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石达开宝藏。在太平天国的战将中,石达开是一个悲情人物。太平天国众多的高级将领中,石达开为人平和,有战功。但是因其不姓洪,洪秀全一向不把他当做嫡系。这种情况在天京内讧后,更严重。基于此,为了保全生命,也为了不使内讧都严重,他选择了出走。
石达开出走石达开宝藏,是仓促的,因而他不可带大量的金银财宝。
出走后,他的部队,长期处于流动作战的形态石达开宝藏。再加上,石达开号称义王。他也不可能一路掠夺。他不会象后来的张献忠,靠大量的打击土豪来聚敛更多的财物。这也不符合他的个性,和一贯的处事方式。
因而,石达开不会有大量的财物石达开宝藏。所以,宝藏之说,也只是猜想而已。
石达开石达开宝藏,太平天国重要将领之一,中国近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革命家、战略家、武学家,诗人、书法家,被认为是“中国历代农民起义中最完美的形象”。对于传说中是否有宝藏,我认为有可能这个真的有。
1857年5月,为避免天京再次发生内讧而避祸离京,先后赴江西、浙江、福建开辟浙闽根据地,但因曾国藩湘军而最终失败,不得已最终转战湖南,但面对湘军的重兵驰援,孤立无援的太平军只好退回广西修整。1862年经湖北入川,1863年4月度过金沙江,突破长江防线,5月太平军达到大渡河,但因一夜之间河水猛涨,太平军多次强渡失败,后石达开中官军之计被俘,押解至成都北凌迟处死而毫无畏缩之态。
至此,大渡河旁就一直流传着石达开宝藏的故事。
其实民间考百姓口口相传的一些传说未必就都是假的,早年民间就流传着明末清初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兵败四川,曾经“江口沉银”,将大量的金银财宝沉入江底,只是不知道具体位置而已。这都是居住在那个地方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故事,但是2017年1月15日,彭山江口沉银水下遗址开启了发掘工作,出水文物达3万余件,与大西国相关文物上千件,这就使得张献忠“江口沉银”历史迷案得到了印证。
而传说中的石达开宝藏,我想也有可能是真的。在当地百姓口中传说,这批宝藏就埋在石达开最后驻军的附近,而且还有一个“面水靠山、宝藏其间”的暗语。
据说在民国时期,安顺乡绅赖执中与当时的国民党四川省主席刘湘私自交好,他把翼王剑送给了刘湘来换取官职和弹药,刘湘还秘密安排士兵去挖掘宝藏,后来偷挖事情被蒋介石知道,于是才被禁止,而蒋介石又派专家开展调查,最终不了了之。
虽然现在石达开是否真的有宝藏还是一个未知数,但我相信他有可能是真的,只是因为种种原因,人们还没有发现而已。
让我们看看太平天国花钱的方式,以及太平天国最后时刻的状况。我们或许会得出线索。
太平天国确实曾有过巨额财富,但开销很大,消耗很快作为雄踞东南富庶之地十来年的政权,太平天国有钱,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可是,我们再看看太平天国豪气的花钱方式,再多的钱也经不起这么花。
据大清间谍张继庚(张炳恒)汇报:初入金陵时,太平军圣库大约有1800万两白银。
1800万两白银是什么概念呢?1850年,太平天国起义之前,大清的存银是800万两!可以说,此时太平天国可以算是富得流油了,大清国库的存银也只有他的零头。
可是,这1800万两白银,几个月的时间,很快就只剩下了800万两白银。剩下的钱,也很快就消耗殆尽!
