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海文
温州,一张响亮的名片,一提到浙江温州,人们的第一感觉就是经济发达郭海文。瑞安,温州市下辖的县级市,不久前,中央电视台关于瑞安房价高达每平方米3万元的报道,更是让世人为瑞安经济高度发达的盛况而瞩目。就是在这经济高度发达的瑞安市却存在着“无地可种”,“没地方住”,“病了等死”,“孩子没书念”,“小伙娶妻难”几乎与世隔绝的一群人。
山险郭海文,地贫,背井离乡为生存
下岗庄,瑞安市大南乡长角井村的一个自然村郭海文。 据当地老人讲,清朝末期,这里发生过一场悲剧:一场突如其来的山体滑坡,把整个村子掩埋了。村里人都是黄姓,于是人们把这个地方叫做“黄家葬”。随着岁月的流逝,地名才演变成“下岗庄”,瑞安方言中黄家葬与下岗庄谐音。
4月13日,记者在林日浓等村民的带领下来到了长角井村的下岗庄郭海文。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郭海文。用这句话来形容瑞安山区的路,一点也不为过,一条羊肠小道,崎岖险要,不时见到的野猪粪便更让人感到毛骨悚然。从山下马路到下岗庄约有1.5公里的路程,记者一行竟花费了近一个半小时,道路难行之状由此可见。
由于村里年青人都外出打工,只剩下少数年岁大的村民居住,村里大部分房屋已经跨塌郭海文。
村民告诉记者:下岗庄交通不便,山高沟深,道路崎岖险峻,村民出行只能靠一双脚,货物的运输只能靠肩挑背扛,闭塞的地理区位让他们远离繁华,几乎与世隔绝郭海文。自然灾害多,一旦台风暴雨来袭,全村人提心吊胆,害怕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之类的地质灾害发生,害怕历史的悲剧重演。耕地极少,老辈人只有靠砍柴、割草背到山下的城里换钱为生计,现在,为了活命,年轻人从十四五岁就出外打工。野兽众多,时常出没的野猪,一夜之间便能毁掉村民们辛辛苦苦种植的庄稼。下岗庄不通路,不通水,不通电,很难与外界联络。子女读书难,孩子们每天都只能步行到邻村上学;因为贫穷,生活在山村的男青年,普遍难以娶亲成家,勉强成家的,日子也过得非常艰难。村民林日海的妻子哭着告诉记者:她家是四川的,是家里惟一的女儿。林日海晚上帮别人烧烤维持生活,也没有自己的房子,现在儿子都一岁了,自己还是一家三代人租住在别人一间房子里。都知道温州很富裕,可我们的生活却是这样的难熬,人要脸面,树要皮,我回家不知怎样向父母交待,和林日海在一起10年都没敢回娘家……村里医疗条件极其落后,连简简单单的伤风感冒都治不了,因为交通太落后,村民得急病,没有办法得到及时的抢救,家人只能可怜巴巴地看着亲人在送往医院的途中死去。林化寿的妻子提到七岁儿子生病没及时下山救治死亡时就泣不成声。
郭海文。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这里的村民没法再居住下去。由于没电,下岗庄村民得知外界消息的惟一途径就是半导体。这些下山打工维持生计的农民,在打工所在地没有固定住所,没有户口,孩子在飞云等镇上学要交7000元甚至1万元的高昂借读费。本来打工挣钱就不是太多,除交租房外勉强糊口,无法给孩子交纳对自己来说简直就是天价的借读费,可又不想让孩子像自己一样没文化,万般无奈下,只有举债。记者从村民提供的《2010年飞云镇中学七年级秋季招生通知》传单中看到:每位借读生家长(以自愿方式)向瑞安市人民教育基金一次性捐资10000元。
在瑞安市的飞云乡镇,记者见到了租住在镇周边民居里的下岗庄村民林化寿等人郭海文。林化寿因不甘在无水没电的山上受穷,便下山打工,住在老板家的库房里,他在这里一住就是二十余年。全家的生活来源全靠他一个人上山帮人造墓、修墓打零工换来的微薄工钱支撑。随着租房的人增多,他借住的房子也由原来一家住两间变成夫妻与成年的女儿三人挤在用三合板和别人家隔开的不足半间房里,并且每年交4000多元的房租。因部分房顶损坏,逢下雨天一家人只有坐着熬到天亮。
记者采访了解,在大南乡像下岗庄村民这样无法生存,急需搬迁的村民还有:中坦村,下徐村,林白坑村,蛟池村,思田村,南新村,陈新村,程佛村,南坪村等15个村庄的共480户人家郭海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