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芳:
唐朝有,李元芳,字子建,京兆三原人。卫国公靖之后也。父德謇,官至将作少匠,坐善太子承乾,流吴郡。 元芳幼聪慧,五岁能默《诗》。年十五,谓母曰:“大丈夫当守正恶邪,上体天恩,下恤黎庶,泽及当时,名留后世。安能区区于笔砚之间李泰龙?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尔。”遂从戎,母哀而舍之。职吏常以年小轻之,元芳
曾泰:
1. 历史上没有叫曾泰的刺史李泰龙,有明朝尚书和北宋都令。
2. 北宋都令李泰龙:曾泰,字处仁。北宋元丰八年/公元1086年,自赣州赴任宁都令。卒于官。子孙入宁都籍。泰遂成宁都城西衙前高街东鲁曾氏始祖。
3. 明朝尚书:曾泰李泰龙,明朝洪武初年,以秀才被征召。因学问行为公允而为人所信服。官拜户部尚书。皇帝对他言听计从,颇为器重。亦不以为意,谓所亲曰:“彼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年十七,为县吏李泰龙。与尉出,会贼掠乡里,众人皆住,不敢进。元芳谓尉曰:“此贼可击,请讨之。”尉曰:“非尔所图也。”元芳操刀而出,以手东西指麾,若分部人兵以罗遮贼状。贼望见,以为官兵捕之,即委财物散走。元芳追,斩得一级以还;众皆惊。由是显闻,州召署参军事。
后迁陇右道右武卫将军。垂拱四年,琅琊王冲、越王贞反,以告元芳,元芳拒之,书曰:“夫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古人有权成败、计轻重而行之者,伊尹、霍光是也。伊尹怀至忠之诚,据宰臣之势,处官司之上,故进退废置,计从事立。及至霍光受讬国之任,藉宗臣之位,内因太后秉政之重,外有群卿同欲之势,昌邑即位日浅,未有贵宠,朝乏谠臣,议出密近,故计行如转圜,事成如摧朽。今诸君徒见曩者之易,未睹当今之难。诸君自度,结众连党,何若七国?诸君之贵,孰若吴、楚?而造作非常,欲望必克,不亦危乎!”冲等遂败。 但和狄仁杰不认识啊。
曾泰是仁杰主角团中的第三号人物。他和李元芳就相当于狄仁杰的左膀右臂,一文一武。
李元芳武功高强,这是大家公认的。一句“元芳,你怎么看?”也让他迅速火遍各大朋友圈。
但曾泰似乎就没那么出色了,即使案件本身已经很明晰,他也常常会说出:“恩师(即狄仁杰),你想到了什么?”等之类的话。
这也难怪有人会发出疑问:“狄仁杰为什么会用曾泰这么蠢的官?”不过笔者认为曾泰说出这样的话恰恰是他聪明的表现。
要说清楚这其中的原因,就要牵扯到曾泰之前的经历了。说起来也令人唏嘘,曾泰早在天授元年就拔得殿试的头筹,成为当朝状元。
但谁想到这堂堂状元郎竟然在社会基层当了将近十年的县令。后来为了自己的仕途,他选择参加当朝皇帝建立的特务组织“梅花内卫”,并参与陷害太子。
虽说最终及时弃暗投明,但笔者相信这么多年的官场生活也早已让他谙熟和上级领导的相处之道。
而狄仁杰不仅是他的恩师,更是他的上司。因此就算在案件已经十分清楚时,他也会问上一句。在案件由狄仁杰解谜后,他也会赞美一句。
不要小瞧这几句话,简单的几个字就凸显了狄仁杰非同常人的才能。当然,可能有人会说:“如果真是这样,曾泰也太虚伪了!”
但在了解曾泰的人生经历后,笔者只能说这是一个人在经历了这么多之后,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
不过上述内容只是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尊师重道”。曾泰作为当朝状元,“天地君亲师”应当是他精神世界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狄仁杰作为他的“恩师”,地位仅次于父母双亲,肯定是要受到他的尊重的。那么不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谦虚地听取老师的讲解也自然而然的是他尊重狄仁杰的方式之一。
既然是“神探”狄仁杰,相信狄仁杰也洞悉了曾泰行为背后的原因,那么他还用曾泰呢?
剧中狄仁杰作为当朝宰相,他的职责是协助皇帝制定正确的政策。
但我们都知道,让人民享受到好政策,依靠的不仅仅是统治者,还有下面施行的官员。虽然论武功,曾泰比不上李元芳。论智慧,曾泰比不上狄仁杰。
但他的优点就是政治能力出色,对于狄仁杰的吩咐,他可以不打折扣地完成。可以说执行能力强的曾泰,就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他和皇帝的困扰。
对上,曾泰能充分了解皇帝的意思,做出符合皇帝意思的举措。对下,他的举措会成为下面官员学习模仿的模板。
当然,狄仁杰能重用曾泰,也说明曾泰还是很聪明的。仔细看这部电视剧,你会发现剧里体现曾泰聪明的镜头还是很多的。
首先,当他明面上是湖州县令,暗地里配合别的内卫监视湖州时,他的表现根本不会让人怀疑他有问题。
同时他身为一个文人,居然能轻松解决武艺高强的刘大而不引起别人的怀疑,这没有聪明才智又如何能做到呢?
其次,作为凉州刺史,在凉州刚刚经历地震和救灾的饷银被盗的双重打击后,他能迅速冷静下来,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举措来安抚灾民、稳定灾民情绪。
这也是为什么闻讯赶来的而狄仁杰会大吃一惊。这难道不是个人智慧的体现么?
当然,不乏有人会举出在《神探狄仁杰》第二部中,曾泰中蛇灵计谋,被暗算的事情。但他也并没有智商掉线地把那份重要的塘报带在身上。
只能说,跟狄公比起来他还是笨了点,但是在这部剧中,谁又比狄仁杰聪明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