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凌晨五点多,睡梦中的我突然听到一个小孩子的声音“告诉我爷爷我要去医院了拯救宝宝灵异事件!”,我一下子惊醒了,然后就感觉下身一股热流冲了出来,坏了,羊水破了。我赶紧叫醒老公,匆忙穿好衣服,准备去医院。老公去喊公婆,老两口没在家,早早起床出去遛弯了,怪不得小东西要告诉爷爷呢。

在海淀妇产医院折腾了两天两夜,没生下来,羊水没有了,我和孩子的心律都乱了拯救宝宝灵异事件。那个年代,剖腹产是有指标的,医院不会轻易给剖腹的。婆婆急的脑后的头发掉了一大屡,都露出白白的头皮了,为了我和孩子的安全,老太太楼上楼下的跑,找院长找医生,终于在23号凌晨五点多我的儿子经过剖腹产,来到了人间。48个小时的折磨,我从鬼门关走了一圈。非常感谢我的公公婆婆,为了我和孩子操碎了心。儿子是个小牛尾巴,爷爷也属牛,爷孙的感情特别好。

您好拯救宝宝灵异事件!您说的症状符合中医治疗“夜啼”的范畴,您可以参照下面的内容进行调理、治疗。

欢迎关注我拯救宝宝灵异事件,为您提供优质的健康答案。

夜啼是指婴幼儿白天能安静入睡,入夜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 通宵达旦的一种病证。本病多见于新生儿及6个月内的小婴儿。一般预后良好,通过调治 可获痊愈。

新生儿睡眠时间每日约为20小时,即使到了1周岁,每日的睡眠时间仍有14~15小 时。足够的睡眠是小儿健康和生长发育的重要保证。

啼哭是婴幼儿时期一种极好的呼吸运动,适量的啼哭有利于生长发育。而新生儿乃至 婴儿常以啼哭表达要求或痛苦。因此,因饥饿、惊恐、尿布潮湿、衣着过冷或过热等均可 引起啼哭。此时若以喂乳、安抚亲昵、更换潮湿尿布、调节冷暖后啼哭即止则不属病态。 另外,因发热、吐泻、口疮等其他疾病引起者,不属本病。还有因夜间点灯睡眠习惯引起 之拗哭,亦不属病态。若小儿长时间啼哭不止,睡眠不足,就会影响小儿健康。《育婴家 秘》 有云: “小儿啼哭,非饥则渴,非痒则痛,为父母者,心诚求之。渴则饮之,饥则哺 之,痛则摩之,痒则抓之,其哭止者,中其心也,如哭不止,当以意度。盖儿出生性多执 拗,凡有亲狎之人,玩弄之物,一时不在,其心不悦而哭,谓之拗哭,须急与之,勿使怒 伤肝气生病也。假如又不止,请医视之。”

