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恐怖级别来讲,日本恐怖片可以称得上之最四谷怪谈灵异事件。
日本的主流恐怖片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刻意追求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刺激四谷怪谈灵异事件,其代表作就是《咒怨》、《午夜凶铃》等系列。据说在观看以上影片的时候就有吓死人的事例。日本恐怖片并不着意展现如欧美恐怖片那样的血腥和暴虐,而是利用画面、音响等刻意营造渲染一种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气氛。《午夜凶铃》中一个经典的镜头就是恶鬼从井口慢慢地爬出……
日本恐怖片比较注重剧情铺垫四谷怪谈灵异事件,层层推理,有时候感觉不如欧美恐怖片那样痛快直观。
《午夜凶铃》1998年上映,导演中田秀夫,获22届日本电影学院奖四谷怪谈灵异事件。
裂口女是日本都市传说的一种现代妖怪,外形是一名披头散发、用围巾蒙著爆裂嘴巴的女人。是1979年春天至夏天传遍日本全国各地的都市传说。此外,透过网际网路的传播,裂口女传说在2004年登陆韩国,再度成为热门话题。[编辑] 概述1979年「裂口女传说」像传染病一般蔓延,横扫全日本的校园,引起社会大众极度的不安。起初,只是小学生之间流传的话题。直到部分学生被吓得不敢独自去上学,家长们才发觉事态的严重性,并在联络簿写下注意事项,要求老师特别留意学童们的安全,甚至演变成学校出面向警方请求协助,加强校园周边的巡逻工作,闹得最凶的地区,当地学校还一度被迫全面停课。裂口女的穿著是一个大外套、围巾、和口罩,她会形成妖怪有2个传说:据说裂口女在死之前是一个大美女,有一天她去做整容手术时,因嗅到医生的头腊臭味而不停地动, 结果医生不小心剪到她两侧的嘴巴,那个女人看到自己毁容後生气地杀了那个医生就走了。後来因市民当她为妖怪而死在乱枪之中。 祖先一代利用犬神乱做坏事、赚黑钱而遭到诅咒,子子孙孙的嘴巴会裂开,死後永不得超生,变成妖怪。 除此之外,也有裂口女抓人类小孩(4~10岁)的传说。她经常在学校门口附近徘徊开始时,她会问孩子:「我美丽吗?」如果孩子说:「美丽」的话,她会脱开口罩或把围巾摘下问孩子:「这样我也美丽吗?」再强行带走他们加以杀害和吃掉。如果孩子说:「不美丽」的话,她会很生气地马上把孩子吃掉。而如果不回答,转身就跑的话,她会以一百公尺3秒的飞快速度迅速追上来!据说,如果随身携带发胶便可以吓退裂口女。历年来日本各地都有人声称目睹过裂口女的出现,对家长及孩子们造成相当大的困扰,教育部甚至为此提出相应对策。根据部份学者的分析,裂口女传说很可能传承自《四谷怪谈》里的阿岩,因为自己变成了丑女而心生报复。
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有必要分清主体是从作品原产地日本还是国人的角度出发。中日两国文献中的物怪观最大的差异性在于对物怪的相信程度,中国基本持否定态度,而日本人是普遍都相信物怪是真实存在的。这篇文章,我只谈到后者。
日本妖怪文化的发展状况以及所属范畴
唯物主义意识下的妖怪形象是不存在的,妖怪产生于人类起初认识自然能力有限,人类把自己无法掌握和控制的力量称作妖怪。到江户时期,生活条件改善后,人们对外界不像之前那么恐惧和依赖,所以这些恐怖的妖怪形象就慢慢变成了生活中的一些小件物,《百鬼夜行绘卷》恰恰说明这一变化。
日本对于妖怪文化态度的转变一定程度上是折射这个民族对外界的恐慌程度,日本的地理位置多山多海,地震频发,地域狭小,资源匮乏,这种动荡不安的自然条件,孕育了这个民族对自然的态度,而恰恰人类把这种超乎实验无法解释的行为称为“怪力”。
前段时间我在汤因比的一书中,找到了科学的尽头是哲学的最好解释。为什么零度以下会结冰,为什么是能量守恒定律,为什么氧化铜碰到稀硫酸会产生氧气?科学家们找到了只是他们的规律和研究他们的方法,但零度以下结冰是一个定理,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不可以是其他度数,所以我们的用词是发现而不是发明,这跟门捷列夫自己发明元素周期表是不同的定义
