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你才幸福,与我共分享刺猬效应。

刺猬效应:《论语》,不知礼无以立,立的是什么呢?是立身吗?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刺猬效应;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刺猬效应:《论语》,不知礼无以立,立的是什么呢?是立身吗?

释义:不知道天命刺猬效应,就不能成为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辩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她)。

刺猬效应:《论语》,不知礼无以立,立的是什么呢?是立身吗?

由此可见,“不知礼无以立”中的“立”指是“立身”,但不是全部。为什么呢?从原文岀自《论语》中的这段话来分析,孔子对君子提出的立身要求有三个方面:知命刺猬效应、知礼、知言。

刺猬效应:《论语》,不知礼无以立,立的是什么呢?是立身吗?

所以刺猬效应,不知礼无以立,此句中的“立”仅是立身的三要素之一:知礼部分。

在孔子时代,那时的“礼”的内容较广泛,包括礼仪、礼貌、礼法等等。

说到礼,大家都非常清楚,也很重视个人礼仪规范。因为若是对人或事,不施于礼节,一味由着自己的个性不对其尊重的话,别人也同样不对你礼貌,所办之事就不一定能成功。

礼,是双方沟通交流习惯,于人关系融洽,于事益善良多。

孔子重“礼”,那他是如何做到的呢?孔子是个懂礼守礼的人,不仅给别人讲礼,也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他把礼养成了好习惯,也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例如:孔子乘车出门,看见二人以上的,他会站在车上向他们(她们)行礼;遇到三人以上的,他就会下车来向他们(她们)施礼。

可以这么说,孔子一生是礼仪的一生,是懂得礼、传授礼、践行礼的榜样。

不知礼无以立,那我们如何去“立”呢?人生要先学礼、懂礼,后守礼并践行礼。

常言道:礼多人不怪。懂礼知礼的人越发受到人们的尊敬,与其本人礼节性招呼周到或办事守礼节有着重大关系。

一个懂礼貌的小孩,无论年老者是亲非亲的,常会拿糖果施舍与他(她)。这虽然是一个小奖励,但其中折射的是做人的基本礼节及其家庭教育有方。

人生一世若连最起码的礼仪都做不到,又何以能安身立命呢?一个人放纵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困忧。说你不懂礼吧,也老大不小了,即使不识多少字,也能学人有个样吧。见一面打个招呼不为难事,只是嘴巴上的功夫和一个谦虚的态度;做事时晓知以礼,可能避免一些尴尬局面岀现。

至此,不难窥见,一个人不知礼,到哪里都不受待见,也难与人相处。

只有以礼待人或事,才能不到处碰壁,减少失节。礼轻情意重,知礼好成功。

一言以蔽之,不知礼无以立,为人处世事无常,兴国安邦礼制强。无礼非君子,有礼才丈夫!

小陈在上海工作,妻子则是在无锡。因为上海到无锡的高铁很方便,因此小陈每个周五都会乘坐高铁回家,这个时候,他就会在微信里事先和妻子商量着这个周末要怎么过,各抒己见,互相交流,于他们而言,有点像又回到了恋爱时期的感觉,让他们彼此心里很是期待,每当这个时候,小陈总会想着给妻子带点小礼物,比如上海的特色小吃什么的。

刺猬效应:《论语》,不知礼无以立,立的是什么呢?是立身吗?

像小陈夫妻俩这种状态,我国有一句俗语可以用来描述。这句俗语最早用来描述夫妻之间偶尔短暂分离后再相聚,感觉感情似乎更进了一步,更浓烈了一些,变得更加甜蜜的一种感情状态,这种情感体验,称之为“小别胜新婚”。

刺猬效应:《论语》,不知礼无以立,立的是什么呢?是立身吗?

刺猬效应:《论语》,不知礼无以立,立的是什么呢?是立身吗?

刺猬效应:《论语》,不知礼无以立,立的是什么呢?是立身吗?

刺猬效应:《论语》,不知礼无以立,立的是什么呢?是立身吗?

