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上是这样写的

稀土部队:华表奖属于什么级别的奖?很厉害吗?

中国电影华表奖简称华表奖,全称稀土部队:政府优秀影片奖,正式设立于1994年,由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主办,是中国(内地)电影界的政府奖,体现党和国家对电影事业的热情鼓励和大力扶持[1]。与中国电影金鸡奖、大众电影百花奖并称中国电影三大奖[2]。

稀土部队:华表奖属于什么级别的奖?很厉害吗?

虽然都是电影奖,但它们的性质大不相同稀土部队。

而金鸡奖是有名的专家奖,百花奖则是民意奖,华表奖就是当然的政府奖稀土部队。

但与其并列的金鸡奖沦为野鸡奖稀土部队,百花奖近年也被嘲是流量镀金的垫脚石,公信力和含金量大不如前。当“专家”变成“砖家”,民意被流量支配,华表奖似乎成了仅剩的独苗。

有人是这样批评金鸡百花奖的

而华表奖算是相对负面评价比较少的电影奖了稀土部队,为什么?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定位。

从举办单位来看,金鸡百花奖都是由中国影协和中国文联联合举办单位来看,而华表奖则是由广电总局办的,逼格瞬间不一样了。

有人形容华表奖是政府表彰大会,很形象,获华表奖的作品不一定很有电影界推崇的艺术性、思想性,但一定很符合水表界的口味。

这也是为什么相对来说少有流量或资本对华表奖下手的原因。

这是一个为人母、为人父应该有的态度

稀土部队:华表奖属于什么级别的奖?很厉害吗?

孩子没有选择的权力,但是,作为大人的我们必须为孩子讨个公道

稀土部队:华表奖属于什么级别的奖?很厉害吗?

这一次章子怡的微博发言可以说很得人心,也看到了一个年轻母亲的愤怒!

稀土部队:华表奖属于什么级别的奖?很厉害吗?

稀土部队:华表奖属于什么级别的奖?很厉害吗?

在微博中,章子怡如是说道:告诉我给孩子的疫苗都造假,还有什么不可以!?TMD

在这里,章子怡不但表达了自己的愤怒,而且爆了粗口。可是,网友们却一点也不感觉到尴尬。

这一次疫苗事件不同于以往

无论是上一次的幼儿园事件还是曾经的奶粉事件都和这一次有着根本的区别。

谁家还能没有个孩子

虽然这一次是山东的25万个婴幼儿收到了不合格疫苗,但是,谁又能保证自己的孩子不会成为下一个小白鼠?

所以,在这一次事件中没有旁观者。

这一次章子怡做出了一个公众人物的典范,值得点赞

但是,人们更关注的事这个事件的走向如何?怎么样才能孩子一个安全的生存环境才是每个人应该思考的。

而且,那些销往山东的疫苗依然注射进孩子的体内

这才是大家应该注意的焦点所在

注视这个问题,直到有个好的结果才能罢休!

否则,决不放弃,为了孩子的未来!

绝不!

《一本好书》是必看的一档综艺节目!

稀土部队:华表奖属于什么级别的奖?很厉害吗?

这么有诚意的国产综艺节目,评分却只有9.3分?

稀土部队:华表奖属于什么级别的奖?很厉害吗?

老朋友都知道,我没有给大家推荐过综艺节目,因为我自己几乎没看过综艺节目。

稀土部队:华表奖属于什么级别的奖?很厉害吗?

稀土部队:华表奖属于什么级别的奖?很厉害吗?

印象中综艺节目太假,不仅演得假而且闹腾,一群正常人有时间干点啥不好,非要假模假式地在镜头前撕逼?明明所有情节都是演出来的,一切冲突都是编剧设置的,还非要凹造型让大家相信这是真的,累不累?

稀土部队:华表奖属于什么级别的奖?很厉害吗?

稀土部队:华表奖属于什么级别的奖?很厉害吗?

章子怡带领她的稀土部队搞了一个“演员的诞生”,这档节目引起了我的兴趣,但最终没看。就像演员何冰说的:“全体观众都谈论演技,这也不是一个正常、健康、科学的现象”。

稀土部队:华表奖属于什么级别的奖?很厉害吗?

