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2阿伦森效应

3暗示效应

4安泰效应 5暗示效应 6 安慰剂效应 7巴纳姆效应(暗示效应) 8巴霖效应 9半途效应10贝尔效应11贝尔纳效应12贝勃规律13比马龙效应14彼得原理15边际效应16边际效益递减效应17波纹效应18布里丹毛驴效应19不值得定律20财富效应 21蔡格尼克效应22长尾效应23超限效应24拆屋效应26成败效应27重叠效应28刺猬法则29从众效应30淬火效应31达维多定律32搭便车效应33答布效应34德西效应 35得寸进尺效应36等待效应37第一印象效应38定势效应39 定型效应40多看效应 41多米诺骨牌效应42范畴效应43凡勃伦效应44非零和效应45飞去来器效应46改宗效应47共生效应 48古烈治效应49 关系场效应50光环效应51过度理由效应

52哈奇森效应53海潮效应54海格力斯效应 55赫洛克效应56黑暗效应57华盛顿合作规律 58蝴蝶效应59环境效应60霍布森选择效应61霍桑效应62棘轮效应 63缄默效应 64奖惩效应65结伴效应66进门坎效应67禁果效应68近因效应69金鱼缸法则70竞争优势效应 71酒污水效应72角色效应73刻板效应74空白效应75 库里肖夫效应

养金鱼的金鱼缸为什么长青苔金鱼缸效应?有什么解决方法?

金鱼缸效应:心理学的166个效应有哪些?

在养鱼的过程中有时鱼缸很易出现青苔金鱼缸效应,这个问题也不光是养金鱼的缸中才会有,可以说一般的鱼缸都可能长青苔,那么对于养金鱼的鱼缸长青苔时如何处理呢?

金鱼缸效应:心理学的166个效应有哪些?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要先来了解下长青苔的原因金鱼缸效应,一般来说鱼缸长出青苔的原因主要是水质过肥加上鱼缸放的地方光照时间长,这种情况下如水质过清(一般过滤缸水质都会比较清)这时鱼缸很可能长出青苔来,对于鱼缸中长出青苔之后,踏火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防治。

金鱼缸效应:心理学的166个效应有哪些?

经常换水:常换水的目的就是将水中一些过多的有机质换走,让水质保持着活度,活力好的水质一般长青苔的概率也会少很多金鱼缸效应。用紫外线杀:这也是目前用的较多的一种方法,特别是在一些水体大的鱼缸或鱼池中会经常用到,说紫外灯可能有些朋友还不是很熟悉,其实我们常说的UV灯就是紫外线。可以将uv灯装在鱼缸的过滤中,但要注意不要直接照到鱼、人和过滤材料就行,如果可以的话最好是放在循环过滤的水管中,其原理就是利用紫外线来杀死青苔在水中的孢子从而起到防治青苔的作用。

控制好光照金鱼缸效应:对于经常长青苔的鱼缸可以控制下鱼缸的光照,只要光照不足水中的青苔自然会死掉,但是这种情况要注意的是,青苔死掉之后要注意水质变化,因为这些青苔在分解时对水质影响很大。这时最好的方法是勤洗鱼缸中的过滤棉,将过滤在过滤棉上的死青苔洗掉。控制投喂量:这也是一种方法,因为青苔生长是需要营养的,通过合理控制投喂量可以减少水中的残饵和有机质,这样青苔就不易那么快长起来。同时因为投喂量恰当鱼也可以吃掉一些刚出来的青苔。

养清洁鱼:这个是最后没办法的时候才会用到的,通常在鱼缸中养的比较常见的清洁鱼有:清道夫、老鼠鱼之类的,另外金鱼中的草金鱼也会吃青苔,这类鱼不要养多,一个缸养一两条就可以了。

以上为踏火个人经验、见解,仅供参考用,更多的水产、水族类经验分享敬请关注踏火逍遥说鱼,谢谢!

“鲶鱼效应”在我国的历史不长,大概是1985年左右出现的。但传播非常广泛,可以称得上是人尽皆知了。而且尤为难得的是,与几十年前相比,故事基本没有发生太多变化(文尾附1990年,《中国人才》第四期46页的一篇转载译文)。直接说结论的话,这个“效应”的故事本身并不属实,它只是因阐述道理而出现。搜索百科“沙丁鱼”可以看到,沙丁鱼为近海暖水性鱼类,一般不见于外海和大洋,所以无需通过这种极端方式保鲜。

金鱼缸效应:心理学的166个效应有哪些?

金鱼缸效应:心理学的166个效应有哪些?

金鱼缸效应:心理学的166个效应有哪些?

金鱼缸效应:心理学的166个效应有哪些?

