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金马奖”设立于1962年金马奖事件,到如今已经办了55届(1964和1974年停办)。作为电影奖项,金马奖相对比较公平开放,评选条件中不设地域限制、评选对象面向所有华语电影和华语电影人。虽然是台湾办的电影节,但细数一下,得奖的影片台湾本省所占比例极小。最终的得奖作品和得奖者都能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同。所以,客观来说,金马奖是诸多电影节中含金量较高,且比较有公信力的一个电影奖项。
曾经与之并列的香港电影“金像奖”为什么名声不在金马奖事件,就是后期太过区域化地方保护,所以失去公信力,大众对其认可度降低,便没人再重视。
“华表奖”正式设立于1994年,由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主办,是中国(内地)电影界的政府奖,体现党和国家对电影事业的热情鼓励和大力扶持金马奖事件。今年是第17届。政府主办的奖项,主旋律电影自然更被推崇 ,其他类型片关注度相对要弱一些。
至于其他诸如金鸡百花奖,在早些年也是相当有公信力的金马奖事件。葛优、姜文、李雪健、陈道明、刘晓庆都曾得过这些奖项。他们演技如何,有目共睹。不过这几年的金鸡百花奖却实在不敢恭维,2016年百花奖,李易峰,杨颖分获最佳男女配角,引得大众热议纷纷。究竟怎么评的,也真是叫人不明所以。很可惜,今年的金马奖风波闹得极不愉快,估计下一届已很难回复过去的声誉。
要说起来金马奖事件,中国这样那样的电影节五花八门,但却没一个能与国际接轨有巨大影响公信力的,也就关起门来自己玩。相信等哪天有了可以比肩美国奥斯卡那样的电影盛会,中国电影也就真正进入辉煌时期了吧!
感谢邀请!
台湾电影金马奖是华语影坛影响力较大的盛会,荣誉程度和香港金像奖不分上下,金马奖自创立以来,奖励了许多优良华语影片及优秀的电影工作者,成为华语影片制作事业最崇高的荣誉指针,也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了整体电影事业的发展,对华人电影事业,堪称具有极重要的历史意义与地位。
华语影片竞赛
金马奖华语影片竞赛自1962年开始举办至今,已举办了43届,只要是华语发音的影片(包括国语、粤语、闽南语、上海话等)均可报名参加竞赛。第15届之前于事前公布得奖名单,第15届之后则于颁奖典礼当天公布得奖名单。金马奖共设有21个奖项、2个特别奖项目、1个非正式竞赛奖项。包括剧情片、创作短片、纪录片及动画长片等影片奖项;个人奖项则有导 演、男、女主角、男、女配角、新人奖、原著剧本、改编剧本、摄影、剪辑、音效、动作设计、视觉效果、原创电影音乐、原创电影歌曲、美术设计、服装设计等; 特别奖为评审团大奖、评审团特别奖;非正式竞赛项目则有观众票选最佳影片。每年约有40部剧情长片、20部纪录片、创作短片及动画长片报名。
金马奖评审
近年金马评审团采小评审团制制度,共计邀请11至13名来自电影相关专业领域中的电影工作者担任评审,如导演、编剧、影评人、摄影、美术、演员、剪辑等。侯孝贤、柯一正、徐枫、王童、归亚蕾、张婉婷、金燕玲、曾江等知名电影相关工作者,均曾担任金马奖评审。
2002年起,更于决审阶段加入外籍评审,如2002年日本导演行定勋及韩国导演金弘准,以及2003年德国导演莫妮卡-楚特、英国动画导演珍-琵琳及日本东京影展策展人晖峻创三,2004年日籍导演东阳一,2005年韩国导演郭在容及日籍导演林海象,2006 年韩国导演金性洙及日籍导演渡边孝好等。
金马奖特别奖
每年金马奖均会发函请各大电影团体推荐金马奖特别奖候选人,并由台北金马影展执行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在颁奖典礼上颁发奖座以表扬其杰出贡献。包括徐立功(杰出制片人特别奖)、李连杰(大陆人士特别奖)、李行(终身成就特别奖)、郎雄(终身成就纪念奖)等,均曾荣获此一象征电影界最高荣誉的肯定。
金马奖颁奖典礼
每年十二月上旬举办的金马奖颁奖典礼,为每年华语影坛重大盛事之一:两岸三地华语影坛的重量级导演与明星均受邀出席金马奖颁奖典礼。许多为华语电影努力贡献的影人,如侯孝贤、杨德昌、李安、蔡明亮、王家卫、周润发、梁朝伟、吴宇森、徐克等人,均曾在此获奖。其中国际巨星张曼玉甚至创下六度入围,五次获奖的纪录,至今无人能敌。而许多国际级导演及明星亦曾受邀担任颁奖人,其中包括伊丽莎白-泰勒、阿兰-德隆、罗伯特-怀斯、查尔斯-布朗逊、西格妮-薇佛、江角真纪子、宫泽理惠、崔智友、金允珍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