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物学上来讲美人鱼化石,是不排除有这样的可能性的,因为生物本就是多样性的,出现这样的物种也不奇怪。就像人类存在的返古现象一样,基因在遗传的过程中总是充满了各种偶然性。
1990年,中国的考古学家在黑海附近的一个坟墓里面,发现了一条美人鱼,她像传说中的一样,上半身像人,下半身有一条鱼尾,身高173厘米,根据骨龄推测大概100岁左右美人鱼化石。这一点充分说明了不仅存在美人鱼,还存在他们的文明。
随后美人鱼化石,科威尔的红海海岸再次发现了一条已经死了的美人鱼。奇怪的是这条美人鱼上半身是鱼,下半身却是人的身体,也有十个脚趾。虽然诧异,但是这样的结构可能才是在海里生存的人鱼最佳结构。
随着1991年考古学家公布展览了在南斯拉夫挖出的第一个完整的美人鱼化石美人鱼化石,彻彻底底的证明了这个物种曾经存在过。但是并不是像人们想想的那么美丽或者上半身和下半身都进化的那么彻底。
他们可能有着类似人的地方美人鱼化石,但是这些地方的鳞片或许还没有褪去,他们的皮肤为了低档海水的侵蚀会粗糙无比,甚至性情也会凶残无比,不懂得所谓的温柔善良,更加不会有人类的智慧。
在中国,美人鱼是从鲛身上演变而来的。鲛本身就是一种很凶残的海底生物,性淫,及其狡猾。它们通常是群居,捕猎和解决食物的凶残程度比之食人鱼也不遑多让。或许这才符合人鱼的本色吧。说到这里,有没有打破你的人鱼梦呢?
来自网络
然而,童话里总是骗人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看看,蓝色大海中的“人鱼”究竟是什么样吧!
秃头海怪
一个姓柳的广东人,曾经给聂璜画过一种生物:“人鱼”。但聂璜不相信有这玩意儿,因为它太怪了:“其长如人,肉黑发黄,手足、眉目、口鼻皆具,阴阳亦与男女同。惟背有翅,红色,后有短尾及胼指,与人稍异耳。”后来聂璜看到《职方外纪》和《正字通》都记载了这种生物,才把它画在《海错图》中。看这图,也不怪他当初不信:就是一个后背长鳍的秃顶中年男子。
图:摘自《海错图笔记》
从鱼到人
人鱼是历史非常悠久的传说生物。先秦的《山海经》里就多次出现:“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人鱼,四足,其音如婴儿” 。有人据此推测,早期的人鱼指的是大鲵(娃娃鱼)。
晋代的《博物志》又记载了鲛人,说它能纺织。那么就应该有人手了,但身体还是鱼形。
宋代《徂异记》里的“人鱼”就更像人了:“沙中有一妇人,红裳双袒,髻发纷乱,肘后微有红鬣……此人鱼也。”在《海错图》中,人鱼背上的红鳍也许就是“红鬣”的变化。
图:摘自《海错图笔记》
总体来看,人鱼的形象流变,是从鱼越来越像人。到了《海错图》这里,连鱼尾都快消失了。这种神话生物,现实中实在没有严格对应的原形。人们创造出这样的形象,更多是“深海恐惧”的体现,或是为了借物喻人,表达情感,就像《聊斋》里的狐仙故事一样。
消失的微笑
今天,人们总说:“人鱼其实就是儒艮!”但似乎没有像样的证据。儒艮是海牛目的一种哺乳动物。据说它会把幼崽抱在怀里,露出海面喂奶,头上还顶着海草,看着像女人一样。其实这也只是传说,目前没人拍到过,可信度不高。儒艮喝奶是在水下喝,母亲的乳头在腋下,小崽含住直接喝就行,不用妈妈抱着,也不用露出水面。
不过儒艮确实是中国的海兽里最像人的了。它的鳍肢像人的胳膊,面部像微笑的胖子。《海错图》说,有人在广东海面抓到过人鱼,养在池中,“不能言,唯笑而已”,不禁人想起儒艮。
图:摘自《海错图笔记》
儒艮生活在印度洋、西太平洋热带及亚热带的海域中,澳大利亚最多,有85 000多头。中国是它分布的北界,只在海南、广西、广东和台湾有零星分布。那里部分区域的海底长满海草,正是儒艮的食物。20世纪50年代,儒艮还不算太罕见。1958年12月23日至1959年1月3日期间,海南岛北部的澄迈县共捕获儒艮23头。
广西合浦也是儒艮出没的热点地区,解放前,当地渔民视儒艮为神异,不敢捕捉。1958年以后,开始大肆围捕。1958~1962年,竟捕获了110头之多。1975~1976年又捕获28头。每次发现记录都是捕捉记录,当时的人也不知怎么了,看到儒艮就一定要把它抓住,好像不抓就吃了亏一样。
1992年,人们终于醒悟过来,在合浦建立了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是晚了。之后儒艮只以个位数出现。1996年和1997年,各有一头儒艮被渔民非法炸死。1997年,3头儒艮从铁山港3号灯标向营盘方向游去。2000年,沙尾村渔民发现3头儒艮,有一头搁浅被解救送回大海。2002年,沙田村渔民发现5头儒艮在距船七八米处浮起。2014年,我来到合浦保护区采访。海边的大广告牌上印着海草、儒艮、中华白海豚、文昌鱼和中国鲎的照片,告诉当地人这些生物都需要保护。我问队里的专家:“现在还有儒艮吗?”专家说:“没了好久了。现在我们在保护海草,希望儒艮来吃,但是人家不来了。”
图:摘自《海错图笔记》
《海错图笔记》的源头追溯到聂璜的《海错图》。他一位具有现代博物精神的清代手绘师。《海错图》一本面世不久即被皇家珍藏的清代海洋生物图谱。张辰亮,昆虫学硕士,中国国家地理《博物》杂志资深编辑,博物杂志官方微博运营主管。为各大媒体撰写过百余篇科普文章。擅长用幽默的文字为网友鉴定物种,热衷园艺手作,尤其喜欢使用灵魂画作为粉丝答疑解惑。他是科普达人,经常在微博上幽默地“调戏”粉丝,“打脸”热评;他运营的@博物杂志微博达550万粉丝;他还出版图书《海错图笔记》《掌中花园》。
海洋是生命的起源地,也是文化的摇篮。千百年来,人们感知她、了解她并且有序地利用着她,诞生了无数美妙的故事。而《海错图》当之无愧是其中之一。更为可喜的是,年轻的作者通过阅读、考证和实地调查,把这本古老的海洋生物图谱从遥远的年代拉到我们眼前,生动地描述了海洋生物几大类群的分类与分布、生活史特征、行为及繁殖生态,乃至与之相关的食文化;特别值得称赞的是,海洋生物资源保护的理念也贯穿了全书。相信读毕此书,你一定会对海洋产生亲近感。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张洁 博士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