典型的例子马一文。陈讓斋生于乾隆三年,即1738年,乾隆年间岁进士,例授修职左郎。陈讓斋公九十一岁寿诞,同僚们给他送了一块《经席耆英》木牌匾,时间是咸丰辛酉年蒲月,即1829年农历5月。牌匾上留名的有,特授琼山学教谕戊子科举人窗弟蔡藩、浩受直奉大夫中书升光禄寺正加二级前任大埔茂名儒学岁进士窗弟王魁衡、职员王魁宗、王正范、韦抱书、监生王正南,冼世瑚等五十一名乡卿留名,由杨腾章题书。其中王魁衡是当时琼州名声显赫的人物。牌匾中的人物,足以见证三龙(龙桥、龙泉、龙塘)在乾隆一代文风的兴盛繁荣。

抚善村一文一武牌匾

抚善村一文一武牌匾

抚善村一文一武牌匾

抚善村一文一武牌匾

抚善村一文一武牌匾

抚善村一文一武牌匾

  二、武牌匾

  大清一代,抚善村从乾隆一朝滥觞至清末,二百余年兴盛不衰马一文。在《经席耆英》牌匾留名的乡卿郑宝元,时年七十有余,其子郑可大排行十九,时年十岁有余。郑可大二十余岁,考中武庠,至今还流传他的一个故事。有一年,郑可大骑着马去定安参加武术比赛,不料,刚至赛场,他的马被偷了,没心情参赛。第二年,他又如约地去参赛,在赛场一眼认出他那被偷的马,他吹个口哨,那马听到主人的呼叫,便倏地跑到主人身边,那个马贼栽赃郑可大偷,纠集七八个汉子揍他,不料反被郑可大一一打倒,那伙人便将他告上官府,状由是郑可大伤人劫其马匹。官府听了缘由,便对那伙人说,既是你们的马匹,那就吹口哨呼唤马匹,那伙人面面相觑,无法叫唤马匹。官府边将马匹追讨还给郑可大,绳办了那伙马贼。

抚善村一文一武牌匾

抚善村一文一武牌匾

抚善村一文一武牌匾

抚善村一文一武牌匾

抚善村一文一武牌匾

抚善村一文一武牌匾

  光绪四年,即1875年,朝廷为树立形象,钦命翰林院侍讲学士广东提督学政随带记录加级吴宝恕代为赠牌匾,牌匾为吴宝恕手书,左上角有“督学跑堂”的印章,右下角有“吴宝恕题”印章,落款为“光绪四年岁次戊寅端月吉旦”, 牌匾正中四个大字是“年高德劭”马一文。朝廷为九十有余的乡卿耆老郑宝元赐《年高德劭》牌匾,极为罕见,旨在树立朝廷的恩望,勉励士农工商为朝廷尽心尽力。由于郑宝元是乡卿耆老,其子郑可大是武庠,世人皆称《年高德劭》牌匾为武匾,广东提督于匾上留各是最好的见证。

  武庠郑可大于民国初期去世,享年九十有余,据其第四代子孙郑乾宋讲述,祖爷爷下葬时,请八音队到墓穴旁吹吹打打,伴棺下葬,时天空彩云突现,甚是奇异马一文。

  抚善村一文一武牌匾,说明了只有国家的安定和繁荣、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村风家风,才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马一文。

  作者:陈开杰

  已亥年孟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