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座落在地球的盛行西风带,一年四季盛吹西风。同时它濒临大西洋,又是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国家,海陆风长年不息。这就给缺乏水力荷兰风车、动力资源的荷兰,提供了利用风力的优厚补偿。
荷兰的风车荷兰风车,最早从德国引进。开始时,风车仅用于磨粉之类。到了十六、七世纪,风车对荷兰的经济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当时,荷兰在世界的商业中,占首要地位的各种原料,从各路水道运往风车加工,其中包括:北欧各国和波罗的海沿岸各国的木材,德国的大麻子和亚麻子,印度和东南亚的肉桂和胡椒。在荷兰的大港--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的近郊,有很多风车的磨坊、锯木厂和造纸厂。
随着荷兰人民围海造陆工程的大规模开展荷兰风车,风车在这项艰巨的工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根据当地的湿润多雨、风向多变的气候特点,他们对风车进行了改革。首先是给风车配上活动的顶篷。此外,为了能四面迎风,他们又把风车的顶篷安装在滚轮上。这种风车,被称为荷兰式风车(如左图)。
荷兰风车,最大的有好几层楼高,风翼长达20米荷兰风车。有的风车,由整块大柞木做成。十八世纪末,荷兰全国的风车约有一万二千架,每台拥有6000匹马力。这些风车用来碾谷物、粗盐、烟叶、榨油,压滚毛呢、毛毡、造纸,以及排除沼泽地的积水。正是这些风车不停地吸水、排水,保障了全国三分之二的土地免受沉沦和人为鱼鳖的威胁。
二十世纪以来,由于蒸气机、内燃机、涡轮机的发展,依靠风力的古老风车曾一度变得暗淡无光,几乎被人遗忘了荷兰风车。但是,因为风车利用的是自然风力,没有污染、耗尽之虞,所以它不仅被荷兰人民一直沿用至今,而且也成为今日新能源的一种,深深地吸引着人们。
目前,荷兰大约有两千多架各式各样的风车。荷兰人很喜爱他们的风车,在民歌和谚语中常常赞美风车。风车的建筑物,总是尽量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每逢盛大节日,风车上围上花环,悬挂着国旗和硬纸板做的太阳和星星。
===================
内部结构看这里
19座风车房目前大多有人居住,只有一座专门对游人开放,里面的陈设依然维持着旧时风貌。对游人开放的风车房建于1738年,是堤坝东侧最早修建的8座风车房之一。它与其他7座一样,高约20米,呈下宽上窄的圆柱形。房顶不是固定在墙体上,而是支撑在滑轮上一个可转动的“盖子”。房顶一侧伸出一根木轴,上有4扇风车叶片,每扇叶片约长15米。房顶另一侧伸出一个粗大木制支架,垂到接近地面处,人可以通过移动这个支架而转动整个房顶,相应移动风车扇叶的朝向,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风力。走进风车房,穿堂里简陋的木架上摆着粗瓷碗等,地上有一双穿得半旧的木鞋。墙上青砖裸露,挂着绳索和高腰皮靴。穿堂一侧是一间小屋,有单人床、带烤箱的烧煤炉灶和橱柜,还有一台手摇缝纫机。靠窗小桌上摆着花。这就是风车房里家具最齐全的主人间了。
顺着仅容一人的木扶梯上楼,二层和三层也有简单的床和家具,空间狭小,几乎转身就能碰到隔板或墙壁。在顶层五楼的小阁楼,能看清整个风车的内部构造。风车叶片旋转时,通过齿轮传动带动楼底的木轮旋转,将水渠里的水提升到水位较高的临近水塘里。风车全为木制,看上去依然相当稳固结实。出了风车房,往南走不远是一座外观一样、但有人居住的风车房。
老式风车要至少四五级风才能转动,一年中有30%到50%的日子没法工作。1868年,村里修建了蒸汽机泵站,风车的作用退居其次。现在,蒸汽机水泵早已升级为燃油和电力水泵,围堰各处的水位全部由计算机控制。
