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露雕塑是电影的影像和故事结构里的骨干,导演并不仅仅想揭露始终不曾露面的性侵罪犯,或是包庇他的警察和医生,而是希望所有人都看到,针对未成年人的性侵害这一现象背后,歧视女性的社会文化成见是帮凶,而反思自己在中间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梦露雕像。

在性方面,主流的文化秉持一种双重标准。在电影中,这种对性的文化和规范的暧昧,集中以巨大的梦露雕像暗示。她的天真表情与成熟丰满身体,纯净的白色纱裙与露与不露之间的裙底风光,意味着在性方面的禁忌与越轨的互为表里梦露雕像;一方面,她所代表的向大众售卖的性感,成为这个海滨城市招揽游客的招牌,但在片尾,这种性感却因为“有伤风化”而被拆除。总之,无论是所谓“童颜巨乳”或“胸大无脑”,或是“性感”与“淫荡”之间的一体两面,女性的身体总是被进行拆解式的亵玩和贬低,她们的道德律令总是由利用她们的人制定。

在电影里梦露雕像,这样的双重标准无所不在。一方面,性很重要,被侵犯了,孩子还无知无觉,家长却如丧考批;但另一方面,性不能说,他们并不讨论。两个孩子被性侵,妇检之后却懵懂不知道“什么是处女膜”;这种家庭和学校全面性教育导致的缺席,同样体现在两边家长的愚行:孩子们遇到性侵,成年人在整个电影里却对这件事讳莫如深,观众看不到任何一个父母,跟孩子正常地哪怕一句两句地讨论这件事。尽管孩子们被他们的严肃吓坏了,可是他们仍然无法得到任何解释,成年人们都很压抑,他们宁愿讨论钱。

小文的母亲打孩子,认为是孩子的衣着和长发招致了性侵,而张欣欣的父母则默认性侵受害者是污秽的,认为惩罚罪犯反而有伤孩子的名声,因为那样就坐实了孩子“肮脏的”受害者身份梦露雕像。

大量的国内性侵幼女的案例表明梦露雕像,性侵的原因不见得一定是这些有钱有势的人恋童,而是对处子之身的道家养生和“见红”祈福的粗鄙迷信。无论是对两个小学生,还是旅馆的童工小米,性侵罪犯“刘会长”和街头混混皮条客,都对她们的处子之身特别有兴趣,孩子们的童贞,却成为她们的身体被剥削利用有了更高的对价。而旅馆前台莉莉去小诊所做人流的时候,导医的说辞是“可以跟没结过婚一样”,暗示可以对处女膜进行修补,女性的身体在被利用、被伤害之后,还需要确保满足童贞的规范,哪怕是人造的。

片子的英文名字,叫做“Angels Wear White”(天使穿白衣),暗示对女性童贞“纯洁”的想像。这种想像正是女性受到的性的压抑和剥削的起点。因此,在影片的末尾,导演通过小米反转了这个想像。她先是走投无路想通过黑社会混混拉皮条,卖处挣钱,讽刺的是,准备卖性的她第一次脱下劳力工作的标志——T恤和卫衣,穿上“天使”一般洁白的裙子。然而,性侵案最后的大结局,坏人落网的消息,让她改变了决定,骑上摩托走上了未知的出走之路,那袭白裙子成为她尝试掌握自己命运的象征。

梦露作为全片的中心意象,从头至尾地穿插在电影的整体之中

梦露雕像:电影《嘉年华》中梦露雕像的用意何在?

开头一一蕾丝内裤开头时蕾丝内裤画面,最初的时候小米给梦露拍照,拍的是那个漂亮的蕾丝底裤,后来莉莉姐打胎回来,小米抚摸了莉莉姐的蕾丝内裤和纹身

梦露雕像:电影《嘉年华》中梦露雕像的用意何在?

就像我们小时候渴望妈妈的高跟鞋一样,漂亮性感的内衣裤也是对美丽成熟一种天生的向往,把这种美好强行撕裂给你看,真的很绝望。

梦露雕像:电影《嘉年华》中梦露雕像的用意何在?

梦露雕像:电影《嘉年华》中梦露雕像的用意何在?

梦露雕像:电影《嘉年华》中梦露雕像的用意何在?

梦露雕像:电影《嘉年华》中梦露雕像的用意何在?

梦露的脚梦露最开始的脚是干干净净的,小米甚至会去擦拭她的脚趾甲。

后面随着事件的发酵,梦露的脚上开始有小广告,小米有过要去把小广告撕掉,但是太多了。到事件快结束的时候,梦露最终被拖走。

片子里很多细节,都反映了这个社会对女性的态度,包括小文的裙子被妈妈丢掉,头发被妈妈强制性剪掉。这是不是证明的现在社会上某些人的言语“你被强奸是因为你穿得太暴露”!?

片尾一一倒掉了的梦露与小米

  化了妆、戴上莉莉送的耳饰、身穿白衣如天使一般的小米,在等待嫖客的时候,用一块石头砸断了那个锁车的铁链,铁链哪有那么容易被砸断,这到底是真的,还是小米希望给我们看到的她的结局?

  有人说,这个结尾,象征着自由与光明。可对于这个16岁、身处异地、没有背景、没有文化、甚至没有身份证的女孩,哪儿有什么自由和光明可言?她躲得掉一个房间的嫖客,躲得掉社会这个大嫖客吗?

  全片最后一个镜头,装载梦露雕像的卡车,逐渐追上并超过骑摩托的小米,小米前进的方向,只有梦露大大的私处,仿佛嘲弄,也预示着等待着她的命运。

大家都知道《嘉年华》的英文名了,而《熔炉》的英文名是“Silenced”。对应的,《嘉年华》海报的Slogan对应则是“打破沉默”。

喜欢豆瓣上的一个影评

父母之罪,在于生而不养,养而无教。

权富之罪,在于狂恶无边,只手遮天。

民众之罪,在于自私狭隘,宥于偏见。

我们缺少的不是熔炉,

而是关注。

能够改变国家的,

不是熔炉,也不是嘉年华,

而是看电影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