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纪布

早期部队灵异事件:战败后,传闻希特勒还有25万神秘部队,是真的假的?

早期部队灵异事件:战败后,传闻希特勒还有25万神秘部队,是真的假的?

二战德军

早期部队灵异事件:战败后,传闻希特勒还有25万神秘部队,是真的假的?

话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法西斯轴心国阵营的失败而告终,纳粹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在总理府的地堡中饮弹自尽,曾经让全世界为之一颤的“纳粹”也就此分崩瓦解。不过,有些唯恐世界不乱的人,可不希望希特勒就此“沉没”。于是,就出现了希特勒还有25万最后的“精英部队”的说法。什么早期部队灵异事件?希特勒竟然还有25万部队?到底这个”精英部队“从何而来?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个部队?

早期部队灵异事件:战败后,传闻希特勒还有25万神秘部队,是真的假的?

早期部队灵异事件:战败后,传闻希特勒还有25万神秘部队,是真的假的?

阿道夫·希特勒

早期部队灵异事件:战败后,传闻希特勒还有25万神秘部队,是真的假的?

曾经有一个叫做洛和信彦的日本著名记者说过,有一位犹太记者曾提起过,纳粹德国的余党及其后代隐匿在南美洲的某个与世隔绝的“角落”早期部队灵异事件。起先,这个犹太记者也不太相信这种说法,但是,经过他5年之久的调查后,这个犹太记者改变了自己的想法,相信这个“传说”是真的。经过调查发现他指出,希特勒的“最后部队”分散在世界各个地区,人数总和大约有25万之众。这支“部队”一直在默默地研制最先进的武器,等待着某日能够继承希特勒的遗志,重新建立“第三帝国”。

二战德军

日本记者洛和信彦在查阅关于纳粹资料时发现,纳粹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在1945年同盟国反攻初期时,曾多次提及到“最后部队”这个词。正如希特勒说过的这句话早期部队灵异事件:“这场战争,没有失败者,更没有胜利者,有的只是死者与生者。但是,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部队’有且仅有德国人”,“在不久的将来,东西双方的对决一定会到来。到那时,能够左右这场战争且最终决定这场战争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德意志的‘最后部队’。”(小编认为这句话,言已尽而意无穷!)

图片源于网络

为了证实这句话,洛和信彦查阅了当年的德国公民登记册,得到了一个重大发现,在当时,除了战俘以及亡者外,大约有25万人不知所踪。到底这25万人去了哪里早期部队灵异事件?洛和信彦认为,这“失踪”的25万人,可能就是希特勒的“最后部队”,他们现今可能还存在,只是消声觅迹了(猜测)。在战败的前夕,纳粹德国就已经开始在异地修建地下堡垒,因此,在德国战败后,他们才能迅速转移。(小编感觉不太现实啊)

纳粹德国神秘地堡内景图

洛和信彦虽然搜集了并且举出了大量的事例,也试图让世人相信这所谓的25万希特勒“最后部队”是“真实”存在的。但是,这也只是他的主观之言,很难被世人所接受,结果不言而喻,很多学者在当时直接就给予了否定。当时,纳粹德国正处于同盟国的“全力围剿”中,25人为一队都很难逃脱,那更何况是25万人?咱们退一步说啊,就算是这25万人真的“逃”出去了,那么,这些人又怎样奔赴到那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如果没粮没水,那么他们又该如何生存?如果连基本生存都维持不了,那么又如何去搞先进的武器?重建第三帝国,更是笑话!因此推断,这个所谓的25万“最后部队”也只是少数人的“不负责任”的言论!

希特勒1943年下令建造的神秘地堡外景

欢迎关注,下期更精彩,可以在下方留言哦!

1941年7月14日,苏联战略重镇奥尔沙。德国中央集团军先头部队刚刚攻占了这里,但是,他们来不及休息,还有更重要的任务。

早期部队灵异事件:战败后,传闻希特勒还有25万神秘部队,是真的假的?

早期部队灵异事件:战败后,传闻希特勒还有25万神秘部队,是真的假的?

因为装甲部队的快速挺进,后勤补给远远跟不上速度。攻占了奥尔沙之后,德军赶紧利用缴获的苏联宽轨列车,马不停蹄的把补给物资运到这里,准备下一步的行动。正当他们热火朝天的忙碌时,忽然,大家听到了很特别的声音。

早期部队灵异事件:战败后,传闻希特勒还有25万神秘部队,是真的假的?

莫斯科时间下午2:30分,远方忽然传来一阵巨大的咆哮声,所有人都停下来手中的工作,寻找着声音的来源。但是,大家还没有反应过来,身边就遭遇了铺天盖地的炮火打击。

物资和列车直接被炸飞,无数德军被炸得支离破碎……

仅仅10秒钟的时间,一切又停止了,周围一片死寂。发生了什么?到底怎么回事?

德军指挥官立刻联系附近的空军,让他们赶紧派战机升空,寻找苏联的大规模炮兵阵地,炸毁它们。

但是,德国飞行员驾驶飞机找了很长时间,根本看不到什么火炮。回来之后他们报告,没有发现炮兵阵地,只看到几辆行驶的卡车而已。

这是什么新式火炮,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倾泻这么多炮弹?打完之后居然还找不到它们的影踪?

这就是“喀秋莎”火箭炮的第一次亮相。

其实从沙俄时代开始,俄国人就在研究火箭武器。一战之后,他们迫切的需求威力更大的武器。最开始,设计部门努力把战机上的机枪和机炮提高威力,但是他们发现,以当时的战机制造水平,机炮重量提升、后坐力变大,对简陋的战斗机来说就是灾难。于是,他们转而研究火箭技术。

十月革命胜利之后,专门研究火箭的第二中央特别设计局成立了。经过不懈的努力,能够稳定飞行的火箭设计成功,1938年开始,火箭炮车的研究也开始了。

秉承俄国人一贯的特色,火箭炮车的设计要求尽量多的携带弹药,所以最初设计了上下两排发射轨,每排12条,共24条。当然,因为射击精度等问题,最终定型的是8导轨的BM-13-16,发射架是工字型,上下各挂一枚火箭弹。也就是说,一辆发射车可以一次性打出去16枚M-13型132毫米火箭弹。

苏德战争爆发之后,苏联政府决定建立BM-13特别独立火箭炮连。1941年6月底,这个特殊连队成立了。

但是,当时只有7辆试生产型的BM-13,拥有3000发火箭弹,连长是弗利尤洛夫上尉,所有成员都是从捷尔任斯基炮兵学校的党团员中精心挑选的。经过一个多星期的紧急训练之后,他们就被派上了前线。

因为当时这款武器极度保密,所以就连炮兵连的战士都不知道这款武器的正式称呼。因为所有的炮架上都有一个“K”字(共产国际工厂的首字母),于是战士们就亲切的称呼它为“喀秋莎”。没想到,这个名字一炮打响,传遍了全世界。

7月14日,火箭炮连进行了文中开头的那场战斗,共发射了112枚火箭弹,重创德军。打完之后,几辆发射车迅速撤出阵地,让德国人摸不着头脑。

此后,“喀秋莎”成了德军在战场上的噩梦,每一次都是铺天盖地的弹药倾泻而下,根本来不及反应。打完之后,“喀秋莎”又能迅速撤离,找不到踪影。

大量的不同型号“喀秋莎”出现在了战场上,威力巨大的火箭炮对德军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阴影,听到“喀秋莎”的咆哮,应该是他们最害怕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