古老风车在荷兰绿色田野上已经不停地转动了700多年。荷兰全国均是低湿地带,一年四季都有从北海吹来的强风,因此风车便应运而生。风车就是风力发动机,是把风能转变成机械能的动力机。早在13世纪时,荷兰人就开始使用小型风车做磨粉的动力工具。到了15世纪,荷兰各地的风车渐渐被用在排水及填海工程。17世纪是荷兰国家及文艺鼎盛时期,从这时开始正式把风车当做动力来源,不仅用它磨粉、排水,还用于小型发电厂,风车的数目因而大增。到了19世纪,全国风车多达2万多座。但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这些曾为荷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立下汗马功劳的古老风车逐渐被淘汰,现在仅存9500多座。
风车的黄金时代过去了,但它们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依然发挥着积极作用。现在的大大小小9500多座风车中,有不少租给私人,并托其保护;一部分成了“风车博物馆”或作为景点,供国内外游人参观游览,给人们带来一种思古之幽情;一部分仍在“服役”,继续为排水和磨粉而不停地转动。据说,有不少荷兰老人至今仍喜欢吃风车磨出的米面粉,显然这里面包含着感情因素。还有极少数风车磨房被改造成餐厅。如果荷兰朋友在风车餐厅设宴招待,那是非常隆重、礼貌的表示。置身于古朴的风车餐厅,宾主畅叙友情,四周是绿色或栽满郁金香的田野,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作为风车景点,荷兰全国保存最好最集中的,是在一个名叫肯德代克的小村庄,那里有一个由18座风车连成一片的风车群。肯德代克,荷兰语的意思是“小孩堤防”。传说,15世纪有一次发大水,一个睡在摇篮里的孩子随着洪水飘流到这里,因此得名。
肯德代克村在鹿特丹市东南约70公里处,乘专线游艇30分钟就可到达,乘车也不过50分钟。我们到达这里时已夕阳西下,然而风车区却呈现出一派蔚为壮观的美好景象:18座18世纪遗留下来的高大古老的风车,像18座碉堡,又像18个历史巨人,分立在一条运河两岸;宽广的河面周围长满了芦苇,在夕阳斜射下,风车的倒影随着渔船掀起的波纹缓缓浮动……据说,每年5月第二个星期六是荷兰的“风车日”,18座风车对外开放,为观众“表演”。高耸的风叶板徐徐转动,为坦荡的平原增添了诗一般的景色。
有座大型风车博物馆,建于1743年,用红砖砌成,原是磨面粉的作坊。这座大风车实际是有木制齿轮、轱辘、支架等类似钟表结构的塔房,塔房呈圆锥形,墙壁自下而上逐渐向里倾斜。四片长方型的翼板(或叫风叶)呈十字形,固定在塔房顶部突出的风标上。塔高28米,共有9层,游客沿着楼梯只能上到7层,从楼上可以眺望市区的景致。塔内很大,下面几层用墙壁隔成不同形状的屋子,是主人的卧室、厨房和洗浴间,墙壁上有许多大铁钉,用来挂工具、灯具和衣物。上面几层没有隔开,是几个完整的圆屋子,陈列着风车的各种机器零件、作业场所和说明风车原理与运转情况的图片资料。楼下小卖部还出售有关风车的明信片和工艺品。据解说员小姐介绍,机械齿轮的转速和功率,依靠四片呈十字形的巨大风叶板的转动来实现,并根据风力的大小和需要,随时可调整风叶板的受风面积。风叶板移动的位置还有奥妙的意义:风叶板呈正十字型,表示正在小憩;呈X型表示今天休工;风叶板的顶端朝上稍微偏左的静止状态,表示正在风车屋内举行婚礼或孩子诞生等喜事。有些地方,每逢喜事,还要在风叶板上插满各式各样的彩旗装饰,以示庆贺。如果静止状态的风叶板顶端向左偏得太厉害,那就意味着有不幸的事发生,因为此状类似低头哀悼的姿势。因此,我提醒家里摆有荷兰小风车的朋友,请你检查一下风车的风叶板位置和形态,可不要搞错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