稀土部队:华表奖属于什么级别的奖?很厉害吗?

稀土部队:华表奖属于什么级别的奖?很厉害吗?

(演员何冰)

稀土部队:华表奖属于什么级别的奖?很厉害吗?

稀土部队:华表奖属于什么级别的奖?很厉害吗?

道理有点像很多年以前,我们的父辈、爷爷辈全民谈政治,今天打倒谁明天实现什么主义,那时候日子好过了吗?

稀土部队:华表奖属于什么级别的奖?很厉害吗?

稀土部队:华表奖属于什么级别的奖?很厉害吗?

本以为我永远也不看综艺节目了,直到最近看了一集《一本好书》,我才发现:原来国产综艺不仅有泥石流,泥石流里偶尔也混着一枚金戒指。

稀土部队:华表奖属于什么级别的奖?很厉害吗?

(《一本好书·万历十五年》剧照)

为什么去看这档综艺?一开始是因为节目里推荐的书:《月亮与六便士》,《万历十五年》,《三体》。

一档给大家推荐好书,教大家读书的综艺节目,当然要看他推荐的是什么书了,如果是成功学和鸡汤,那跟普通的撕逼综艺也没有区别。

正好我是一枚明粉(就是喜欢明朝,常常梦回大明的一群人),也是《万历十五年》的忠实粉丝。我倒要看看,一档综艺节目要如何推荐黄仁宇老先生的著作,能讲出些啥道道来?

(《万历十五年》,这一直是我放在枕头边反复读的书)

结果令我相当惊喜。如果黄仁宇先生泉下有知,知道自己的作品以最新的呈现形式(舞台剧),最新的传播介质(电视综艺)传播,也一定会欣慰不已,这种欣慰是有原因的。

一、准确

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被搬上舞台,最忌讳的就是胡编滥造、瞎演绎,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每一部清宫剧背后,都有一群历史党、考据党举着棍子。

不是大家不懂变通,是大家接受不了打着尊重、还原历史的旗号,把历史爱好者、考据迷、虔诚的观众们当傻子一样骗过来,结果演了一堆“什么玩意儿”。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绎小说,按说不存在史实不史实的问题,但每出一个新版本的电视剧,都会有一批追在后面挥舞“原著”、“史实”大棒的观众,可见观众的要求有多高。

(连吴宇森这样的大师,都栽在了“三国”题材上)

更何况是《万历十五年》这样风靡世界的历史巨著。不难想象,主创们在制作这档节目的时候承受了巨大的原著、史实压力。

不过,这下可以放心了,《一本好书》精确地还原了史实,准确地呈现了《万历十五年》这本书。

举个例子,《一本好书·万历十五年》里描写的张居正。

(《一本好书》里的张居正,帅气伟岸程度不及《大明王朝1566》)

张居正是历史名臣,他主导了明朝中后期的一系列改革,带着大明这艘巨轮向前航行了10年,甚至有人预言如果他晚死十年,大明也许还能多50年以上的气数。张居正一向倡导勤俭节约,但身居内阁首辅(相当于历朝历代的宰相)的他,是清廉的吗?

《万历十五年》这样描述:“张先生言行不一,他满口节俭,但事实证明他的私生活极其奢侈。他积聚了许多珠玉玩好和书画名迹,还蓄养了许多绝色佳人,这些都是由趋奉他的佞幸呈送的”。

(《万历十五年》章节)

而在《一本好书》这档节目里,是怎么表现这个情节的?