本节主要论述婴儿夜间不明原因的反复啼哭。

【病因病机】

一、病因

本病主要因脾寒、心热、惊恐所致。

1. 脾寒 孕母素体虚寒,或恣食生冷,致胎儿禀赋不足,脾寒乃生。或用冷乳喂儿, 导致胎儿中阳不振; 或因调护失宜,患儿腹部中寒。

2.心热 孕母性情急躁,或嗜食香燥之物,或过食温热药物,蕴蓄之热遗于胎儿, 生后又吮母乳,或将养过温使其热更甚,热踞心经。

3.惊恐 心主惊而藏神,初生婴儿神气怯弱,乍见异物,突闻异声,暴受惊恐。

二、病机

1. 基本病机 神怯不安。

2. 常证病机

(1) 脾虚中寒 五脏属阴,而脾又为阴中之至阴,喜温而恶寒。夜属阴,阴盛之时则 脾寒更甚,则寒凝气滞,气机不畅,神怯不安,因而啼哭不止。

(2) 心经积热 心主火属阳,日属阳而夜属阴,夜间阴气偏盛,阳入于阴则人静而 寐。由于心火过亢,阳不能入阴,故夜间不寐而啼哭不止。

(3) 暴受惊恐 心藏神主惊,小儿心气不足,神志怯弱,若暴受惊恐,惊则伤神,恐 则伤志,神怯不安,因惊而啼。

总之,寒则痛而啼,热则烦而啼,惊则神不安而啼,是以寒、热、惊为本病之主要病 因病机。此外,不良习惯也可以导致小儿夜啼,如摇篮中摇摆而寐、夜间开灯而寐、怀抱 而寐等。初生儿由羊水包裹的胎内环境转变为襁褓之中的胎外环境,初度昼夜,未经寒 暑,感受有异,气血阴阳运行节律尚未调整,当寐不寐,有待适应后夜啼方可渐止。

【临床表现】

婴儿入夜则啼哭,时哭时止,甚则通宵达旦,可持续数日或数周。但白天一般嘻笑如 常,亦能安静入睡,体格检查无异常发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婴儿难以查明原因的入夜定时 (多在子时左右) 或不定时啼哭不止,轻重表现不一, 而白天如常。临证时必须详细询问病史,认真查体,必要时进行有关实验室检查,排除外 感发热、口疮、肠套叠等疾病引起的啼哭,以免贻误病情。

二、鉴别诊断

1. 生理性哭闹 大多因护理不周引起,如饥饿、尿布潮湿、衣带过紧、拗哭等。这 些啼哭,及时找出原因,予以处理,则啼哭自止。

2. 其他疾病所致的哭闹 如发热、口疮、吐泻、肠套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引起 的哭闹,多急性发作,哭吵持续,或愈来愈重,没有昼安夜哭的规律。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主要辨清寒、热、惊。哭声微弱,时哭时止,四肢不温,便溏溲清,面色白者属虚 寒; 哭声响亮,啼哭不止,身腹温暖,便秘溲赤者属实热; 惊惕不安,面色青灰,紧偎母 怀,大便色青,面色时白时青者属惊啼。

二、治疗原则

1. 基本治则 安神止啼。

2.具体治法 临证辨别寒热、脏腑,因虚中脾寒者,治以温脾散寒,理气止啼; 因 心经积热者,治以清心泻热,导赤除烦; 因惊恐伤神者,治以镇惊安神。

三、分证论治

1. 脾虚中寒

证候表现: 入夜啼哭,时哭时止,哭声低弱,兼面色苍白,恶寒蜷卧,四肢不温,纳 少便溏,腹胀,喜温熨抚摩,口唇淡白,舌淡红,苔薄白,指纹淡红。

证候分析: 本证多见于初生儿或小婴儿之脾胃虚寒者。脾为至阴,夜则阴气偏盛。入 夜之时,脾寒愈盛,寒凝气滞,气机不利,而夜啼不安。脾脏虚寒,阳气不足,故哭声低 微,面色苍白,恶寒蜷卧,四肢欠温,喜温熨抚摩; 寒邪凝滞,气机不畅,故纳少便溏, 腹胀; 唇舌淡白,舌苔薄白,指纹淡红,乃虚寒之象。

治法: 温脾散寒,安神止啼。

方剂: 匀气散 (《医宗金鉴》) 加减。

方解: 方中炮姜温中散寒; 砂仁、陈皮、木香行气; 甘草缓急,调和诸药。

加减: 大便稀软明显者,加党参、白术、茯苓,以健脾益气; 寒甚者加艾叶。本证兼 见腹痛者,可用乌药散治之。取乌药、高良姜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白芍、香附疏肝和 脾,祛寒止痛。

2. 心经积热

证候表现: 哭声洪亮,见灯尤甚,烦躁不安,面红唇赤,身腹俱暖,大便干结,小便 浑浊,舌尖红,舌苔黄,指纹紫滞。

证候分析: 本证多见于心火较旺的婴幼儿。心火亢盛,入夜则阳不能入于阴,故不寐 而哭; 心属火,见灯则烦热内生,两阳相搏,故仰身而啼; 热扰神志,故烦躁不安; 热积 于里,则面赤唇红,身腹俱暖,大便干结,小便浑浊; 舌尖红,舌苔黄,指纹紫滞,亦为 心有积热之象。

