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最近看了一个新闻,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一对连体男婴成功分离。5个多小时的手术中,孩子出血量只有30毫升。连体男婴成功分离,孩子母亲在感谢医生时都带着哭腔。那么连体婴儿是怎么形成的连体双胞胎?怎么预防连体婴儿产生?
1.连体婴儿是怎么形成的连体双胞胎?
一般解释说连体双胞胎,同一个受精卵分裂成卵细胞的分裂两个胚胎细胞时没有完全分裂开就会形成连体双胞胎,这一般发生在怀孕的最初两周。
连体婴儿是受精卵早期分裂不完全造成的,女性多于男性,比例为3:1连体双胞胎。正常情况下,受精卵在受精后8到12天分裂成两个,如果在13到15天之间分裂,就会出现连体婴儿。因为过于罕见,比例在五万分之一到二十万分之一,其具体原因还不清楚,只知道在拉美人中多于在欧美人中,在南亚、非洲也多于其他地区。没有明显的症状能够在怀孕期间发现是连体婴儿,有可能生长过快,孕妇在怀孕初期更容易疲倦、恶心、呕吐。连体婴儿可以在第一产程用常规超声检测出来。
连体婴儿多于胸、骨盆、头部和臀部相连,有可能共享一个或多个内部器官,极少数情况,会出现一大一小不均等发育的情况连体双胞胎。连体婴儿必须剖腹产,大约40%到60%的连体婴儿是死胎,剩下的35%只能存活一天,只有一半能够存活到做分离手术。
2.怎么预防连体婴儿产生
连体婴儿很多都是两个人共用一个身体,而目前在世界上能够成功分离的连体婴儿很少。而想要预防这一不幸的发生,那么则必须要在怀孕之前多加补充叶酸。叶酸是人体必须的营养成分,加强叶酸的补充,能够降低胎儿出现畸形的几率。
同时,要定期的做好产检,一旦发现是连体婴儿,千万不要舍不得,必须要做引产。否则孩子出生之后,痛苦的不仅是家长,而且还有孩子自己。对于连体婴儿来说,出生之后能够成活的几率是很低的。俗话说长痛不如短痛,孩子在腹中的时候母体与其还没有过多的情感,所以能够降低伤感度。比如孩子出生后再死亡,能够减少不少的痛苦。毕竟怀胎十月是很不容易的。通常来说,在怀孕二十周的时候就可以检查出胎儿是否有畸形或者是肢体缺少等。发现畸形尽早终止怀孕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3.连体婴儿能检查出来吗?
连体双胞胎是一种罕见的先天畸形,有着二十余年胎儿排畸经验的医生介绍可以通过产前筛查是否有连体婴儿。
产前筛查通常分三个阶段,怀孕11-13周+6天的时间里,孕妇可以做初筛,该阶段的检查主要是观察胎儿的大体结构,胎儿躯干及四肢是否完整等;
怀孕18~24周时,是重点检查的时间段,孕妇应当到正规医院对胎儿做一次全身系统的筛查,90%以上的胎儿发育畸形都会在这个阶段体现出来;
另外如胎儿消化道、肢体长度的异常等则要在孕期32-36周内再做一次常规检测来观察,以弥补发现前两次未出现的胎儿异常,一旦发现胎儿发育畸形,就可以采取措施,将胎儿及早引产。
有 好多...记录中国最早的连体人手术 建院85载,协和医院收治疑难奇症无数,但整个病案展90块展板,他们只用了其中一块,寥寥数言就将大多数人眼中的“惊天奇案”一语带过:
其一:“刘圣堤、刘圣阶,男,双人畸形,1956年12月24日到本院就医。1957年4月27日,因刘圣堤病危同时行分离手术,刘圣堤术后4小时去世,刘圣阶活至77岁。这是我院首例连体人,在医疗过程中,医师积累了大量的医疗经验。” 据说,这是中国医学史上记录最早、最完整的连体人手术。刘氏兄弟当时已经68岁,因两人中的哥哥罹患结核病情危急,才求助于协和医院做分离手术。病案显示,刘氏兄弟1957年做了分离术。术后弟弟得以存活。
病案中留下的关于他们的资料远不止于此。医生还搜集整理了有关两兄弟的很多报道和照片,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录。据记载,刘氏兄弟系江西人,胸前由一个拳头大的肉桥相连。9岁时,他们曾游历欧洲各国和南洋群岛一带,后回国读书,18岁时各娶一妻,各生一子,并一度前往广州、上海、北京等地展览。
“为什么我们展示出连体双胎这个病例?是为了表示协和在历史上有很多珍贵的病历。像这份病历的珍贵之处在于,这对兄弟到68岁以后才做连体的分离,其中一个活到77岁,手术10年以后。我们的病历不光一直记录到10年以后,而且,不同于病历通常的书写习惯——病人入院了才开始写病历。这份病历采集的信息包括他们着清代服饰的照片、剪报,采集到那种程度,就是为了说明,我们采集病历的方法是延伸的,前后都延伸到尽可能最早和最晚。”病案科主任刘爱民告诉记者,这个传统协和一直保留到今天,“这样我们这份病历非常完整,分析起来就非常有意义,可读性特别强,有助于建立一个完整的临床思维。而不是展示这个连体双胎是怎么个新奇,那不是我们的目的。”
在这份刘氏兄弟病案中可以读到这样的问答:
——你们的母亲是如何生下你们?是否难产?
——不详,但母亲并没因分娩而死亡。
——你们如何娶妻生子?
——与其他人一样,只不过一起结婚。
——你们的爱人是否也相连,或是双生姐妹?
——不是,她们俩姓都不同,更不是相连。刘圣阶的爱人年纪较大。
——一人受着痛苦,另一个会感觉到吗?
——一个人受了痛苦,另一个不会感觉到。
——一个人吃饱了食物,另一个还会饿吗?
——会饿,我们是自己吃自己的。
——两人间是否有意见?如何解决?如一个要看电影,另一个如何处理?
——两人有意见不一致的时候,解决的方法是一人相让。如一人要看电影,另一人回答:“我也去。” 两个自小惯被异样眼光观看的老人就这样在协和病案中留下了他们淡定、尊严甚至有些“酷”的形象。据说他们各自的儿子都平安健康,他们的后人已经繁衍成了一个大家庭。
七八十岁的老人找到6岁时病案 240万册,随便想像一下便可知是如何的浩如烟海,85年了,依然完整、有序,还能运转自如,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协和病案室主任刘爱民说:“它非常严谨,从1921年到现在,一直在搜集,一直在加工。很多医院的病案管理,只是把它当成一本书来管理,就是你要,我拿书给你。而我们现在是对书里面的一部分内容进行了管理,这就是它了不起的一方面。1921年开始我们就有姓名索引、出入院登记、疾病分类、手术分类。而且作为学科一直跟着国际上最新的发展走。”
刘爱民亲身的经历:“七八十岁的老人到协和医院来看病,建病历,我说‘我给你查一查’,很多老先生老太太,很不高兴的:‘我没在协和看过病,你别给我查了,你给我建吧。’我说:‘您别着急,我给您查。’查完了以后我问他‘您家是不是住在××,您母亲是不是叫××’,老人惊讶得不得了:‘你怎么知道?’‘您是不是6岁的时候在这里看过病?’他说:‘哎呀那我哪儿记得呀?’对协和赞叹不已。”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