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27年双缝干涉实验,著名的Davisson–Germer电子衍射实验证实了电子的波动性,这个实验也为物质波理论的提出者德布罗意带来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双缝干涉实验:你有没有完整做过电子双缝干涉实验?真实结果怎么样?

电子衍射实验相对容易一些,而且在今天任何电子束装置和电子显微镜里都司空见惯双缝干涉实验。电子的双缝干涉稍要难一些,需要两束电子物质波的相位一致才能干涉,直到1961年,才因电子束技术的进步,由德国图宾根大学的Claus Jönsson团队实现,随后他又做了多缝干涉的实验。1974年,一个升级版的实验在意大利科学院(CNR)实现,这是第一次用一个接一个单电子实现的干涉实验,得到了非常清晰的干涉条纹,论文如图。这个实验图还入选了2002年Physics World评选的史上最美的十个实验之一。

电子双缝干涉实验和光子双缝干涉实验本质上一样双缝干涉实验,都是基本粒子波动性的体现。在电子打到屏上的那一刻,波函数就已经塌缩了,测量过程没有人的行为参与,不存在人的意识影响。

并没有双缝干涉实验,包括延迟选择实验也没有。

哥本哈根学派的解释并不足以服众双缝干涉实验,所谓叠加态,只是对现象的描述,而非对现象的解释。基于此的量子力学也都只是对微观世界的数学描述,而非真相。

至于说延迟选择实验,似乎是后来的动作决定了以前的事,颠覆了因果律,但这里存在一个误区,科学家犯了一个错误:

观察者和实验的那束光处于不同的惯性系,也就是说观察者的“现在”和“之前”,和光的过去和现在根本不是一个概念。我们知道,光是以光速传播——加入你以光速飞行,时间会怎样?

时间并不是为零,而是会变得无意义。一束光,自远方,一光年之外照射过来,经历了一年时间,射入我们的眼睛,这里的一年,是以我们的角度,一光年的距离也是我们的角度。而对于“光”本身的惯性系来说,一年前和现在,都是现在,都是同时,一光年外,0.5光年外,和你的眼睛,对于光的惯性系来说都是一个地点。

明白了吗?惯性系不同,所以给了观察者因果倒置的错觉。

现在,我用相对论解释了量子力学中的现象,接下来请给我颁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