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人类,其它的动物基本上都是在荷尔蒙的驱使下,为了生理需求而进行交配,有的还因为交配的时间太长而丧命,这种疯狂的小动物看上去却很萌。
澳大利亚的昆士兰科技大学的科学家们最近新发现了两种袋鼩,这种小型食肉有袋类动物的雄性会在春天里灭绝——交配至死。袋鼩以它们奇怪的交配习惯而闻名。每年,所有的雄性袋鼩都会经历一场交配、撕打的狂暴期,直到它们死去。主要研究者Andrew Baker解释说:“交配期基本上是一段为期2至3周的快速交配期,所有被睾丸激素充斥着的雄性都会和尽可能多的雌性交配,一次交配最长可达14小时。最终,睾丸激素引发了应激荷尔蒙切断机制的失灵,应激荷尔蒙会不断分泌,过高的应激荷尔蒙导致雄性免疫系统的崩塌。在雌性分娩之前,他们就都死去了。”尽管这听上去像个疯狂的进化策略,但这种每年一度的物种数量减半,保证了雌性袋鼩在抚养下一代的过程中有足够的蜘蛛和昆虫可以吃。这种被称为自杀式繁殖或者终生一胎的策略常见于某些动物和植物物种,但在哺乳动物身上非常罕见。大多数具有这种策略的动物,例如乌贼和蜘蛛,都具有很多后代,因此从进化学的角度看是可以理解的:尽管它们在交配后死亡,但它们更可能有上千个后代传递自身的基因,费舍尔说道。最初,有人认为这种行为可能是一种利他主义:雄性的死亡为自己的后代留下了更多昆虫。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个伟大的父亲,他把所有的爱与食物,都留给了后代,相信下一代也会具有如此強大的基因。疯狂的的蜜月之后,幸福地离去。
人类的性行为和动物性行为最大的区别是:动物是单纯受到本能驱动,作出性行为反应;而人类的性行为动机则受到文化环境的强烈制约。
纵观我国历史,可以看到从婚姻禁忌到性行为禁忌,再到精神禁欲的发展过程。宋代之前,性道德都只是为了维护婚姻,对性行为没有什么禁忌。
宋代理学兴起,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信条,将“淫”扩大到婚内夫妻间的性行为中。性只为生育,任何和生育无关的性行为都是“淫”。而到了清代,理学精神进一步发扬,并开展了一场以禁毁书籍为主的精神禁欲运动。而到了文革十年,性的精神禁锢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是中国人不会也不应忘记的。
没有人会怀疑性是自然、本能的需求。对性的态度可以看出社会的一个现象:越是强盛、开明的社会,对性的态度就越宽松(如古代盛唐时期、当今欧美社会);越是出现统治危机、内外交困的社会,对人性的压迫就越变本加厉(如文革)。幸好,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的社会对性的态度变得越来越宽松、越来越回复性的本来面目。
道德观、羞耻心,作为人类性行为的调节手段,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人类文化环境,特别是性文明的产物。道德观并不是永远正确、不变的,它们是随着不同的社会、时期而发生改变的。
。
发布评论