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多尔衮和皇太极,他们在后金旧城佛阿拉时期和后来老城赫图阿拉甚至在盛京期间,基本都是年少便参加杀伐,学习文化机会很少,其中有学问有思想的爱新觉罗子弟更是风毛麟角,虽说后来努尔哈赤要求子弟学习汉文化,但年纪大的贝勒基本没有机会。

多尔衮和皇太极:皇太极、多尔衮、阿济格,这些人都会说汉语吗?

会流利的说汉语的爱新觉罗的诸王贝勒除了两三位说的比较好的多尔衮和皇太极,基本都是只会说简单的词汇,而大部分都要靠翻译,所以特别开设了“直文馆”这个翻译机构,像硕色,希福,索尼,范文程这些人专门负责翻译工作。但统治者他们的蒙古语都很好,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帝王和诸子基本都与科尔沁,喀尔喀蒙古联姻,加之建州与蒙古接壤,双方结盟攻伐不断,所以他们的蒙语很好。

虽说清朝早期入关之前,早期满洲人对汉语著作都比较自爱,尤其是三国,水浒等军事题材的作品多尔衮和皇太极。甚至还会将其中的名句作为对联贴在门上,但是书中的故事都是通过讲解或者翻译成满文,拿本儿书让他们看他们是看不懂的,但后期随着与大明的正面交锋和与汉族人交流越来越多,他们的汉语水平也越来越高,到了萨尔浒之后,大战宁锦之时,随着汉臣和降将的增加,个人估计,多尔衮,豪格,阿济格,多铎等相对年前的诸王贝勒已经能用汉语简单交流了。

在满洲早期天命年间多尔衮和皇太极,掌握汉语最好的爱新觉罗子弟应该是代善的第三子萨哈廉,书中记载他通晓满,汉,蒙三种语言,小时候还学着书本里的故事自比绿林中人,会写汉语对子门联等,后来清初六部他管理礼部,前往蒙古诸部用蒙语宣示后金国诸项法律礼仪,或着用汉语处理汉官纠纷等。可以看的出来,他是可以不用带翻译的。

阿敏(四大贝勒之一)多尔衮和皇太极,岳託(代善长子)等率后金八旗攻击朝鲜位于平安道郭山郡境内的凌汉山城。除了军事攻势,岳託还展开了舆论攻势,一路上散发翻译成汉字书写韩润所写的《致朝鲜国王书》,并将其缚于箭上射入凌汉山城。是岳託等人说,然后翻译成汉语,在给朝鲜人看。在《燃藜室记述》,二贝勒阿敏派遣通晓朝鲜语的旗兵登上义州城附近的高地,向城内高声喊话,阿敏等人都说满语,不会说汉语,朝鲜的官员见到后金主将需要通过汉满语或满朝语翻译。

最后,皇太极曾经说多尔衮“于昆仲之间读书最勤”,说明多尔衮有一定的汉语基础,会听会读。通过后来的不断学习,应该说和写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后来祖大寿投降,和在山海关与吴三桂的对话来看,他基本可以用汉语做交流,但很可能是翻译配合的情况下。而他的兄弟阿济格和多铎可能水平要比他差一些,后来的顺治则接收系统的汉语教育,汉语说话写作这些方面就完全没有问题了。皇太极则估计汉语水平就不是很高了,但简单的句子应该还是可以听懂的,至于说和写就不行了。

仅仅是个人推断而已。

皇太极和多尔衮两个人都是大清早期的创始人,无论是个人能力,还是对大清国的贡献来说,也都是旗鼓相当,难分伯仲。如果非要分个谁高谁低,那我们只能按照两个人的历史足迹去探访,毕竟两个人相差了十多岁的年龄。

多尔衮和皇太极:皇太极、多尔衮、阿济格,这些人都会说汉语吗?

我们从年龄上先说一说皇太极这个历史人物。皇太极的父亲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历时长达三十多年时间,在这期间的后半程,皇太极正值青少年时期,他追随父亲努尔哈赤东挡西杀,南征北战,多次在重大战役中履历战功。皇太极在著名的萨尔浒战役中凭借着过人的胆识,足智多谋出奇兵,以少胜多。这些英勇无畏的表现深受其父亲努尔哈赤的喜爱和赞扬。后来被封为四大贝勒之一,权利仅次于努尔哈赤。

多尔衮和皇太极:皇太极、多尔衮、阿济格,这些人都会说汉语吗?

随着努尔哈赤的去世,皇太极在众多兄弟中间脱颖而出,被以代善为首的朝中大臣推举为努尔哈赤的接班人。成为后金新的领袖。皇太极上位之后,改变了他父亲的许多政策,比如保护汉人,重用汉人,允许汉人做官等。在一定程度缓和了与汉人之间的矛盾。在权利分配上削弱了原来八大臣的许多权限,加强了自己的中央集权制度。另外皇太极曾经两次打败朝鲜,迫使朝鲜转向自己称臣。从而使自己的大后方基本处于稳定。并在1636年创立了自己的大清帝国。为以后进攻大明王朝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上述这些政策的制定,以及最高战略目标树立,都提现了皇太极高超的政治智慧。

多尔衮和皇太极:皇太极、多尔衮、阿济格,这些人都会说汉语吗?

多尔衮所取得的成就,是在哥哥皇太极创立的大清帝国内完成的,也就是说多尔衮的事业是在皇太极制定的战略目标下进行的。不论多尔衮后来取得多大权利,他只是一个执行者,他并没有在后来的治国理政中提出过什么有价值的政治策略,而是忙于朝廷权利的争夺,排除异己之事。

通过我们上面对两位历史人物的简单论述,不难看出二位在治理国家上的不同风格。谁高谁低,相信您能有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当然上述观点是我一家之言,不妥之处还请指正。(图片依次为皇太极,最后多尔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