治法: 清心除烦,安神止啼。

方剂: 导赤散 (《小儿药证直诀》) 加减。

方解: 方中生地清热凉血; 竹叶、木通清心降火; 甘草梢泻火清热,灯心草入心经为 引药。

加减: 热盛者加黄连; 烦躁叫扰者加栀子、淡豆豉; 大便秘结者加大黄; 乳食不化者 加麦芽、生山楂、莱菔子等。

3.暴受惊恐

证候表现: 夜间突然啼哭,哭声尖锐,神情不安,睡中时作惊惕,紧偎母怀,面色乍 青乍白,舌质正常,脉来急数,指纹青紫。

证候分析: 小儿神气怯弱,暴受惊恐,惊则伤神,恐则伤志,则睡中惊惕,突然啼 哭,哭声尖锐,神情不安,紧偎母怀; 面色因惊而乍青乍白; 脉来急数,指纹青紫为受惊 之象。

治法: 定惊镇恐,安神止啼。

方剂: 朱砂安神丸 (《内外伤辨惑论》) 加减。

方解: 方中朱砂镇惊安神; 黄连清热除烦; 当归、生地养血宁心; 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 时时惊惕者加钩藤、蝉蜕、磁石、菊花息风止惊; 腹痛便青者可加白芍、广木 香等。本证也可用琥珀抱龙丸安神定志。但是此类药物不宜长服。

四、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 珠珀猴枣散 每次1/3~1/2瓶,每日3次。镇惊安神,消食导滞,清热化痰, 用于心经积热、暴受惊恐之夜啼。

(2) 金黄抱龙丸 每次1丸,每日2次。清热镇惊,化痰息风,用于暴受惊恐,心经 有热者。

2. 单方验方

(1) 蝉蜕6只,研末,薄荷煎汤内服,通治小儿夜啼。

(2) 蝉蜕6只 (去足),钩藤6节,甘草、青荷各2节,生龙牡各10g,水煎服。适 用于不明原因之夜啼。

3.药物外治 将艾叶、干姜粉炒热,用纱布包裹,熨小腹部,从上至下,反复多次。 或用丁香、肉桂、吴茱萸等量研细末,置于普通膏药上,贴于脐部。新生儿及小婴儿采用 膏药恐损伤皮肤,可改为醋调或水调敷脐部。用于脾虚中寒腹痛之夜啼。

4. 推拿疗法

(1) 分阴阳,运八卦,平肝木,揉百会、安眠 (翳风与风池连线之中点)。惊骇者揉 印堂、太冲、内关。脾寒者补脾土,揉足三里、三阴交、关元; 心热者泻小肠,揉小天 心、内关、神门。

(2) 按摩百会、四神聪、脑门、风池 (双),由轻到重,交替进行。惊哭停止后,继 续按摩2~3分钟。用于惊啼。

5. 针灸疗法

(1) 中冲 不留针,浅刺出血。用于心经积热之夜啼。

(2) 艾灸神阙 将艾条点燃后在神阙周围温灸,不触到皮肤,以皮肤潮红为度,每日 1次,连灸7日。用于脾寒之夜啼。

【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1. 孕妇及乳母勿多食寒凉及辛热食物。

2. 勿让婴儿受惊吓,保持环境安静。

二、调护

1. 寻找导致啼哭的原因,如饥饿、过饱、过热、寒冷、虫咬、尿布浸湿、衣物刺激 等,并及时解决。

2. 检查衣服被褥、包被内有无异物,皮肤有无感染。

3. 不在摇篮中入睡,不通宵开灯,不在怀抱中入睡。

4. 合理喂养,饮食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