老年万历皇帝化作灵魂,在定陵里回忆自己的一生。他为什么会性情大变,由少年时最勤奋的小皇帝变成28年不上朝的懒惰皇帝?老师张居正对他的影响是最大的。

张居正死后,上疏弹劾他的人越来越多。他派人去张居正家查探,发现了不计其数的金银财宝。

信任的堤坝一旦打开一个缺口,就会迅速毁于一旦。之后,他查抄了太监冯保的家,也发现:家财亿万。

(连太监冯保都家财亿万)

从小就立志要做最好的皇帝,要成为绝对道德完人的万历皇帝,看到这一切信仰崩塌。成年后,他也想过抗争,想过改革,但都因为施行了上千年的文官制度积重难返,根本没有他发力的点。

(明朝文官干别的不行,但拼死劝谏很拿手)

既使在册立太子这样皇帝自家的事情上,他也没法做自己的主(他其实想废长立幼,但文官集团阻挠了他)。

从此以后,一个迷茫的、消极的、不合作的万历皇帝出现在大明朝(著名的“六不做”就是“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

《一本好书》节目通过老戏骨王劲松的深情演绎,呈现了这段历史。

(王劲松演绎万历皇帝)

不管是情节还是舞台的布景,呈现出来的元素是很符合《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的。

二、生动

《万历十五年》虽然是一本畅销书,也是美国好几所名校的教材,但也有很多枯燥乏味的地方。

比如书中对于万历年间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详尽描述,以及张居正清查土地,推行“一条鞭法”的讲解,李贽不儒不道不法不心的混沌哲学……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很容易看得昏昏欲睡。

《一本好书》怎么呈现呢?它并不追求面面俱到,而是捡取最有趣、最生动的章节予以呈现,以此切入,向大家推荐这本书。具体就是:以老年万历皇帝在定陵(万历皇帝死后的陵寝)中的回忆入手,穿插舞台剧表演,同时夹杂专家学者解读的形式,全方位展现。

万历皇帝由老戏骨王劲松扮演,他把一个迷茫、无奈又不甘的皇帝演活了。

位至九五至尊,经历过风风雨雨,看透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皇帝,回顾自己的一生,应该是什么样的情形?

有放不下的无奈和郁闷

(长期不上朝并不是懒,可是谁都不信)

也有不知路在何方的迷茫和忧愁

更有小心思小抗争得逞后的得意

这些复杂的变化,在王劲松的演绎下精确传神。

而少年皇帝的贪玩,青年皇帝的不羁,用情景剧呈现的也惟妙惟肖。

(青年皇帝想听汤显祖的“淫词浪曲”,差点酿出废帝惨案)

大段回忆+零星的情景剧演绎,这样的形式有零有整,既保证了故事的完整性流畅度,也兼顾了故事的趣味性。

三、诚意

这档节目让我想起了一个词“知识付费”。

这两年“知识付费”兴起,但搞到最后才发现:所谓的知识付费,不过是找一些大V和知识网红,把书籍解读一下,录成音频,然后就可以无限地售卖,最终获取暴利。

为什么说是暴利?因为音频产品做成以后,售卖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只要有流量就是一本万利的“流量变现”模式。

很多所谓的“知识付费”,本质是知识网红去解读一本书,用一段录音收割困在知识焦虑中的文艺韭菜(也包括成功学中毒人群),这档节目以舞台剧的形式呈现,配合其他新媒体介质,可以说诚意十足。

主创团队吃透书本理出主线,请几个老戏骨,经过排练,现场调度声光电,后期再剪辑进专家学者、观众的神情……再大的知识网红录一段音频的成本,也没有这个高吧?

如果“知识付费”有未来,我相信《一本好书》是最有品质的模式。最后再向大家安利一下《万历十五年》这本书。

都说“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但这个重是怎么承的?皇帝怎么承重?只有《万历十五年》这本书说得清清楚楚。

而我们其他时间看的宫廷剧,皇帝老子都是一副高高在上无所不能的样子,丝毫没有人的感觉。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是少见地将历史的镜头对准了历史中的人,和这些人身上发生的“小事”。

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古老的大明帝国并没有发生什么大事呀,可一切的变故都在这一年埋下了种子并快速生根发芽。

当然,也不能说没发生什么。1587年,当时的内阁首辅申时行处理边境问题时放过了一个建州酋长,因为内阁觉得这个酋长不过拥众数千人,对我大明的万里江山构不成威胁。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这个酋长叫努尔哈赤。

看过《一本好书》的来聊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