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分封的诸侯中有两个韩信韩信是如何死的,一个是韩王韩信,一个是淮阴侯韩信。
韩王韩信是个菜鸡,他在和匈奴打架的过程中,被人家放学后堵在校门口收保护费韩信是如何死的。
于是,他便背叛了刘邦,加入了匈奴人的阵营,结果被刘邦手下柴武给斩杀了韩信是如何死的。
淮阴侯韩信恰恰相反,这是一个猛男,打败天下无敌手那种韩信是如何死的。
结果,因为能力过高,遭到吕后、刘邦他们猜忌,最终被陷害暗算韩信是如何死的。
第一个韩信实锤造反了,而淮阴侯韩信是否想要造反,这却是一件值得商榷的事情。
一、淮阴侯韩信和陈豨谋反的经过为了方便区分,接下来,我们讨论的韩信,专指淮阴侯韩信一人。
《史记》中记载,韩信的罪名是造反,而整件事情要从韩信和陈豨的一次谈话说起。
当年,陈豨被任命为钜鹿郡守时,他前来和韩信告别。
韩信拉着他的手避开了所有人的耳目,找了一处僻静的地方,然后满怀心思的神色对陈豨说:“我有些心里话想对你说,你愿意倾听吗?”
陈豨答道:“将军你我之间不必客气,你但说无妨。”
“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大意你现在危险了,表面上看你得宠了,实际上只要刘邦对你起了疑心,你就在劫难逃,不如我们合伙造反吧,那样天下就是我们的。)”
《史记》的记载相当有意思: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
后来,陈豨造反了,韩信眼看老伙计等不及了,竟然先反了。
于是,他便写信告诉陈豨:你不要着急,我马上找人去攻打吕后,助你脱困。
事情在这儿,其实就已经有点不像兵仙该有的大局观了,他这里都已经打算造反了,结果韩信却在接到吕后的旨意过后,孤身前往长安,最后导致惨死的结局。
二、韩信可能谋反吗韩信被杀这里,相当蹊跷,以韩信的能力,如果他真的要造反,是完全有能力起兵抢先吕后一步,击败对手。
可韩信,却在打算谋反的时候,不带兵马,独自去见他想杀的人,这里未免过于贬低韩信,让人读起来有一种想要欲加之罪的感觉,仿佛造反这件事,就是为了杀韩信师出有名一样。
《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记载,韩信被杀前,说了一番话: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史记前后的记载自相矛盾了,该书一边说韩信造反属实,都布置妥当了,结果却傻乎乎送上门被杀。
而临死前,韩信却说:早知道我会死,我就该听蒯通的话造反了。
这哪里像一个已经造反的人该说的话呢?
所以吧,看这段历史的时候,需要认真取舍。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汉初三杰,只有韩信死于非命。原因的确在他自己身上。
感谢汉史迷的好问题。其实与其说韩信是被萧何与吕后杀死的,倒不如说他是被自己害死的,因为他对政治太不敏感了。而且韩信之死,不是骤然间发生的,经历了一个由王降为侯、由侯变成囚、因变而死的一个缓慢过程,可谓是危险步步降临。但凡他懂得谋身之道,都能免死,所以刘邦对他的死很惋惜。
由王降为侯,韩信再无用武之地项羽死后,刘邦趁机夺取韩信兵权,并改封韩信为楚王以便就近控制,移都下邳。
刘邦欲捉拿锺离昧,但锺离昧素与韩信交好,于是锺离昧逃到楚国。刘邦得知锺离昧逃到楚国后。不久就有人上书告发楚王韩信谋反。刘邦向诸将征询对此事的意见。诸将都说:“赶紧发兵,活埋这个忘恩负义的小子!”高祖自知这些并不是好主意,就没有吭声。
