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个人看法,还是偏同于木易观察友的观点。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古代三大哲学体系萌于殷周,成形春秋,又终历朝历代臻于固定的思想体系,其中儒家思想为中古时期的正宗哲学。核心以仁和礼为中心,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始终受主流意识的影响,屈原是我国古代爱国诗人,曾任楚国左徒,三闾大夫,面对楚国受奏国欺负,软禁国君,割让疆域的倔辱,并不受仁礼的束缚,力劝继位国君,操练兵马,激励将士,革新政治,变法图强,为国家报仇雪耻。这一主张被保守势为排挤打压,遭了个贬职放逐的结果。终因痛疾国势危殆,政治主张无法实现,自投汨罗江以死明志,誓死抗争。我国从古至今,朝代更选,沧桑变故,最终成为讫立于世界之林的强盛国家,没有像屈原等众多爱国志士的精神激励,何谈盛兴,富裕,统一,强大的民族和国家屈原投江的故事!
感谢邀请屈原投江的故事!
说端午节主要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实属牵强屈原投江的故事。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屈原投江的故事,是每年的五月初五,起源于中国,最初只是人们为了去病防疫的节日。早在春秋时期的吴越之地就有了赛龙舟的习俗。粽子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出自许慎的《说文解字》,这个习俗比屈原的生活年代早了四百多年。所以说把端午节是用来纪念屈原的是比较牵强附会的,之所以把端午节跟屈原扯上关系的,就是屈原沉江的日期也是五月初五,因为屈原的事迹非常受大众喜爱与同情,就流传了许多有趣小故事,以至于后来人们只知道端午节是用来纪念屈原的,而把端午节最初的目的祛病防疫给忘了。
屈原当时处在一个奸臣当道,主君不明的楚国,空有一腔的热血和政治理想却无处施展,在国家处于即将覆灭之时,他怀着极度痛苦,极度无望,极度无助的情况下,毅然的选择沉湖来以死殉国屈原投江的故事。
虽说端午节在本质上与屈原并无太大关系,但到目前为止不得不说,正是端午节让我们永远记住了一个爱国诗人屈原。
毛泽东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为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所以他的死,比泰山还重。”屈原(前340年-前278年)就是这样一位重于泰山的爱国的大诗人!后世之人之所以一直崇尚屈原,那是因为他的爱国精神和浪漫主义色彩的文风合力共振!
作为诗人,屈原之死为诗歌注入了悲壮的色彩!就诗歌审美高度与诗歌格局对后世的影响来说,自屈原以来,诗歌开辟了忧国忧民的具有民族与国家高度的审美意识,后世步其后尘者众,独辟蹊径者有之。屈原的诗歌及其风骨,为中国诗歌奠定了坚实的家国情怀的基础。不管后期的边塞诗,还是田园风,凡流传千古的,大凡与家国情怀有关。比如王昌龄、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陈子昂、辛弃疾、苏东坡等历代重量级的诗人作品,或大气磅礴,或浑厚深沉,或雄浑激越,或飘逸峭拔,皆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屈原的死,既是他对于个人爱国抱负无法实现的绝望,更是对于国家沦陷的哀鸣!更重要的是,屈原之死,唤起了无数人对于国家的大爱,从关注个体上升到关注家国命运的高度。 屈原是战国末年楚国怀王时期的三闾大夫(掌管宗族),他立志在衰朽的楚国变法图强,却始终寄希望于愚蠢、颟顸的楚怀王能够给予他足够的支持,最终在楚怀王被秦昭王骗去秦国囚禁致死之后,公元前278年的五月五日在汨罗江边吟哦楚辞一篇后投江自尽。
楚王昏庸无能,张仪三戏楚王,屈大夫汨罗江边吟哦楚辞一篇后投江自尽。
在屈原之后,中国诗歌由小我彻底脱胎换骨走向大我。屈原之死,重于泰山,路漫漫其修远兮,后世之人,任重而道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