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锦州北山宾馆灵异事件、张国焘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共一大的实际主持人——执行主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担任鄂豫皖苏区中央分局书记兼军委主席直到后来当上红军总政委。可以说,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直到土地革命战争结束,前后15年之内,张国焘在党内的地位锦州北山宾馆灵异事件、职权、威望不亚于甚至超过后来开国领袖中的任何一个人,甚至超越了他们,名副其实的党和军队领导人。
就是这样一位党和军队的核心人物锦州北山宾馆灵异事件,因为在长征期间与党中央出现分歧,先是走上分裂党和红军的道路,给党和红军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经过党内批判教育后,怀恨在心,于1938年4月借祭黄帝陵之机逃到武汉,投靠了国民党。
叛逃后的张国焘于抗日战争时期在国民党军统内任职锦州北山宾馆灵异事件,专门从事反共的特务训练工作。
1948年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张国焘又脱离国民党躲到香港。直到1968年又移居加拿大。
1979年的一个严冬之夜,这位曾经担任过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后来又在国民党内从事特务工作的奇葩人物因为突发心梗无人照看,冻死在了养老院。
第二、龚楚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初跟随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因为在党内的资历,井冈山时期的龚楚担任红四军常务委员会委员,地位仅次于党代表毛泽东、军长朱德。后来受党内委派到广西百色指导百色起义,担任红七军参谋长。凭借着过硬的军事技能和娴熟的政治工作经验,龚楚在红军中始终担任举足轻重的领导职务——红七军军长、红军代总参谋长、赣南军区司令员。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龚楚留在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2月在一次战斗中被敌军袭击,随即叛变投敌,反过来就诱捕曾经和他在井冈山时期和中央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战友、红军游击队的领导人陈毅和项英。虽然没能得逞,但是却给当时红军游击队带来了最为惨重的损失。
1949年,解放军南下解放全中国之际,在广东担任中将随属官员的龚楚萌生了向中国共产党请罪的念头。而指挥解放广东的解放军领导人正是他当年在井冈山时期领导过的连长林彪。时任第四野战军司令员、百万大军的统帅林彪当然不会对这个曾经给党和军队带来巨大损失、身边又无一兵一卒的龚楚客气。龚楚觉得没面子,于是跑到香港去了。
直到41年后的1990年,在他当年红七军的老战友、时任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关照下,龚楚这才回到大陆,在老家广东乐昌县长来镇闲居。而此时的龚楚已经是90岁高龄并且双目失明。
洪承畴是一个很合格的统帅洪承畴是文官出身,在36岁以前,他都没有带过兵。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摊上了带兵的差事。那是崇祯二年(1629年),农民军王左挂率兵进攻韩城,时为三边总督的杨鹤手中无将可用。洪承畴当时是陕西督粮参政,在没人上的情况下,他被点将了。那一战,承畴杀敌三百多,随后,便开启了长达十多年统兵生涯。
洪承畴统兵在五个方面拿得很稳:
1,他的政治路线很对。对于农民军,他是主剿的。不仅主剿,他还杀降,杀那些叛服无常的农民军将领,例如王左挂。他还喜欢杀那些身体精壮的农民军士兵。所以,线路错误的主抚派杨鹤倒了,他的官却越当越大。
2,他带兵强调纪律,不许扰民,不许阵前砍人头。因此,他的部队还是很有战斗力的,被起义军称为“洪兵”。
3,他懂得为部将请功,得到一众手下将领的拥护。例如:他先后为祖宽、左光先、曹变蛟等专折请功。
4,他追剿农民军尽职尽责。崇祯十一年四月,他把李自成整整追打了一个月。史载:此月中,闯贼为洪所逐,足不得停。
5,他打仗不轻敌。例如五省总督陈奇瑜,本可以在车厢峡将农民军一网打尽,因为轻敌,落了个鸡飞蛋打。听到艾万年身死,曹文诏拔刀砍地,三千人追击六万农民军,结果也身死。他临行前,洪承畴劝过他:“顾吾兵已分、无可策应者。”所以,陈奇瑜下了、洪承畴上了;曹文诏走了,洪承畴留下来了。