这时,张良已经借口有病而功成身退了,只有陈平依然是刘邦身边最重要的谋士。刘邦便向陈平请教,陈平开始不肯出主意,直到刘邦再三追问,并说:“我打算派兵前去讨伐他,你看怎么样?”陈平沉着地反问道:“这次有人上书告发韩信造反的这件事,还有人知道吗?”刘邦说:“没人知道。”“那韩信自己知道吗? ”“也不知道。”陈平低头沉思了一会儿,又问:“陛下的军队比韩信的军队厉害吗?”刘邦回答:“不见得。”陈平又问:“陛下手下的战将中,有谁在战场上能敌过韩信?”刘邦回答:“没有人能敌得过他。”陈平说:“军队实力不如韩信,将领又不是韩信的对手,现在您反而要出兵去打韩信;一旦引起战争的话。胜负就难以预料了。这样做我真是很为陛下担心啊!”刘邦一听,十分着急,连忙问有没有什么稳妥的办法。陈平说:“古时,天子常常在全国各地巡行,会见各地的诸侯。南方有一个地方叫云梦大泽。陛下装作出游云梦泽,要在陈州会见各路诸侯。陈州在楚地西界,韩信听到天子出游,又到了他的地盘上,他当然会来谒见。当他谒见陛下的时候,您便可以把他抓起来。这样就不用派兵,只需一个武士就足够了。”刘邦依计行事;韩信果然在路中央迎接。刘邦便让埋伏下来的武士将韩信捆得结结实实,投入囚车中。
刘邦既能把权力授予韩信,同样也能够收回,这就是权力游戏的规则。
后来刘邦把韩信贬为淮阴侯,留居京城,不让他到外地任职,韩信也就不能再有所作为了。
由侯变死囚,只缺一个理由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之后,深知高祖刘邦畏惧他的才能,从此常常装病不参加朝见或跟随出行。在家中闷闷不乐,对于和绛侯周勃、颍阳侯灌婴等处在同等地位感到羞耻。有一次韩信去拜访樊哙,樊哙行跪拜礼恭迎恭送,并说:“大王竟肯光临臣下家门,真是臣下的光耀。”,韩信出门后,笑道:“我这辈子居然同樊哙等同列!”
韩信在被刘邦软禁期间,最多的时间便是与张良整理很多的兵家书籍,总共整理出来一百八十二家,并著有《韩信》兵法三篇 。而刘邦也常来陪韩信聊天,有次谈论各位将军才能的高下。刘邦问韩信:“像朕的才能可以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刘邦说:“你怎么样?”,韩信回答说:“臣是越多越好。”刘邦笑着说:“你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朕辖制?”, 韩信说:“陛下不善于统领士卒而善于领导将领,这就是臣被陛下辖制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汉高祖十年,陈豨起兵造反,刘邦率兵前去平乱。吕后与萧何密谋,伪报陈豨已死,在韩信前来祝贺时趁机擒获,以有人密告他与陈豨共谋,将韩信于长乐宫以五刑处死(先文面,割鼻,砍断左右趾,再用荆条抽打致死,枭首示众,最后大庭广众之下将尸体剁成肉酱),并株连三族。韩信自感未曾负君却落此下场,叹曰:“当初不曾听蒯彻之言,今日才会被人算计。”后世人称
“生死一知己(萧何),存亡二妇人(漂母、吕后)”、“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刘邦平定陈豨,班师回朝,得知韩信已死,既庆幸消除威胁,也为韩信的死感到惋惜。
韩信死于非命,还被夷灭三族,的确够悲惨!
功高震主就一定要死吗?韩信是被自己害死的!所有的大一统的王朝都是打出来的,都是在群雄并立的惨烈搏杀中挺到最后的,因此,古往今来,功高震主者太多了。可是他们未必一定以非自然死亡为人生结局,韩信同时代的萧何、张良、曹参;东汉初年的诸多功臣;唐朝初年李靖等人;明朝初年的徐达,等等。
其实韩信有两次机会可以避免被五刑和夷三族的悲剧结局。
第一个机会在于采纳蒯彻(即蒯通)的计策,拥兵自立。蒯彻,辩才无双,善于陈说利害,曾为韩信谋士,并曾经劝说已受命于刘邦、并正在征讨各地方割据势力时的韩信拥兵自立,却不成功。如果拥兵自立即便不能一统天下,也不至于最后的悲惨命运。
第二个机会在于降为侯之后的自保之道。既然被降为了侯,而且在京城接受监视,此时的韩信就应该收敛全部的锋芒,从内心深处接受这个局面。可是,韩信既保持着高傲,又在刘邦面前锋芒毕露。他的悲剧性结局此时已经注定了。
韩信但凡懂得自存之道,也不会那么惨,这跟萧何和吕后的关系真的不大。
因此,与其说韩信是被吕后和萧何杀死的,倒不如说是被自己害死的。韩信,用兵如神,保身无方!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