小别若要胜新婚需要什么心理要素表面上看,这种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周边,似乎很常见。有些情侣、夫妻之间偶尔的或者时不时的分别一下,然后再重聚,彼此之间的感情好像看起来似乎是变得更好了,在夫妻亲密生活上也好像更加愉快和谐了。其实这是因为人在短暂分别后,大脑对于彼此的记忆停留在激情时刻,内心产生了思念、急切的亲密需要,当两个人再次见面时,情感得到了宣泄,心理需要得到了满足。

具体怎么解释呢?斯滕伯格曾提出爱情三角理论,指出真正能够比较持久的爱情至少应该包括三个要素,即激情、亲密和承诺。

其中,激情包括身体上的吸引,两个人之间想相互靠近,想亲密接触。比如说,像小陈这样的,当他给妻子发微信,说自己周五就要回来了,妻子的内心充满了各种小期待,两个人虽然离得不远,一个无锡,一个上海,但毕竟不是在同一个地方,也不是天天在一起,加上小陈总是会带点小礼物,制造一些小惊喜。对于小陈而言,内心则是充满了各种小激动,想象着自己的妻子收到小礼物时候的表情和心情。有的人想着想着,会情不自禁的发出会心的笑。

不过,一些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男子,很容易夸大激情要素,尤其当女孩子长得漂亮,身材又好的时候,男子很容易因为自己一时的意乱情迷,认为自己很爱她。事实上,仅有这个要素是不够的。

除了身体上本能的吸引力,精神上的吸引力,心理上的彼此亲密亲近感也很重要。也就是说,你对你的爱人有的不仅仅是一时的激情,还有长久陪伴的亲密感和亲近欲,彼此互相关心,这样,小别之后才会胜新婚的感觉。

有了前面两个要素之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要素,是小别胜新婚能持久带来感情递进和爱情能够长久的关键,这就是承诺,是一个人想要对另一个人负责,是两个情侣、夫妻之间彼此的担待与责任。只有当你愿意为对方放弃整片森林,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两个人都愿意携手并进,小别之下产生的胜新婚的感觉才是真实而弥久的。

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爱的需要也会发生一些小变化。

当荷尔蒙下产生的激情有所消减,小别胜新婚就成了情感倦怠的调节需要那些天天在一起的情侣、夫妻,每天见面,每晚睡在一起,想见你随时可见,想要你随时可得,看上去好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实往往很容易吵架,闹矛盾,时不时发生冲突,貌似感情随时可能破碎一般。

其实他们是彼此之间产生了审美疲劳,也称情感倦怠,属于一种感觉适应。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任何外部刺激最终都会有被适应的时候。这就意味着任何的外部奖励,不论是金钱、美食还是升职,都只能提供短暂的心理满足感。

比如说,有个小孩很喜欢吃糖葫芦,经常吵着要吃。父亲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后来,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在一次带孩子外出的时候,一下子买了10串糖葫芦给孩子,要求孩子一口气全部吃完,中间不许喝水,不许吃别的东西,否则以后都不给买了。孩子起初是很高兴的。但是,当孩子吃到第四串的时候,已经开始吃不下去了,到后来,吃进去的全部吐了出来,从此再不吃糖葫芦。如果将这应该用育儿当中,经常给孩子吃同一种喜欢的食物,不久之后,孩子可能再也没有喜欢吃的东西了,就像衣服穿久了总想换新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喜新厌旧”。

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意味着任何的外部损失,不论是金钱还是降职,通常带来的也是短期的幸福感下降。

比如说,一个人经常被打,一开始很不舒服,后来慢慢的习以为常了。某天突然不再被打,他开始庆幸,感觉很幸运或者有好运要到来。又或者,父母总在你耳边叨唠,一开始你觉得很烦了,时间久了,竟也麻木了。

既然所有的外部刺激都会有被适应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可以尝试着更换刺激源,提供不同的刺激,比如说换了新衣服,两个人短暂的分开。此时,如果两个人感情深厚,则距离产生美,彼此之间再次产生神秘感和吸引力。强烈的思念使双方产生强烈的电磁波,新鲜感和吸引力大增。彼时,两个人彼此分开了,因为思念和渴望而选择性失明的看不见对方身上的缺点,此时,见面的时候,思念与欲望在作祟,而忽视了对方身上一些曾经子在你看来很不讨喜的毛病,这时,所有的事基本上都不是事了,彼此产生盲区,表层上看到的一直是美好的。但是,如果两个人本身的感情并不深,甚至是感情不和,本来就纠纷不断,那么,小别可能不是胜新婚,而是赢得了新欢。