如此,在那个大浪淘沙的时代,洪承畴在明廷中搏来了一个“能打”的名头。客观地说,洪承畴并没有很强的带兵天赋,他既没有写下一部传世的兵书,也没有锻造一支称雄于当世的军队。仅仅因为他的谨小慎微、他的较少错漏、他的对手稍弱,方显出他的鹤立鸡群。
松锦之战的起因在松锦大战以前,清军已经有四次入关抢掠的经历,他们一次比一次抢得顺手。四次入关的线路有一个共同点,绕道关(山海关)宁(宁远)锦(锦州)防线。其实,那时的清廷已经十分强大,但皇太极仍在小心地求证明廷的衰落,他认为,只有打通关宁锦防线,才能最终确认清廷入主中原的能力。
皇太极釆纳了祖可法、张存仁的建议,“逼临宁锦门户,使彼耕种自废。锦州必撤守,而回宁远,宁远必撤守,而回山海”。
1640年3月,皇太极派兵到义州修城屯田,义州在锦州的北面、紧邻锦州。随后,清军围住锦州的外城,下了一番硬功夫,“内打栅木、外挑濠堑”。守锦州城的是祖大寿,他被清军称为“祖疯子”,他的手下有一批蒙古兵,蒙古兵反叛、从里往外打,清军济尔哈朗部往里打,锦州外城丢失,大寿退至里城,清军忙着填护城河。祖大寿向明廷告急:锦城的粮米仅供一月余,而喂马的豆则不能支撑一月……
洪承畴要打持久战
洪承畴以宁远为基地,准备从杏山进松山,以松山进锦州,釆取步步为营、以守为战的策略。
久持松杏,以资转运,且锦守颇坚,未易撼动。若敌再越今秋,不但敌穷,即朝鲜亦穷矣,此可守而后可战之策也。
这是洪承畴的本色论调,在战争不能一蹴而就的情况下,稳中待变。这种战略说不上多高明,但至少最高指挥者在心态上挑不出毛病。
当时的兵部尚书陈新甲认为战争旷日持久,会导致粮饷缺失,恳请崇祯催战,以求速胜。崇祯派职方司张若麒前往一线,他密奏说锦州之围很快能解,于是崇祯决心速战。
洪承畴兵援锦州、气势如虹1641年7月,洪承畴在宁远誓师。除了曹变蛟、白广恩、吴三桂、王廷臣外,明廷的决心很大,又调了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王朴、蓟镇唐通、榆林马科,“抽练兵共七万”,合计步骑十三万。
明朝亮出了最后的底牌,洪承畴仗剑跃马、口中高喊:“灭此丑奴,只在今朝!”一时间,明军呼应声地动山摇、气势如虹。
7月29日,明军兵发松山,立营于松山西北。济尔哈朗令其右冀兵出击,失利。明军夺取了正黄、镶黄、镶蓝三旗的营地,清军死伤惨重。
8月2日,明军攻击围困锦州的清兵,祖大寿乘机突围,清军陷入两面作战,但仍苦苦支撑,祖大寿突围失败。明军在松山和乳峰山之间扎步兵营七座,骑兵分布在松山的东、西、北三面。
援锦之初,明军形势稍好,连围城之中的祖大寿都充满乐观,他向外递话:“宜车营逼之,毋轻战。”
反观清军,就只能咬碎银牙强忍着。阿济格是先头的援军,他甫一抵达松山,十分泻气,说:“与其劳苦如此,不若遁走。”
分析战情,我想说:明廷出倾国之兵援锦州,放出了最后的底牌,即使想用添油战术,也无油可添。明主将应当果决,不给围锦州的清兵喘息之机,击垮他们最后的心理防线。
至8月18日,洪承畴依然没有将优势转为胜势,就注定了他必败的命运。
皇太极锁了明军的“喉”
明军用了“王炸”,但效果不明显;清军也请出了“王炸”,他们的“掌门”皇太极。皇太极来了来了,他来了,带着他全族15到60岁的男丁过来了,带着他一路的鼻血过来了。
皇太极登上北山往下看,他立马表扬了洪承畴:“人言承畴善用兵,信然”。随后一个转折说:“此阵无前权而无后守,可破也。”
下面就是皇太极的个人表演时间了:
1,他命令阿济格抄明军后路占领了塔山和笔架山,夺得屯粮12堆。
2,令清军连夜挖出了从松山到海边、深八尺、宽一丈的三道长壕,彻底锁死了明军撤退的线路。(三道长壕应该有,因为锦州城南有地名叫三道壕,但壕估计不会太长,因为在没有挖掘机、没有南翔技术学校的当时,一夜挖不出太多的土方)
3,命令多尔衮和豪格攻打松山,使明军在松山和乳峰山的地面部队撤防回松山。
4,他在松山至宁远的险隘处布署了三道伏兵,算计突出包围圈的明军。
结果就没什么好说的了:王朴带头逃跑,吴三桂次之,遇伏、再遇伏,两人狼狈地逃回宁远。其它明军被清军往海边赶,遇到海潮淹死了几万人。洪承畴收拾了近万溃兵,退守松山城。
一个比洪承畴更加无耻的人
洪承畴坚守了五个月的松山城,到1642年2月,清军攻破松山城,松山副将夏承德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
二战末期,日军走投无路,八路军劝降,双方开始对白。
八路军:“敦促你们投降。”
日军:“投降可以,什么条件?”
八路军:“无条件投降!”
这个夏承德的觉悟连小鬼子都比不上,他不仅愿意无条件投降,还担心清人不相信他投降,把他的儿子送到清营当人质。就是他,带领手下人生擒了洪承畴、丘仰民、王廷相等人献给清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