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吧,题主应该先想法子搞明白一件事儿——究竟是谁让墓主人不得安睡挖墓时的灵异事件?
如果能劳驾动脑筋想想这个的话挖墓时的灵异事件,应该也就不会提出这么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了。
我们假设有个东周时代的秦国国君,生前威风凛凛,雄霸一方,死后自然也是风光大葬,有高规格的墓穴,全长超过300米!里面有上好的棺木,还有黄肠题凑挖墓时的灵异事件。大臣们为了表达哀悼之心,甚至杀掉了180多人给他殉葬!
当然挖墓时的灵异事件,还少不了的就是随葬品啦。什么青铜器啦、金银器啦、玉器啦,统统往里面放,直到放不下为止。
不幸的是,钱多招贼啊。从古至今,这位国君的陵墓就没消停过,盗墓贼频繁来光临。早期的盗墓贼,只是来拿走最值钱的黄金、青铜,后来的就不讲究了,只要能卖钱,就统统拿走,说挖地三丈都不为过。后来根据统计,这座陵墓一共被盗掘了至少247次!
盗墓贼就这么在里面乱翻腾,他们考虑过这位死鬼国君跟殉葬者的安息吗?
当然是不会考虑啦,要是尊重死者,就不会干这个营生。
莫急,那些盗出来的东西去哪儿了?
很遗憾,它们没有进入我国的博物馆,而是四散流落,还有的漂洋过海,被走私到了国外,再也难以重见天日。甚至当它们在某些拍卖会上出现时,人们也不会联想到这座被盗的国君陵墓。
△海外追讨而来的秦国金器
我们再假设有个汉代人,生前虽不是大富大贵,但也算是小康水平吧,死后儿女孝顺,而且当时普遍讲究厚葬嘛,所以也精心为他安排后事,专门找来木材,在墓坑里修建了椁室。
原本,这座墓就安安静静地存在了两千多年,意外的是,里面的木材居然保存挺好,尤其是棺材,大体还保留着基本结构。
直到前些年,当地某个施工单位在这里开展工作,在挖掘机的铁爪下,这座墓暴露了出来。遗憾的是,施工方并没将《文物保护法》放在心上,毕竟time is money,为了争分夺秒,就选择踢开这个“绊脚石”。
于是在轰鸣的机械声中,这座墓被毁掉了,那个好不容易保存下来的棺材也被拖了出去,装车,准备拉到僻静处丢掉。。。
上面这俩例子,都不是答主编造的。
第一个就是著名的秦公一号大墓,位于陕西凤翔,墓主人被推定为秦景公。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开展了多年的抢救性发掘,很遗憾,劫余的文物都是一些小件,最珍贵的早已无影无踪。
第二个位于四川绵阳,考古工作者赶到时,施工方正准备将汉代棺木丢弃。
诸如此类的事件,每天都在我们这个号称大力保护文化遗产的国度上演着。盗墓活动屡禁不止,基础建设如火如荼。
而考古工作一方呢,早已贯彻了“非主动发掘”的原则,只要这些古墓葬或者古遗址没有被盗、没有被施工破坏,就不能进行发掘。
两相对比,孰弱孰强,一目了然。
批评一个不太了解的事物很容易,敲敲键盘就行了。可是想要做点实实在在的事儿很难。这么些年来,答主逐渐变得对舆论失去了任何期待,因为无论你再去科普、再去宣传,也比不上盗墓题材的电影、小说,也比不上一句“考古就是国营盗墓”的调侃。
有莫子办法?做分内事儿而已。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