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绩出来后高考事件,有疑问,都是报给学校,学校报上去查,不会向考生开放。同时,查时只会查漏改、漏算。

除了是丶非高考事件,对丶错题,其它主观性高的考题,就算每题都是二个老师改后取平均,仍然无法回避个体认识上不同。

如果公开试卷高考事件,就会出现,这题我答的和他差不多,为什么给他6分,我只得4分的问题。

高考是目前最为严紧的考试,因改卷老师个体认识存在的不同,虽在规定批改试卷判断标准后,误差已经很小了,但仍然不可避免高考事件。如果公开,就会有考生和家长为多、少几分没完没了。

所以考卷不能公开高考事件,也不会公开。但大家要相信目前高考所有环节采取的措施,就是为了公平公正,不负考生12年苦读。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最近由于山东冠县陈春秀16年前被人冒名顶替上大学的事情在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仅仅山东一个省后来又陆续查出200多个冒名顶替者,这些事件让人触目惊心,扼腕惊叹。

高考事件:高考答题卡被质疑掉包事件中,为什么不公开高考试卷呢?

我对高考录取被人顶替这件事的看法如下:

高考事件:高考答题卡被质疑掉包事件中,为什么不公开高考试卷呢?

1、这件事有其时代以及社会现实因素

高考事件:高考答题卡被质疑掉包事件中,为什么不公开高考试卷呢?

十几年前,当时社会信息不像现在发达,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的学生最容易被人顶替。一些有钱有势的人的子女平时学习不努力,高考成绩不理想,所以就想到要不劳而获,对其他来自农村地区的考生的录取通知书通过非法手段进行截留,冒名顶替,因为当时要做手脚太简单了,只要将相关人员疏通一下就行。

2、冒名顶替者数量惊人

我认为在全国范围内像陈春秀这样被冒名顶替者的数量会很惊人,现在已经曝光发现的只是少数。直到现在,没有针对性的完善的追责、补偿一整套流程、制度与法规,各个地方的处理方式都不尽相同,导致冒名者的违法成本太低,让人有机可乘,铤而走险。

3、应加大违法处理力度

应该把高考违规违法事件相关法律加以完善,对相关人员加大处罚。随着中国越来越强大,底层人民更希望向上层流动。每一个人都应该靠自己的努力,而不应该依靠不正当手段来获得不属于自己的权利。

4、冒名顶替是一件非常可耻的事情

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考上大学特别不容易,背后付出了无数的艰辛,最后却被他人冒名顶替,从此他的人生以及命运就会被改写,明明可以在学校安心学习,提升自己,见识更多东西,毕业后有个好工作,有个好前途,结果却因为被顶替,只能出去洗盘子,打扫卫生,做最底层的工作,这是何等的不公平以及何等的残酷无情。

5、斩断贩卖个人信息不法链条

我觉得还存在一个贩卖个人信息的灰色链条,有些人专门从事贩卖高考生的联系方式,个人信息,分数,录取通知书等,以获取非法利益。应该加强对这些不法勾当的打击力度,从而逐步减少甚至杜绝被冒名顶替的悲剧的发生。

6、冒名顶替事件都有着共同的特征

这些冒名顶替事件都有着共同的特征,即被冒名顶替的受害者均来自于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特别是偏远的农村地区,没有金钱,没有地位,没有背景。正因如此,他/她们的权利受到侵害之后,往往自身没有能力去调查、去核实、去申诉,最终只能将信将疑地“认命”。

我相信,随着国家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和健全,高考录取信息越来越公开透明,同时加大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这类顶替事件会越来越少甚至完全杜绝。

我就回答这么多!谢谢!

首先,我们应该为山东的处理态度和速度由衷地点个赞。

山东通报两起冒名顶替上大学问题处理情况,顶替者和顶替者的父亲都被采取了强制措施,未来可能会面临牢狱之灾。

曾记得,十年前湖南的罗彩霞被顶替事件,顶替者的父亲被判刑四年,顶替者因为没有在体制内,没有受到开除公职处罚。

山东高考顶替事件,未来大概的处理路径应该是这样子的:顶替者的父亲吃牢饭,顶替者吊销学历,如果有公职,开除公职,如果有其他犯罪行为,吃牢饭。

如此,对于那些在体制内工作的顶替者无疑是个巨大的心理威慑。做过恶的,是继续留在体制内,还是辞职离开,是不是左右为难啊。

另外,顶替事件中,还有一种受害者,就是那些嫁给顶替者或者娶了顶替者的,原本以为找了个美丽少女和翩翩少年来相伴一生,到头来却发现找的却是犯罪嫌疑人,有点亏大了吧?

正在处理中的苟晶疑被顶替事件中,那个邱老师,还能是优秀教育家、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吗?我们静待官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