从人际距离的角度讲,适当的小别,有助于感情的增进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有时候,两个人距离太近了,就像刺猬一样,本来是想抱团取暖,结果却互相刺伤了,因为彼此之间没有恰当的距离,这就是刺猬效应,也称心理距离效应,包括心理距离、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即人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

每一种距离的保持,在一定的时间段内,都会引起不同的效果。与别人的心理距离过近,容易使个人丧失了原则;与别人的空间距离过近,则会使对方感到自己受到威胁,甚至产生一种被侵犯的感觉;而与别人的时间距离过近,如经常占用别人的时间,则会影响别人的生活,可能会影响彼此之间的感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一种不尊重的表现。

家庭最常见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其实也是这个道理。父母认为子女是自己生的,自己要教育,于是什么都要管,包括日记什么的都要翻,让子女觉得自己毫无隐私可言,受到了伤害。

同样的,夫妻之间,可能妻子或丈夫也有一些属于自己的秘密,但是某天另一方不小心翻了出来,还看得津津有味,甚至到对方面前不知所谓的分享,或是炫耀,这就让对方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尊重。此时,两个人都没有把握好心理距离。

假设前面提到的小陈和妻子是在同一个城市上班,并没有分开,那么,很有可能,他们会像绝大多数的夫妻一样,渐渐的彼此厌倦,互相嫌弃。为什么?因为,迄今为止,在多数国人眼里,仍然不知道界限为何物,或者把握不好界限。

当两个情侣或夫妻相处于同一屋檐下,很多事情就变成了共同的事,比如说其中一方固定的洗衣做饭,固定的收拾房间,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有翻动对方物品的时候,此时,其中一方就可能会产生一种被侵犯感,另一方则会觉得自己做的没错,两个人之间就应该没有秘密。当然,实际上不太可能,任何人都有需要独立空间的时候。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需要彼此反思,适时调整一下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让彼此有一些各自的空间,缓解没有界限感的亲密带来的焦虑。不过,做这一切的前提的是,两个人之间彼此保持着互相的期待和爱情,否则,距离产生的不是美,很可能是小三。

小别胜新婚并不适合所有夫妻有一点需要提及的是,小别胜新婚并不是适用于所有夫妻和情侣。如前面提及的小陈,他和妻子结婚的时间不长,小别会有一种新鲜感,加上两个人善于经营婚姻,知道彼此尊重,互相交流,也知道怎么给对方制造小惊喜,在这种前提下,小别对于增进感情是有帮助的。

但是另一对,比如说高先生,和妻子已经结婚18年了,此时他们更追求日子的稳定,家庭的和谐。“小别胜新婚”这种操作,对于他们夫妻俩而言,几乎没有什么感觉。用高先生自己的话说,“小别胜新婚”只适用于新婚不久的夫妻。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在生物学上,爱情通过进化力量的主导,伴随着爱情激素的分泌而产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引发人的欲望,一种是性吸引力,一种是依恋。这种产生于脑部的化学反应,产生的时间仅有1/5秒,产生的效果就像可卡因带来的兴奋与刺激。在谈恋爱时,皮质醇的增加,神经递质的分泌,神经生长因子,以及多巴胺、去肾上腺素在关系吸引力上有着一定的作用,它们负责人类的热恋和长期爱情。

当内啡肽产生,两个人步入婚姻殿堂,彼时,后叶加压素则会使人开始趋于冷静,思考接下来要面对的人生。这正是为什么有的人觉得结完婚以后不久,似乎就一切归于平淡了。其实,是大脑本能的判断,提醒人履行自己的义务,尽自己应尽的责任,此时的人们也更趋于寻求平淡的生活。“小别胜新婚”这种体验来得快,去得也快,有的压根来不了。过不了多久,彼此之间又开始相看两相厌了。

所以,情侣、夫妻相处的本质是,对方是你生命的一部分,你们彼此重视,互相包容,不是被激情和热烈蒙蔽了双眼,而是彼此让对方看到自己的全部,了解自己的全部,互相肯定与欣赏,接纳好与不好,而不是用“小别胜新婚”去掩盖问题,这样的爱情才能长久。

以上是我的回答,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欢迎下方评论区留言,共同探讨。

这里是心理咨询师里外雅堂,码字不易,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个赞;如果我的回答对您和您的朋友有帮助,请转发给他们。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