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皇位继承康熙把皇位传给了谁,最早起于商末,开始于周朝,周朝设立了宗法制,奉行嫡长子继承制,由于中国深受宗法制影响。嫡长制一经确立之后,就作为国家最高权力继承过渡的基本或理想的形式,为后世的专制王朝所继承。沿用到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虽说历史上记载,也有特殊情况出现康熙把皇位传给了谁。但是,也是要沿用宗法制度嫡长继承、顺序嗣位的原则,皇位由正后所生的长子继承,如长子早死,有子即立其子,无子再由嫡次子顺序继承。只有在正后无子的情况下,才考虑庶生的长子。皇帝无子则依照穆亲疏顺序选立继位人。这套制度的制定主要是为了避免皇族内部因争夺皇位而激成内讧,借此保持皇位交替的相对稳定。
纵观整个历史,不只有多少皇帝子孙为争权夺位而血流成河康熙把皇位传给了谁。原本之意虽好,但也埋下了隐患。事物都是两面性。好与坏都有它存在的意义!
回到主题,康熙到底把皇位传给了谁康熙把皇位传给了谁?这个问题无从考,众说纷纭。
就拿现今保留的康熙遗诏来说。康熙遗诏用汉康熙把皇位传给了谁、满二种文字书写同一内容。其中写有“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继皇帝位……”这皇四子胤禛,就是雍正。从内容上看,皇位传给了四子雍正。可也有另外一种说法,说法是矫诏篡位,认为康熙帝本想传位于皇十四子胤禵,而皇四子胤禛(即雍正)串通隆科多将遗诏上的“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
但是,辽宁省档案馆专家介绍,传位诏书中的满文中,“于”和“十”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没有矫饰的可能。但现存的两份康熙遗诏的满文部分的继位人描述部分均缺失。所以,无从考证。
到底传给了谁?无论是雍正,还是其他皇子,已无从考证,但是,雍正继承皇位对整个清朝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已是毋庸置疑得。所以,也不必深究了。
爱新觉罗·胤禛是清朝第五位皇帝,于1722年-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他是康熙帝第四子。执政期间,以武力平定了罗卜藏丹津的叛乱,鼓动和推行了有关国计民生的各种改革,不失时机地设立了军机处、设立会考府。在政治上很有一番作为。他对大清帝国是有功的。
康熙是政治家,执政经验丰富,斟酌、酝酿了好长时间,才让四阿哥继位。让雍正继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并非临终前的心血来潮。
历史上康熙真的把皇位传给四阿哥了吗?还是另有其人?
历史上,之所以会有雍正篡改遗诏上位的说法,是因为,“九子夺嫡”后留有后遗症。谣言出来后,以讹传讹,弄得历史上雍正的真人面目全非了。
康熙曾经两次把皇位传给了胤礽,又两次废黜了他的太子之位。
康熙四十七年即1708年五月,康熙在外巡幸期间,胤礽做出 的事让康熙心灰意冷了。不仅诸王、贝勒、大臣,以至兵丁“鲜不遭其荼毒”,被他任意打骂。还有扣押蒙古的贡品、骄纵自己奶妈的丈夫作恶、放任内务府总管大臣凌普敲诈勒索属下等劣迹。这是大阿哥向康熙的汇报的,部分是不实之辞。但康熙帝当真了,他以“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废黜了他。
却想不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太子位一空,众皇子们为了争夺储位,纷纷拉帮结派、暗中算计、互相倾轧。甚至捏造事实,互相中伤。后来,漫延到朝中大臣及后宫也参与其中。这让康熙始料不及,既震惊又气恼。迫不得已之下,又重新恢复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由于胤禛在此期间,没有太出风头,没有表现出强烈的争位之意———他只是在暗中进行沽名钓誉,并没有明显化与公开化,又在康熙征询复辟胤礽太子位的时候,四阿哥表示全力支持!故处于波澜不惊状态,不过这个时候,十三阿哥胤祥郑重其事地向康熙推荐胤禛。这样一来,康熙认为胤禛有一定的人气,也有一定的胸怀。
皇太子虽复立,但原有的君储矛盾一直以延续,可以说严惩太子党一事并没有风平浪静。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四月,身 为议处户部尚书的沈天生等人为了个人利益,秘密串通户部员外郎伊尔赛等人,包庇湖滩河朔事例中额外多索银两一案。这个时候,胤礽又暗中活动起来,趁机策划逼父皇尽早退位。事泄后,康熙决定再废他皇太子的位子。
这个时候,大阿哥胤禔、八阿哥胤禩,曾经的太子胤礽已经出局,康熙选择太子的范围局限在十四阿哥胤禵和四阿哥胤禛二人身上了。
当时,胤禵身为抚远大将军,率兵出征边关,讨伐噶尔丹。这是康熙有意为之,不仅要彰显他的武功,也绝对有让其成为皇储的意思。而胤禵统军是把好手,但政治头脑不是好发达。在出征期间,他一直和大阿哥胤禔、八阿哥胤禩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不懂得:他身边到处被康熙安插了耳目。康熙不久就知道了与胤禔、胤禩的勾勾搭搭,心已凉了半截。
而老谋深算的胤禛此时却风生水起!不仅显现了极强的政务能力,并且由于做事沉稳,有为大清的利益、敢于得罪人、不顾个人安危的气势。康熙便觉得胤禛是可以清理自己留下的乱摊子的人。所以,康熙与四阿哥的关系得到了加强,康熙有意让胤禛随时在呆在自己身边,陪自己处理政务,其实是为锻炼他,而胤禛的儿子弘历(后来的乾隆帝)也被康熙亲自抚养,这个好皇孙为雍正上位加了不少分!
胤禛在政坛上是纵横捭阖的老手,他老子心中想什么,他完全清楚,故意不动声色,一心励精图治,治国安邦之能暴露无遗!康熙经自己的耳濡目染,终于下定了决心,所以,在临终前向雍正托付了后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