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从死开始就为一天,比如今天老人不在了,那么今天就算第一天,隔夜就算第二天,每7天算一个“七”老人二七灵异事件。一般是头七出殡,老人在家要放整7天,特殊情况提前或推后都行,但要让阴阳先生看过才能决定。一般二七没有什么讲究,到了三七家里人要聚在一起怀念老人的功德。到四七不过。到了五七,也就是5*7=35天,也就是我们生下来已经到“满月”了,这也是要大家聚在一起好好过的。六七不过。七七到后,大家要到坟地里大哭一场,因为七七以过,我们的服丧期就满了,就不需要在过什么“七”忌日了。七七过后再过就是百日忌和周年忌日了。
烧“五七”是民间丧葬习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五七”即人死后第三十五日老人二七灵异事件,传说死者只到那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此夜亡灵要回到阳间的家“省亲”。
按照传统老人二七灵异事件,人死了之后的纪念仪式是很有讲究的。刚死的时候是做七——就是从刚死的那天算起,每隔七天做一次祭奠,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断七。之后就是百日,周年,三年,十年……渐渐的拉长距离,再大的哀伤也该渐渐的淡了
这些之中,五七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说死了的人会在这一天回家,最后看看他的家人,然后去投胎,或是去阴司居住老人二七灵异事件。为什么选死了后的第三十五天呢,乡下有这样的说法:一开始魂灵浑浑噩噩的,没有离开身体,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死了,等过了一个月,他想起来却发现身体里的骨头都松开了,再也起不来的时候,终于真正意识到自己是真的死了,于是那个魂灵长叹一声,爬出坟墓,来和家人做最后的告别。想知道人死后这些日子都干什么了
五七祭奠活动格外隆重,亲友都要前来吊祭,最后还要焚烧亲友为亡者准备的纸人纸马、灵屋花轿、城垣桥池和用火纸做成的“包袱”等物品,据说这样可以使死者在阴间有房可住,这叫做"化库",现在则把纸糊的家电焚化给死人,好让死者在阴间也过上"现代化" 的生活。
五七
的仪式很讲究,要在灵堂摆一桌菜,倒上酒倒上茶,在生前住的房间里摆好洗脸水和洗脚水,在生前睡的床上放好生前常穿的衣服——总之就是为他最后一夜的休息做好准备。到晚上10来点,召唤的仪式就开始了(怕他忘了回家么?),大儿子拿着灯笼(怕他看不清夜路么?)爬到灵堂的屋顶上,掀起三张瓦片(??),向着夜空大叫几声“爹爹你回来啊~~”之类的话,余下的人则在梯下跪成一排,该哭的哭,该叫的叫。
到了四十九天,便要做"断七"。断七过后就出了孝期,丧家都很看重。亲朋好友参加"断七"礼仪活动。"断七"这一天,请道士和尚来做道场,美其名曰"保太平"。因为这一次则是为活人祈祷。念经拜忏之后子女们便脱下丧服,换上常服。
父亲说过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邻村的人,爸爸说亲口听那个人说的。
邻村的这个人,早就去世了,这个人挺传奇的,跑过马帮,当过土匪,还当了几年国民党的兵,后来解放了,回家娶妻生子,务了农,这个人,平时很少说话,只是喝点酒后,才会说一些,他经历过的事。
他说他家是承德那边的,后来穷,出来要饭,就当了土匪,土匪也不尽是打家劫舍,有时候会给有钱人押送东西,挣点辛苦钱,有一年,他和几个山上的兄弟,送一批东西,东西送到后,商量着,回去的时候走小路,快些,都是轻手利脚的人,没啥东西,不用走大路,走了两天后,黑天了,就来到一个村子,离村子有两里多地的,一个地方,有一处院子,修的很好,门高墙宽,房新屋亮,几个人,敲了半会门,也没动静,就推门而入,进到院里,房子很好,就是没有亮光,喊了几声,也无人应答,几个人走的确实也乏了,就进了屋,摸索着点上了油灯,屋里被褥家具一应俱全,就是没人。
几个人,到了厨房,里面啥都有,米面柴火,几个人七手八脚的做了饭,吃完了,就困的不行了,一铺炕被子啥都有,就铺吧铺吧,脱衣睡下了,邻村的那个人,心里就犯嘀咕,怎么会没人呢?人那去了?这也不像荒宅呀?,他寻思着,就没脱鞋和衣裤,别人都是头朝外睡,他自己头朝里,就躺下了,半夜,外面好像起风了,唔唔得声,屋里其他人睡的正鼾,突然门就被什么东西推开了,随着就进来一个东西,黑乎乎的,看不清是什么,这个东西走路很轻,俏俏的,来到炕边,就听见,咔的一声,一颗人头就下来了,那个东西用嘴咬着,嚼着咽下去了,邻村的那个人,因为头朝里,一看不好,猛的起来,踹开窗子,就往外跑,因为窗子没开好,窗棂挂住了衣服,还在他后背划了一道深口子,他也顾不上疼痛,翻出院墙,一口气跑到村子里,用力的大喊,村里有人,将他请进屋里,他说他当时就口吐白沫,说不了话了,缓了许久,他才恢复意识。村人听到他断断续续的诉说,才明白发生了啥,有的人就说了,村外的那家人是从别地搬来的,盖了新房子,没住多久,就看不到那家人了,村里人以为,那家人搬走了。
邻村的人,后来还撩起衣服,给父亲看过他后背的伤疤,父亲说那道疤很深很长。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