这么迅速的消耗,实际上是有四个原因:
1、正常的作战、行政等开销:太平军在北伐、西征初期,征战的钱很大部分来自圣库拨款,这是不小的开销。
在清朝方面,湘军的军饷,大清依靠正常的财政能力也是负担不起的。为此,只有开了“厘金”等其他方式才能维系湘军的正常运转。而太平军在进入金陵之初,实际控制的只有金陵、扬州等寥寥几个城市。要搭建行政系统、维系军队、战役准备,开支巨大。
2、收入锐减:而在太平军地盘扩大后,由于“圣库”制度本身的不合理,很快就遭到了严重破坏(更严谨地说是遭到摒弃),因此太平天国“圣库”收入锐减。
3、恩赏:进入"小天堂"后,依功劳赏功臣,是洪秀全很早就做出过的承诺。因此,在进入天京后,太平天国对功臣进行了“豪气”的赏赐,不光是各王,各国宗、丞相、侯爵都进行了普遍的“赏赐”;
早在转战期间,太平天国就已许诺:到小天堂后就封赏功臣。天下未定就大肆封赏,实在太早!尤其是到了天京最后被围期间,由于长期缺粮,形势危急,天王、忠王都曾经大肆以金银“封赏”,试图振奋人心。
4、奢侈的生活:关于天王、东王等领导者生活的“精致”,大家应该早有耳闻。此处不再赘述。不过,我们要补充一点:生活腐化的绝不仅仅只是天王、东王几个人。
据当时在天京的洋人描述,南京街道曾经“挤满了很多面容姣好的年轻妇女,穿着华丽的丝绸。”
太平天国各王开支巨大。
显然,当时太平天国的“精致生活"遍及整个领导集团(后来“滥封”那么多王,这个“领导集团”规模可不小),而不只是天王、东王几个人。因为,天王、东王的女人理论上应该是不必去街道上挤满的···
从清朝对洪家各王的处置看,天京国库在城破时应该是没有多少存银的很多朋友都把曾国藩处死李秀成,与天朝圣库之谜联系到一起。我认为这可能不大。
据洪天贵福的回忆,洪秀全去世后,李秀成总管军事,洪家兄弟总管财政。
也就是说,对于圣库的具体情况,洪家兄弟比李秀成显然更了解。
洪仁达已在城破时被俘;洪仁轩,洪天贵福后来也都相继被俘。这些人可没有被“急急忙忙”处决,可都是请旨后杀掉的。
最后掌管太平天国财政的洪家兄弟被俘后,很快就被杀了。大清政府并没有兴趣找他们询问什么“圣库之谜”。
至于传说中那1800万两白银,是1853年的数据了,早就花得差不多了。大清政府确实犯不着“考古查疑”。
至于湘军在天京掠夺后发财,从材料上看,并非空穴来风。毕竟,天京聚集了那么多王,“有钱人”多的是。湘军在攻破天京后的大掠夺中获取大量财富自然极有可能。
这些财富对于任何个人来说都是不小的财富,但和“圣库宝藏”完全不是一个量级!以当时大清当时的状况,假如圣库确有千万白银,大清是不可能对“圣库”睁只眼闭只眼的。
太平天国各部的最后时刻,都拥有大量财富李秀成在出逃后,携带了大量金银珠宝。村民甚至因为“分赃不均”大打出手。
石达开在被困大渡河期间,也曾经试图重新重金收买土司。
与之相应的:北伐军、石达开远征军、石达开远征军的分支,以及后来转战各地的太平军余部,甚至一些在战争中突然“消失”的部队,他们都应当携带了不少的财富。而在转战之时,他们很可能对“宝藏”进行过掩埋、保存。
因此,在今天河北、四川、广东等地,都有太平军宝藏的传说。我相信,这应该不是空穴来风。
广东韶关东湖坪村流传的太平天国宝藏寻宝诀:两江夹一河,江江十八箩。左一丈,右一丈,前一丈,后一丈。因此,对于太平天国宝藏的问题,我认为:“圣库”之谜应该不大可能,而零散的各军,很可能都曾经保存了不小的财富。
这些零散财富,与太平天国“圣库”不是一个量级,但对任何个人来说,都是不小的财富。
祝您出门捡到宝!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