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件服饰作为高级贵妃的礼衣组成部分剃刀嘴凤冠雉,历代形制都有些 变化,但是有个大致的基本形状,也能看出发展过程来。
先说凤冠。目前国内年代最早的皇后冠出土文物(及复原品),是近期扬州隋萧皇后墓的考古成品,反映的是隋和唐初的最高等级女礼冠。(图源见水印)这个礼冠上面没有太显眼的“凤元素”,主要是花形状剃刀嘴凤冠雉、珍珠和小人抢眼。
到了宋代,皇后冠可以从存世古画像上看到剃刀嘴凤冠雉:
明朝的后冠有出土实物剃刀嘴凤冠雉,展示在国家博物馆。点翠工艺受追捧,可怜的翠鸟们大遭殃。明定陵出土孝靖皇太后冠:
从唐、宋、明的“凤冠”来看,细节装饰有区别,但是还是同一系统的东西剃刀嘴凤冠雉。作为礼制衣饰,至少传承了上千年,也是非常不容易了。
至于“霞帔”,可能源自唐代女装非常流行的“帔帛”,但是这个名词作为一种固定的礼衣组成部分称呼,是宋朝以后的事。到明代形成严格的使用制度,帔带的颜色花纹、坠子的形状大小都按等级有规定,不能乱穿。这玩意看上去象一套大型的“奥运金牌+挂绳”……
(图源自孙机:《华夏衣冠——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华丽的条状彩帛做成宽带子,通贯前后身,身前下方的带子末端系一枚金吊坠,整体是套在颈上,不过非常宽松。明南昌宁靖王吴夫人墓出土霞帔实物以及坠子:
这是戴胜(学名:Upupa epops,英文名:Eurasian Hoopoe)是戴胜科戴胜属的鸟类 ,又名胡哱哱、花蒲扇、山和尚、鸡冠鸟、臭姑鸪、咕咕翅。头顶花冠似折扇,嘴极为细长、向下弯曲,常被误认为是啄木鸟。但是实际上啄木鸟嘴粗短得多,试想一下戴胜那么细长的嘴要是用力啄树的话岂不是有很大断掉的风险?它的细长的嘴是为了在土里找虫子吃,把地表下的小虫子揪出来吃掉。
图片来源:《中国鸟类野外手册》
戴胜所在的戴胜科以往一般单独放在了独立的戴胜目里,但是后来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证据,表明他们跟犀鸟的关系比较近,所以一些新的分类系统把戴胜科放到了犀鸟目里面。如果不知道犀鸟长什么样子可以X度一下,你可能想象不到他们居然是亲戚。
戴胜广布于欧、亚、非三洲。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在长江以北为夏候鸟和旅鸟,在长江以南为留鸟。戴胜是以色列的国鸟,也是中国三有保护鸟类。
戴胜这个名字听着有点奇怪,让人摸不着头脑,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戴胜的意思就是戴着叫“胜”的首饰。《山海经·西山经》:“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郭璞注:“胜,玉胜也。”后以“戴胜”借指西王母。《文选·思玄赋》(张衡):“戴胜愁其既欢兮,又消余之行迟。”李善注:“戴胜,谓西王母也。”
戴胜的英文名叫Hoopoe,在中国很多地方被称为臭姑姑,无论英文名和这个俗名都来源于它的叫声。戴胜会发出低柔的单音调hoop-hoop-hoop,同时作上下点头的演示。
而中文俗名中的臭就指的是它的“奇葩”习性了:每年5、6月份繁殖,戴胜在北方常选择天然树洞和啄木鸟凿空的蛀树孔里营巢产卵,有时也建窝在岩石缝隙、堤岸洼坑、断墙残垣的窟窿中。雏鸟孵出后的蛋壳可能被亲鸟吃掉或衔出巢外,但是堆积在窝内的秽物和雏鸟粪便便却从不清理,加上雌鸟在孵卵期间会从尾部的尾脂腺里分泌一种具有恶臭的褐色油液,国此弄得巢中又脏又臭、臭气四溢,污秽不堪,这就是它们俗称“臭姑姑”的由来。虽然这种做法有点恶心,但是却能有效防止天敌的进攻。
戴胜的分布范围,绿色的地区表示他们一年四季都在这里,而红色部分代表只在夏天繁殖的区域。图片来源:《中国鸟类野外手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