以下开始解释整个故事的各种相关问题:

金鱼缸效应:心理学的166个效应有哪些?

金鱼缸效应:心理学的166个效应有哪些?

金鱼缸效应:心理学的166个效应有哪些?

欧洲确实有鲶鱼(鲇鱼),两种,搜索百科“鲇形目”可见介绍,今日国内多见对欧鲶(Wels catfish)的介绍,另一种就没有了。且不同于亚洲地区的海鲶,这两种鲶鱼都是淡水鲶。

因此第一个疑问就是挪威的老船长如何让淡水鲶一直在盐水中活得快快乐乐(其实沙丁鱼也涉及这个问题)。再就是捕鱼并非一两次,也太不可能每次都更换鲶鱼,更不可能每次放鲶鱼的过程中不被人发现,所以原文中的“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不太合理了。

第二个问题其实更严重些。沙丁鱼的经济价值与产量直接挂钩,价格并不是很夸张。而它又很娇弱。在日语汉字中,它被称为“鰯(イワシ)”,就是鱼弱,弱鱼……所以在一艘小型渔船的鱼槽里,它们如何在缺氧环境下“加速游动”就是难题。或者老船长的渔船很先进,有水泵、充氧泵,可这又涉及到性价比。毕竟在很多国家,只有大个的才会做罐头,小的多会被粉碎做成鱼粉。

在挪威,早期的沙丁鱼捕捞,多见于小型渔船和垂钓,就像动画电影《天降美食》中的传统沙丁鱼船。沙丁鱼钓上来后会被送进盐水中度过余生,所以换而言之,日本以外的沙丁鱼,根本无需考虑鲜活程度,因为都是做罐头、鱼粉的命……

第三个问题就是,虽然挪威人确实喜欢吃沙丁鱼,而且早在1810年时就出现了沙丁鱼罐头厂。可今日斯塔万格市(Stavanger)的沙丁鱼博物馆却得以证实,在1965年以前,挪威与日本并无什么密切关联(如图,挪威早期的各种沙丁鱼罐头品牌)。

在1880年时,挪威人开始大规模地向国外出口沙丁鱼罐头,较为著名的就是贝杰伦公司(Bjelland & Co. first)出口的“奥斯卡国王(King Oscar sardines)”。但是直至1920年,他们才在英国立下口碑。而后于1965年,将这一品牌出口到日本。这也源于日本当年沙丁鱼捕捞量较低的缘故,如图:

在此之前,挪威、日本、沙丁鱼之间是很难有所关联的。然而考虑到1985-1990年间的故事原文可谓绘声绘色,或者故事的描述者三泽千代治(现年80岁)只是为了避免中国人的抵触,将日本渔船上的事情易称到挪威?

如果这样看,文中的很多问题都会得以解决。日本有着悠久的沙丁鱼食用史,像写出《源氏物语》的紫式部,就很喜欢吃这种在当时,属于下等鱼类的食物(相关故事可见江户时期谷川士清所著的《和训栞》)。而且日本对沙丁鱼也有着较浓郁的人文风俗,会说出“鰯の頭も信心から”这种话,以及“柊鰯”这种民俗。而且今天日本,也可看到相关的料理,多少能证实“鲶鱼效应”中,尽量保证鲜活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回报。但对于日本人来说,“鲶鱼效应”或许也是种很生僻的知识。

如图:柊鰯即日本人认为盐焗沙丁鱼头部的臭气可以驱鬼,但可能因为流浪猫的缘故,也有将整条鱼干和柊树叶子吊在房檐下的事情……

在中国流行“鲶鱼效应”的这段时间(1985-2000)里,日本并无对“鲶鱼效应(ナマズ効果、Catfish Effect)”的相关描述。甚至此后,我在网上能找到最早的,也是2004年的一篇博客文章。

除了私人博客,少有日本的媒体会使用这种知识。甚至在2015年人民网日语版去形容“鲶鱼效应”时,还需要附缀一段介绍,如图:

若是日本人真的熟知鲶鱼效应,我想这段话就不会出现了。

最终说到“鲶鱼效应”本身的始作俑者。三泽千代治相较于他的故事,在中国并不很知名。但在日本,他曾经是非常成功的一名商人,他的最大习惯就是讲述各种类如寓言的小故事,而让人们更好的理解那份道理。

所以这个故事与三泽本人之间,就像日本电视剧《LEGAL HIGH》(李狗嗨)第二季中的羽生晴树律师(扮演者冈田将生)用阿拉伯去举例各种事情一样。这种阐述道理的行为被一些人称为“三泽主义”。且这个故事,也衍生出了今日的“ナマズ(鲶鱼)俱乐部”。

附图:《中国人才》1990年第四期46页的一篇转载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