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位期间杀了多少人大兴杀人?明初四大案一、空印案
空印大兴杀人,就是在文书上预先盖上印章,需要用时再填写上具体内容。朱元璋发现后,认为官吏可以利用盖有官印的空白文书作弊,全国各州、府、县主管官印人员全部被处死,此案被杀人数有数百人。
二大兴杀人、郭桓案
户部侍郎郭桓等人,伙同各省的官吏一起作弊,盗卖官粮大兴杀人。后被揭发,朱元璋将六部左右侍郎以下官员全部处死。
为了追赃又牵连到全国各地的地主,遭到抄家破产的不计其数,地主对此怨恨极深,朱元璋为了平息怨气又将审讯官员吴庸等人处死,此案被杀人数有数万人大兴杀人。
三、胡惟庸案
1380年,朱元璋以图谋不轨罪诛杀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时杀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人。1390年,朱元璋又颁布《昭示奸党录》,以伙同胡惟庸图谋不轨罪,处死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已故的滕国公顾时的子孙等开国功臣。后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北元)罪,究其党羽,前后共诛杀3万余人。
四、蓝玉案
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告发大将军蓝玉谋反,朱元璋就将蓝玉处斩,并诛灭三族。平时与蓝玉有关系的许多将校,也都被定位“逆党”,遭到了抄家灭族的下场。当时这个案件被诛杀者多达1.5万人,军中的将领差不多被杀戮殆尽。
朱元璋为什么喜欢杀人一、心狠手辣,报复社会
朱元璋小时候家里穷,他做过乞丐,当过和尚,给地主家放牛,父母在瘟疫中死去。他觉得这一切都是贪官污吏造成,他特别痛恨贪官污吏。等到他当了皇帝,他对官员的要求就很苛刻,动不动就是杀头,甚至灭九族,手段残忍,很变态。
二、老年丧子,排除异己
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把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朱元璋性格多疑,总担心这些开国功臣在他死后会谋反,夺他孙子的江山。所以他要把这些文臣武将都杀掉,这样他才放心,至于那些谋反的罪名,只是他找的借口而已。
秦始皇最为后世所诟病和痛责的“焚书”“坑儒”两事。对于这两件事,我们应研求真相。
焚书之事源于始皇三十四年(前213)秦始皇大宴群臣于咸阳宫,有位官员上前歌颂秦始皇一统天下,废封建,“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的功德。同席有博士七十人,都是秦始皇罗致的各地的博学之士,其中从东方来的博士淳于越(齐人)表示反对,他认为秦始皇贵为天子,“而子弟为匹夫”,一旦有人造反,“何以相救哉”!他的结论是“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师古”,即恢复封建。这是大事,秦始皇不愿专断,乃令大臣会议(他常举行这样的会议)。丞相李斯提出自己的意见,大意是说:“三代也不师法五帝,因为时代演变,各代情势不同,治理的方法迥异。淳于越所说乃三代之事,何足效法?而今天下一统,法令统一,人民应该勤力农工,士人应该学习法令。现在士人不学现行之法令而学古代,以古代为标准来反对当代,蛊惑民众,至为不当。昔日列国纷争,游士备持其所学,胡言乱语,不求实际。现天下一统,若仍任由各家私学用各种尺度去议论,去沽名钓誉,哗众取宠,造谣生事,如此则政府将失去威信,各人成群结党,天下又乱。”因此他主张: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法令,以吏为师。
我们分析一下这道命令,有五点值得注意:
一、各国的史书要全部被烧毁,这与“书同文”及天下一统有关联。
二、博士所主管的分内的书不焚。博士官所职,包罗《诗》《书》百家言,其所主管的分内之书是政府要保存的各类书籍。
三、“偶语”不是偶然之意,《史记集解》释为“聚语”,《史记正义》释为“对也”,能互相谈论《诗》《书》的很稀少,因此“偶语”大概是讲授之意,即聚众宣扬以古非今的理论。
四、“城旦”刑是白昼守城,夜幕筑城,刑期四年,罪并不重。
五、“有欲学法令,以吏为师”,即博士及地方官吏均可读书,亦均有书。
换言之,即秦始皇的焚书令并非毁灭各家书籍,而是在当时的情势下,将《诗》《书》百家言的保存者加以限制,将学习的范围加以规范。他的主要目的在于严禁以古非今者主张恢复封建。聚众宣传《诗》《书》百家言以作“全盘古化”活动是否应严加禁止,我们若与秦始皇易地而处,亦可得到答案。这绝不是后世所谓的文字之狱。
至于坑“儒”,与焚书是全不相干的另一件事。“焚书坑儒”四字连在一起,似乎焚书与坑儒互为因果关系,这种观点是绝对错误的。“坑儒”之事发生在焚书之次年(前212),事情的起因是术士卢某(卢生)用荒诞神奇的言辞蛊惑秦始皇,要秦始皇隐匿其居住的宫殿,“无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秦始皇听信了卢生的话,隐匿居处之地,只在咸阳宫见群臣。秦始皇并未因此得到不死之药,卢生畏谎言被戳穿,乃与韩生和侯生商议后逃走,并传播了一些辱骂秦始皇的话。卢生说“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一统天下之后,更骄妄自大,每日必批阅一百二十斤文书,“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最后一句话全是为自己圆谎。秦始皇自然大怒,将“方士”“术士”召集起来,加以审问。这些人互相告发,共得四百六十余人。秦始皇欲使今后世人不再受骗,将这些方士、术士全数坑于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此事与焚书完全无关,且坑的不是“儒士”,而是术士。《史记》和《汉书》的“儒林传”中均毫不含糊地明白记载秦始皇“坑术士”,从无一字说他坑了“儒士”或暗示他坑了“儒士”。当然,即使是骗子,也罪不至死,我们绝不赞同秦始皇的处置。其实,秦始皇并不是嗜杀之人。综观秦始皇一生,统一天下以前,平定嫪毐之乱杀二十余人。统一天下之后,有一次他在山上望见丞相李斯的车骑太多,评其“弗善”,有人告诉李斯,李斯乃减少车骑。秦始皇审讯侍从是谁泄露了他的话,不得其人,乃将当时在身旁之人尽杀之。又有刻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派人搜查,不得刻石之人,乃将居住在石旁之人杀死。如此等等,大约都不会很多。此外史书无一字记载秦始皇嗜杀,他对六国的后裔与贵族一律赦免,连当面提出复古建议的淳于越也无受处分的记载。与明太祖朱元璋屠杀了五万余朝廷官吏相比,秦始皇真应“自愧不如”。秦始皇并未兴任何文字狱,也没有坑儒生,而是少数不屠戮功臣的开国君主之一。
秦始皇下令“焚书”之后不到三年便去世,一年后陈胜起兵,天下大乱,故挟书律实际推行不久,且私藏书之罪不重,私人藏书仍多。《史记》载陈余“好儒术”,郦生“好读书”,陆贾“时时前说称《诗》《书》”,足见民间《诗》《书》仍流传。秦始皇坑术士之后,儒家照样被任用。陈胜起兵后,秦二世召博士三十余人征询意见,博士“皆引《春秋》之义以对”,似乎三十余人全是儒家,包括汉初著名的儒者叔孙通在内。后来叔孙通率领弟子百余人投奔刘邦,更足见所谓百家言均“火于秦”,秦始皇屠杀儒者之说是后世虚构的。焚书坑儒的真相是如此,我们宜尊重事实。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