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婚事件频频上演山东泰安闹伴娘事件,伴娘柳岩在包贝尔婚礼上遭遇婚闹,更是引发全网关注。梳理5年的新闻报道发现:山东是婚闹事件在新闻中的最常出现地;闹婚“受害者”多为新郎,其次是伴郎/伴娘;“受害者”们多被绑、被辱打、被扮丑……
首先非常明确的一点是:闹婚是流传了千年的一个陋习山东泰安闹伴娘事件,而且这种陋习在山东人的表现最为突出,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是山东专有的陋习。尤其在广大农村的表现更为突出,作为具有良好口碑的山东人来说,这项陋习不根除,山东人的整体形象将受到损害。
山东人是从何时热衷于闹婚的?对于这个风俗的起源有各种说法,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这种风俗与古人的婚嫁观念有关。通常认为,新娘子出嫁的途中会遇到各种鬼怪,它们会附身在新娘子的身上,进入洞房伺机破坏新组建的家庭,因此参与婚礼的人需要闹起来,驱魔赶鬼,为新人更加安全山东泰安闹伴娘事件、幸福。从闹婚的起源来看,完全就是发自民间的一个习俗,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大家知道,约定俗成的东西是最难改变的,也是最有生命力的。而山东人在传承这项风俗时,又有了新的特点和做法。
山东人热衷于闹婚的根源是两个:一是对传统礼教观念名正言顺的反叛。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详地,山东人深受齐鲁文化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礼教文化山东泰安闹伴娘事件、观念最根深蒂固人群的聚集地。从小接受的是男女授受不亲的教育,在历史上山东也是贞节牌坊最多的地区之一。但人性本源的东西是无法被礼教完全扼杀的,总是会借助各种时机萌芽。于是,闹婚就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说白了,就是可以名正言顺反叛一下被压抑人性,光天化日里戏弄、触犯一下神圣不可侵犯的礼教。二是对人性中最无法描述的部分进行一次普及教育。在山东的嫁女中,新娘子出嫁头夜会被特意进行一次启蒙教育,而且会有“压箱底”的教育读本解释何为“周公之礼”。除了之外,对于此方面的知识无从所得。而闹婚给了民众一次启蒙教育的机会,山东民间盛行的“听房”就是最直接的一种表现。
虽然闹婚的风俗是历史形成的原因,但并不意味着这种风俗就一定是民俗文化的精华需要保留,尤其是如今的闹婚掺杂了太多了人身侮辱,不仅新娘山东泰安闹伴娘事件、新郎成为被闹的主角,而且还延伸到伴娘、伴郎,已完全失去了这项风俗本源的意义,变成了公开的性骚扰、性侵犯。
山东人的口碑在全国一直是非常好的,而山东人身上一些不良的风俗习惯,在当今社会中就更显得突出了。陋习、不文明的风俗是必须被禁止的!贴在山东人身上的恶俗闹婚标签更要被撕下来,闹婚要适可而止,发乎情止于礼,热闹、欢快、祥和,绝不要庸俗、恶俗、低俗!对此,山东人要形成共识!向不良习俗宣战,争做文明的闹婚人!
(本文为指动济南原创内容,已授权今日头条、百家号、微信公众号、企鹅号、搜狐号、大鱼号、网易号同步更新,其他网站和自媒体平台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如果你有什么意见和想法请点击下方的留言。或者点个赞,转发一下,让朋友分享本文。)
我见过最令人震惊的民俗文化是湛江穿令箭,穿令箭就是穿腮帮子,用一,两斤重的铁针穿透腮帮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在乡村街道巡游,完事拔出铁针,没有洞口也不流血,神奇的不得了。
穿令,也称穿令箭,是雷州半岛做年历时举行的一种祭神活动,具有惊险、神秘、刺激色彩。以雷州市杨家村和旧县村最具代表性。
准备表演的前三天,要先把令箭磨好,清水洗干净,送到当地庙里面供奉,等到表演那天,表演者必须是男人,大人小孩都可以,事先要沐浴更衣,然后去庙里取出令箭,令箭有铁的也有银的,大多是流传了几百年东西,穿令箭者拿令箭从口中向外穿,感觉不到疼,一边一根,代表龙须的意思。穿好以后,两手扶好令箭,座轿上,有人专门抬着走,敲锣打鼓,挨村巡游差不多两三个钟表演结束,拔出令箭不会流血,也看不见伤口,表演者用庙里的香灰抹上后和我们正常人一样,没有一点伤疤,令人感觉特别神奇。
湛江穿令箭习俗,民俗学家定义为古代流传下来的傩俗或巫俗的结合,从令箭代表龙须的传说又包含了崇龙习俗和祭龙风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