在这个点上,说日本的妖怪文化是因为日本把妖怪文化归于民俗学,而民俗学是指“关于民众知识的科学”。最好证明在日本国民心中,妖怪文化是同人类文明一样有迹可循的证据,是饭仓义之,小松和彦的《日本妖怪绘卷》。里面详细地记载了日本各地妖怪的强度,妖力,威胁性,怪异度,以及知名度。
对比中国对《山海经》《洛煌笈》的态度,以及日本国民对《百鬼夜行》《怪谈》《平家物语》的态度,基本上就已经确实两国的物怪观。
物语文学中的物怪--文化服务于政治
顾名思义,物怪就是指作祟的怪异事物,包括人的生灵和死灵、动植物和器物等的灵。《广辞苑》中提到只要具备怨恨属性的灵都可以定义为物怪,这就解释了无脸怪和鵺那两集的作祟者,一个是能面,一个是香木。
谈物怪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物语文学,日本室町时代后物语文学对物怪的研究和描述是高达97%,可以说,几乎没有一本物语文学不谈物怪。物怪和物语文学都盛行于日本平安时代,即794-1192年,折口信夫认为所谓的“物怪”就是说灵魂生病,“物语”就是灵魂叙说。
简而言之,就是物语包含了灵魂的两面性,而物怪是堕落的一方。在日本,有史料作证的最早出现“物怪”这两个词是在田中重太郎的《沈草子》 ,而真正意义上对这两个词有文学塑造的是紫式部的《源氏物语》。
对《源氏物语》有稍微了解的话,就会发现该作的第一物怪是六条妃子。本德才兼备,高贵典雅的前东宫妃子,因为光源氏的追求,后主动接受了世人的指指点点,最后同葵在贺茂祭活动争抢牛车车位,颜面扫地。从此郁郁寡欢,因爱生恨,变成了破坏性极大的物怪,相继杀死夕颜等光源氏的情人们。
《源氏物语》在塑造物怪角色的时候基本避开具有特殊身份的男性角色,所以早期的物怪仅仅局限于女性人物之间,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六条妃子始终没有动光源氏,而是纠缠他的妃子们。跟古中国女性的地位一样,汉字和政治是平安时代女子绝不可触碰谈论的禁忌。这也是为什么《怪化猫》中衍生恶灵的物怪,大多都是产自于女性。
物怪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文学作品的必然走向。《源氏物语》所描述的物怪一定程度是受到了时代的桎梏,借作者情言女性志,托物喻理。“物怪”是平安时代特有的一个符号,其实不单单指恶灵作祟报复,而是牵扯到多维度因素。
这跟二战外籍兵团优先考虑教徒,跟秦始皇禁儒书,跟武则天全国推行佛教有本质上的类同,说到底都是文化会服务于政治。
《怪化猫》的前传是改编于日本民间传说《四谷怪谈》,这部动漫在国内算冷门之作,但在日本销售量是爆了,所以才出了后续。关于物怪是否存在,其实我个人认为就《怪化猫》这部动漫作品所建立的世界观--卖药郎为何存在?因为世界存在物怪;为何出现物怪?因为存在是非不公,黑白颠倒。所以卖药郎也好,物怪也罢,都是唯心观里对现实反映的载体。
我思故我在。原作品在《海坊主》一章节谈到了卖药郎最害怕的东西是世上无“形真理”。
因为之前我已经对《怪化猫》这部作品做过评价了,基本上从文学性和可观性两个方面发表过自己的想法,所以就不重复再说。直接复制链接,在头条或者其他APP都可以打开。
://m.zjurl.cn/answer/6680050931112870147/?app=news_article&app_id=13&share_ansid=6680050931112870147
做个补充,我个人认为《怪化猫》这部作品是日本到目前为止,很难得高质量直接与妖怪文化挂钩的动漫作品,该作品除了取材于民间传说,还融入关于人性的考究。从整体看,《怪化猫》最为靓丽的民族特色,是采用产生于江户时代的浮世绘画风;从部分看,是巧妙地引进民间工艺,如能剧,座敷童子,脸谱,舞台幻觉等。
如果真的很想了解这部作品或者妖怪文化,我个人建议可以从井上圆了的《妖怪学》和《百鬼夜行绘卷》入手,还可以参考新渡户稻造《武士道》的宗教观,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虽然一直备受非议,也许该著对研究现在的日本人并不够准确,但对于理解平安时代盛行的妖怪文化是绰绰有余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